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瑾珊
【案例】
倩倩剛上高一,她對媽媽說,語文老師讓全班同學練楷書,她已經(jīng)練了3年楷書,如今想練行書,因為楷書速度慢,不利于考試。倩倩問媽媽:“我的想法和語文老師的要求不一致,怎么辦?”媽媽說:“你主動和老師溝通一下,看練行書行不行?!?/p>
倩倩告訴老師,自己已經(jīng)練過楷書,想改練行書。語文老師不同意,說楷書是高考最好識別的字體,這樣得分高,行書有些潦草,現(xiàn)在網(wǎng)上閱卷,字跡好壞影響成績。
回家后,倩倩又問媽媽:“老師不答應我的要求怎么辦?”媽媽說:“要不然你就練行楷,反正老師又不知道。”倩倩說:“可是老師讓我們買字帖,要臨摹一遍寫一遍,每周還要檢查?!眿寢屨f:“你們老師也真是的,不懂變通,不因材施教,那些沒練過楷書的人要練,而你練楷書已經(jīng)3年了,字跡美觀,基本功也不錯,不如把練字的時間花在寫作上,這樣還能提高寫作成績。”倩倩覺得媽媽說的有道理,覺得語文老師有些固執(zhí),對老師的好感逐漸消失。
【分析】
案例中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練楷書,而倩倩已經(jīng)練了3年楷書,因為楷書寫起來速度慢不利于考試,想練行書。
老師與學生的看法不一致,老師的要求與學生的想法有沖突,老師布置的任務針對的是全班同學,是一個普遍性的要求,但是每個學生的情況又不完全相同,老師的要求明顯不適合每個學生。媽媽建議倩倩主動與老師溝通,媽媽的做法很對;但是后來,媽媽得知老師不同意時,就當著倩倩的面批評老師,倩倩更覺得自己有理,對老師的好感已被埋怨所代替。
當老師的要求不適合孩子時,作為中間人的家長,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得罪老師,損害老師的權威性,也會使師生關系變僵、矛盾加劇,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支招】
老師的要求不適合孩子,家長該怎么辦?
首先,家長切忌一邊倒。不可全倒向老師,有的家長唯師是從,認為老師的要求都是對的,要孩子僵化地執(zhí)行老師的命令,這樣就會抹殺孩子的天性,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消極的影響。老師的要求出發(fā)點是針對全班學生,并沒有考慮到個體差異,對大多數(shù)孩子是有益的,而對少數(shù)孩子是弊大于利。因此,家長不可一味盲從老師,當老師的要求不適合孩子時,家長要頭腦清醒。家長也不可完全倒向孩子,即使老師的要求不適合孩子,也不要縱容孩子或背后支持孩子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不要在孩子面前罵老師,說老師的要求如何“愚蠢”“死板”,這樣會損害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孩子學習,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其次,家長要科學分析,尋找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家長要引導孩子科學分析雙方觀點的利弊,尋找雙方的一致點。比如,案例中語文老師認為行書太潦草不利于考試。孩子的看法是,行書書寫速度快利于考試。雙方看起來似乎觀點迥異,找不到共同點。其實,透過雙方的觀點,可以找到共同的因素——楷書美觀工整,這點有利于考試,雙方都能接受。孩子并非反對寫楷書,只是速度慢,可以接著練楷書,重點是提高速度,練得多就熟能生巧,寫快一點,這個目標完全可以實現(xiàn)。這樣調(diào)整一下,就與老師的要求達成一致了。老師要求寫楷書,孩子已寫過楷書,只是提前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可以向老師要求新的學習任務,比如告訴老師,孩子愛好寫作,建議以作文代練字。孩子也不會反對老師的這個要求。尋找共同因素,求同存異,雙方就會達成一致。
再次,鼓勵孩子主動與老師溝通。讓孩子把自己的情況向老師反映,促進老師對孩子的了解,一般而言,老師也會考慮學生的學情調(diào)整任務。常言道:“痛而不通,通而不痛?!敝挥兄鲃訙贤?,才能消除分歧、化解矛盾。提醒孩子用委婉的方式與老師溝通,先合情合理地分析自己的學情,再征求老師的意見,既要言之有“理”,也要言之有“禮”,不可直接挑戰(zhàn)老師的要求,要曲徑通幽。
最后,家長要充分發(fā)揮橋梁作用。家長是聯(lián)系老師和孩子的紐帶,家長的作用是雙向溝通、減少分歧,不可使矛盾加劇。家長與老師溝通時要充分肯定老師對學生的合理要求,也要把學生的個性、學情告訴老師,幫助老師科學決策,不讓老師誤解了學生,認為學生偷懶不想完成作業(yè)。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要批評老師,引導孩子看到老師要求的合理性,引導孩子在尊重自己個性差異的前提下,適當吸收老師的合理要求。如果確實水火不容,鼓勵孩子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與老師溝通。作為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家長要充分挖掘雙方的正能量。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