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政府督學,南京市名校長。著有《高效能教師的10個好習慣》《讓女孩最出色的杰出女性故事》《主題概念課程:手》等教育類書籍。近年來著力進行“兒童致遠,創(chuàng)意世界”的課程實踐,本著“讓課程充滿創(chuàng)意,讓兒童蓬勃創(chuàng)意,讓學校成為創(chuàng)意的樂園”的生本理念,讓學校的課程改革真正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散發(fā)著具有生命價值的光輝。
《麥田里的老師》,使我想起了另一本書名類似的書——《麥田里的守望者》。
書中16歲的主人公霍爾頓,對他唯一最愛的妹妹說出了他的一個愿望:“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p>
一個在成人眼中“糟糕透頂”的孩子卻懷揣著守望迷失兒童這樣溫情善良的愿望,這其中強烈的反差震撼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去做麥田里的捕手,守在麥田里、懸崖邊,攔住那些要沖向懸崖的孩子,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尤其是家長和我們教師應承擔的責任。
在我看來,崇建老師就是懷揣同樣夢想并身體力行而取得成功的一位。
他的這本書,可信。
作者李崇建是一位作文老師,也是一個成長經(jīng)歷并不順遂的“孩子”。用他的話說是“童年調(diào)皮,少年陰郁”,大學考了4次,一路工讀到畢業(yè)。做過泥水匠、搬運工,30歲后才懂得正視自己的價值,生命也才有了轉(zhuǎn)變。是父親的從不放棄,雖“一再失望”卻“一如既往”為子女打氣,父親的堅持和愛,特別是“恒常的淡定”使崇建有了向上的動能。因此,李崇建深深知道,什么才能使迷途的孩子從坎坷中緩緩走出自己的人生。曾經(jīng),他讓父親失望落淚,如今,他幫孩子們找回人生。
這本書中記錄的故事像是崇建老師的工作手記。他將“薩提爾模式”帶入他的教學與輔導過程,用“正向好奇”來探索孩子的問題,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使很多無法在體制內(nèi)生存而逃到體制外的“特別的”孩子主動揭露自己。他在許多“不一樣”的學生身上都留下一個溫暖的角落,也協(xié)助他們?yōu)樽约航⒆晕页砷L的動力與紀律,解決了許多親子間對立沖突的困境。崇建老師把這些孩子當成老天爺送給自己的功課與禮物,在他許多教育“個案”故事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對教育曾經(jīng)的迷茫,而后的思考,有力的探索和如今能給予我們的力量。
這本書,可學。
書里的不少核心觀點,我非常贊同。與我而言,有兩點特別重要而寶貴的思考,值得老師們捧起這本書去學習分享。
第一,除了“愛”,還有其他的方式。
常聽學者專家談教育,最終都是談“愛”。只是“愛”這個字,人人識得,卻未必懂得,像走迷宮,讓人難以尋覓,令人困惑。從彷徨的年少走來,崇建老師感受了父親對他從不放棄的愛,但除了愛,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大人與孩子有更和諧的關(guān)系?他發(fā)現(xiàn),大人的內(nèi)心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guān)系的根本源頭。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nèi)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diào)整,那么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
崇建老師與山毛櫸的故事,只要是讀過《麥田里的老師》的人大概都會難以忘懷。崇建老師在陪伴山毛櫸的過程中除了付出了愛與堅持,還有自我內(nèi)心的覺察和成長。他對自己一連串的思考、想象和追問震撼了我:他常常想象,40歲的李崇建若是遇見11歲的李崇建,那“我會了解李崇建的孤單嗎?會知道他的困惑嗎?會知道如何不以刺探的方式,傷害一顆敏感的心靈嗎?會多一些接納而不是要求和說教嗎?……”
教育不僅僅是愛。我們在面對一些學習、行為、情緒觸礁脫軌而放棄自我的孩子時,是不是愿意以這樣自我覺察的方式思考,詢問自己是否陷入困境,該如何用不同的思維進入?調(diào)整到真誠且專注的狀態(tài),選擇以理解與接納的心態(tài)和他對談,但又不喪失底線。當大人再以規(guī)則回饋他們時,大人可以更穩(wěn)定,也可以接納他們的情緒起伏,不會只以撫平對方的情緒為目標,會有進展,而不是原地打轉(zhuǎn)。
一個寫起作文就像爛泥趴在桌上的小男孩,后來不但受邀寫書評,文章還刊登于教材。一個令全校老師都頭疼的叛逆狂飆少年,之后卻在美國專門幫樂團制作音樂。一個每天用45%以上力量對抗母親的女孩,短短一個月,與母親的關(guān)系有最驚人的轉(zhuǎn)變。崇建老師讓我看到:好的教育絕不僅僅是愛心,不是單純地“付出”和給予,而是陪伴,是和孩子一起的內(nèi)在成長!是孩子找到自信,而教師找到教育的熱情!就像他回憶山毛櫸的故事時所言,“若沒有他的參與,也許我不會變成一個熱愛教育的人”。
第二,幫助不是“打雞血”,是拿出科學的方法。
光談理念的教書,講到孩子課業(yè)和學習的困境,若沒有實際做法,通常是要被嗤之以鼻的。的確,當我們做到以良好的“接納”心態(tài),永遠對孩子們抱有希望,有堅持,有守候,平靜而又溫和的時候,若只是口號式地給孩子“打雞血”,結(jié)果往往是游戲一場。幫助孩子走出課業(yè)和學習的困境,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麥田里的老師》書中第三卷“課業(yè)與學習”就給出了方法和實例。
崇建老師善于教給孩子學習的規(guī)劃。他為尚未建立讀書習慣的孩子設定的目標是每晚10分鐘,背兩個英語單詞,算一道數(shù)學題,這樣就夠了。但是,他們必須將一日的安排和軌跡記錄下來,寫著:英語單詞幾個,數(shù)學一題,或者讀書幾分鐘。孩子們通常對這么輕松的任務感到相當驚訝。崇建老師就這樣帶著孩子慢慢向前走,看著每天落實的部分,幫助孩子邁向“學習規(guī)劃”的道路。
我非常贊同這樣的方法,建立規(guī)劃,培養(yǎng)規(guī)劃的意識,養(yǎng)成習慣,或者叫培養(yǎng)善用時間的習慣,這就是走出學習困境的科學方法。
崇建老師用他的智慧和對教育的熱忱守在麥田里。讀他的書,我們既要思考自己所面對的教育,也要思考我們的課堂效益,從而回到我們畢生耕耘不息的更廣闊的麥田里:那里有教學的藝術(shù)性,更有教學的科學性;那里有可以促進兒童生成熱烈的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力量。在那片麥田里,沒有強制、指令,兒童完全擺脫了被動應付的狀態(tài),他們情不自禁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我以為這就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