●馬艷麗
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及救治策略
●馬艷麗
目的:探討產后出血發(fā)生的原因、危險因素及救治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月的106例產后出血病例的臨床資料。結果:產后出血主要原因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障礙4個方面。相關影響因素有分娩次數(shù)、分娩方式及妊娠合并癥等。結論:產后出血是多原因、多危險因素所致,加強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掌握剖宮產的指征及時機,提高醫(yī)務人員助產技術及加強產時、產程及產后的監(jiān)護,可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對降低產后出血率及孕產婦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產后出血;病因;影響因素;救治策略
產后出血是分娩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1],因此積極防治產后出血對于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月住院分娩的106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及救治策略,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2年1月我院婦產科住院分娩產婦共4387例。按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2],產后出血患者共計106例,發(fā)生率為2.42%。無死亡病例。年齡19~43歲,平均(27.2±2.4)歲;初產婦74例(69.81%),經(jīng)產婦32例(30.19%)。
1.2 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后24h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mL為產后出血。
1.3 觀察指標
產后出血原因、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孕產史、分娩方式等。
1.4 測量方法
出血量采用稱重法。在會陰切開或軟產道裂傷發(fā)生后,立即用結扎、紗布壓迫等方法止血,直至會陰傷口縫合完畢,將所用紗布稱重后減去紗布自重(3g/塊),所得重量為會陰切開或軟產道裂傷的出血量。當胎兒娩出、羊水流盡后,在產婦臀下置一次性防水紙墊一塊(重35g)至胎盤娩出后稱重,增加的重量為第三產程出血量。胎盤娩出后,在產婦臀下立即調換上述一次性防水紙墊一塊,至產后2小時,加上縫合會陰傷口時陰道內填塞的紗布墊一塊(重約15g)稱重,增加的重量為產后2小時子宮出血量。以上三者之和為產后總出血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的原因
資料顯示:宮縮乏力性出血79例(74.53%),居首位。其次為胎盤因素15例(14.15%),軟產道撕傷9例(8.49%),凝血功能障礙3例(2.83%)。見表1。
表1 產后出血原因的構成
2.2 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剖宮產產后出血24例,發(fā)生率為3.65%;產道分娩產后出血82例,發(fā)生率為2.2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注:兩組比較χ2=4.98,P=0.0312。
2.3 分娩次數(shù)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初產婦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為2.02%(74例/3659例),經(jīng)產婦為4.40%(32 例/72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分娩次數(shù)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產后出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shù)的2%~3%,本組發(fā)生率約為2.42%。產后出血是多因素、多危險因素綜合影響所致,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及嚴重感染。因此,重視產前保健、正確處理產程和加強產后護理,能夠有效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產后出血的治療原則是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防治感染。產后出血的原因可分為宮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等4類。
3.1 產后出血的原因及救治策略
3.1.1 宮縮乏力
宮縮乏力性出血約占產后出血的70%~80%,占首位。常見原因主要有初產婦精神過度緊張,臨產后睡眠、休息不足,分娩過程使用鎮(zhèn)靜劑、麻醉劑過多等,以致子宮收縮功能紊亂;異常胎產式、多胎妊娠、巨大兒等,均可致產程延長,產婦易出現(xiàn)疲勞、衰竭;產婦子宮肌纖維發(fā)育不良、子宮過度膨脹,如羊水過多等;除此以外,產婦貧血、子癇前期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等,亦影響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功能。本資料顯示宮縮乏力所致產后出血占74.53%,與報道基本一致。針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應強調進行正確的產前宣教,對孕婦予以疏導恐懼心理及焦慮心理;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篩查高危因素;臨產后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注意孕婦的營養(yǎng)、休息;若剖宮產術中出血,應常規(guī)按摩子宮,酌情使用宮縮劑,效果不佳可依次采用紗布填塞宮腔法、凝血酶紗條填塞宮腔法、B-Lynch縫合止血法、子宮和盆腔血管結扎法以及子宮切除術止血。
3.1.2 胎盤因素
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包括胎盤剝離不全、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和(或)胎膜殘留、胎盤發(fā)育不良等。本資料顯示胎盤因素占14.15%。多次引產、流產史導致子宮內膜不同程度損傷以及剖宮產對子宮肌壁的損傷,再次妊娠易發(fā)生胎盤粘連、胎盤植入等;產后宮縮藥物使用不當,助產技術不當,也會導致胎盤殘留,引起產后出血。因此,應做好育齡婦女的計劃生育宣傳工作,加強健康教育及避孕指導,減少不必要的流產、引產;刮宮術后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以減少子宮內膜炎癥的發(fā)生。另一方面,注意正確處理第三產程,仔細檢查胎盤及胎膜是否完整,同時還要檢查胎盤胎兒面有無血管斷裂,如有斷裂應注意是否有副胎盤殘留。
3.1.3 軟產道裂傷
主要包括子宮頸裂傷、陰道裂傷、陰道壁血腫及會陰裂傷,可因子宮收縮力過強、產程進展過快、巨大兒,保護會陰不當,助產手術操作不當致軟產道裂傷。本資料顯示軟產道裂傷占8.49%。對于剖宮產及急產后胎兒先娩出而胎盤未娩出者的大量出血,應首先考慮是否存在軟產道裂傷。胎兒胎盤娩出后,應常規(guī)檢查軟產道,一旦確診,應按解剖層次逐層縫合而徹底止血。必要時可開放靜脈通路及適當輸血,以防發(fā)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要提高助產技術及急救水平,在分娩過程中注意加強保護會陰,提高會陰縫合技術。
3.1.4 凝血功能障礙
本資料顯示凝血功能障礙占2.83%。妊娠合并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重癥肝炎,產科并發(fā)癥如妊高征、胎盤早剝、死胎和羊水栓塞等皆可影響凝血或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凝血障礙。孕前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后再妊娠,妊娠早期應盡早行人工流產術,妊娠中、晚期嚴密監(jiān)護,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分娩期提前開通靜脈通道。若發(fā)生產后出血,應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改善凝血機制,補充相應凝血物質,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證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和氧供。
3.2 影響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
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數(shù)是影響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對比產道分娩,剖宮產本身即存在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巨大兒、妊高癥、精神緊張、產程延長、術中使用鎮(zhèn)靜劑、麻醉劑等。本研究顯示剖宮產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約為3.65%,明顯高于產道分娩產后出血。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及手術時機,控制剖宮產率,同時提高手術質量,有效預防產后出血。另一方面,研究顯示胎次越多,流產次數(shù)越多,再次妊娠時發(fā)生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或胎盤殘留的幾率越高,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幾率大大增加。本研究顯示初產婦產后出血發(fā)生率較經(jīng)產婦稍低,主要考慮子宮內膜損傷程度可能與孕產次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為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應加強婚前宣教,盡量減少引產、人工流產的次數(shù),以減少子宮內膜的損傷及炎癥的發(fā)生。
產后出血是多因素、多危險因素相關的疾病,應加強計劃生育宣教,提高助產及急救水平,做好高危妊娠人群的篩查工作,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指征和時機,做好產前、產時及產后的監(jiān)護,及時發(fā)現(xiàn)并盡早實施綜合、有效的醫(yī)學干預,動態(tài)處理病情的變化進程,盡可能地降低產后出血及其合并癥的發(fā)生率,降低孕產婦病死率,提高育齡婦女的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5.
[2]金秀花.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及干預措施[J].中國婦產保健,2006,21(10):1344-1346.
[3]宋澍.孕產婦產后出血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