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之 朱少琴 植冠光 黃曦亮清遠市中醫(yī)院 511500廣東清遠市清城區(qū)橋北路10號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
張毅之朱少琴植冠光黃曦亮
清遠市中醫(yī)院511500廣東清遠市清城區(qū)橋北路10號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脾胃濕熱型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Hp陽性的脾胃濕熱型消化性潰瘍患者60名,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以西藥四聯(lián)療法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理氣化濕湯(姜半夏10 g,黃芩10 g,黃連5 g,干姜10 g,黨參15 g,炙甘草5 g,竹茹10 g,枳殼10 g,陳皮10 g,茯苓15 g,柴胡10 g,白芍10 g,青皮10 g),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6個月后兩組隨訪療效比較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p相關性脾胃濕熱型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顯著,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治療,且遠期療效較佳。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桿菌;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消化性潰瘍(pepticulcer,PU)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病”“心下痛”“胃痞病”等范疇,脾胃濕熱型PU為臨床常見證型之一。該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潰瘍,常見上腹部脹滿疼痛,或無任何癥狀,胃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久病不愈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或癌變[1],而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eri,Hp)持續(xù)感染與本病密切相關?,F(xiàn)代醫(yī)學治療此病以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根除Hp感染等為主,療效確切,但存在停藥后易復發(fā)、再次感染Hp、部分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等不足[2-3]。筆者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理氣化濕湯治療Hp相關性脾胃濕熱型PU,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消化性潰瘍的西醫(yī)診斷標準:慢性、周期性、或節(jié)律性上腹部疼痛;或無明顯疼痛,表現(xiàn)為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無任何感覺,胃鏡下見胃或(及)十二指腸球部、球后部圓形或橢圓形、底部平整、邊緣整齊的潰瘍;潰瘍基底覆以厚苔,呈白色、灰白色或灰黃色,邊緣腫脹、色澤紅潤、光滑而柔軟;胃潰瘍行病理診斷排除癌變情況,14C呼氣試驗陽性。證候診斷參照《實用中醫(yī)內科學》中胃脘痛脾胃濕熱型[5]的診斷標準:胃脘疼痛,或見燒灼感,疼痛拒按,脘腹痞悶,食入疼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入易痛,泛惡欲嘔,口苦,泛酸,大便不爽,肛門灼熱,舌紅,苔厚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
1.2排除標準①未按規(guī)定用藥,且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及安全性判斷者;②PU并急性出血者,PU伴消化道穿孔者,PU伴有癌變者等;③伴有嚴重心、肝、腎或其他臟器器質性疾病者。
1.3一般資料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間共入選PU患者60例,均來源于清遠市中醫(yī)院脾胃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行電子胃鏡檢查證實胃或十二指腸潰瘍;14C呼氣試驗陽性。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3~78(42.3±18.1)歲;病程3~26(13.2± 2.1)周;其中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復合型潰瘍3例。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2~77(43.7±15.2)歲;病程4~25 (13.5±2.5)周;其中胃潰瘍13例,十二指腸潰瘍15例,復合型潰瘍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潰瘍類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相應治療。
2.1對照組予根除Hp四聯(lián)療法全量: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耐信),每次20 mg,2次/天;阿莫西林膠囊,每次1 g,2次/天;克拉霉素片,每次0.5 g,2次/天;膠體果膠鉍顆粒,每次150 mg,2次/天;以上藥物均連續(xù)服用2周。2周后繼予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耐信),每次20 mg,1次/天;膠體果膠鉍顆粒,每次150 mg,2次/天;均連續(xù)服用4周。
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理氣化濕湯,藥用:姜半夏10 g,黃芩10 g,黃連5 g,干姜10 g,黨參15 g,炙甘草5 g,竹茹10 g,枳殼10 g,陳皮10 g,茯苓15 g,柴胡10 g,白芍10 g,青皮1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早、晚餐后1 h溫服,連續(xù)服用6周。
兩組療程均為6周,療程結束后即復查電子胃鏡,1個月后復查14C呼氣試驗。隨訪6個月,隨訪結束復查電子胃鏡及14C呼氣試驗。
3.1療效標準參照《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擬定療效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伴隨癥狀全部消失,胃鏡下潰瘍達愈合期,Hp根除;顯效:主要癥狀消失,胃鏡下潰瘍達愈合期,Hp根除;有效:胃脘痛及其伴隨癥狀有所減輕,胃鏡下潰瘍達愈合期,Hp根除;無效:胃脘痛癥狀、內鏡檢查無好轉,Hp試驗陽性。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的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3.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治療結果
3.3.1兩組近期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ɡ?/p>
3.3.2兩組隨訪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療效比較?。ɡ?/p>
PU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難以徹底根除,可發(fā)展為惡性腫瘤,全球約有5%~10%的人一生患過此?。?]。PU最常見的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表現(xiàn)為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疼痛,常伴有上腹脹、噯氣、反酸等癥狀,也可無明顯癥狀或癥狀輕微,不為患者所注意。PU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疾病,Hp感染為常見病因之一[8]。Hp引起PU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證據(jù):①PU患者中,Hp檢出率比對照的普通人群高;②根除Hp可降低PU復發(fā)率,如單純用常規(guī)抑酸治療愈合的潰瘍,復發(fā)率為50%~70%,而根除Hp可使?jié)兡陱桶l(fā)率顯著降低。近年研究已明確,Hp感染后分泌的尿素酶能夠破壞胃腸黏膜物理屏障,多種致病因子如空泡毒素(VacA)、細胞毒素相關蛋白(CagA)、溶血素等不僅可以誘導黏膜炎癥損傷,而且引起胃酸高分泌狀態(tài),使得胃黏膜較易發(fā)生損傷。目前主張以四聯(lián)療法根除Hp,即一種質子泵抑制劑、一種鉍劑聯(lián)合兩種抗菌素,療程為10~14 d[9]。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的“胃瘍病”“胃脘痛”“心下痛”“胃痞病”等范疇,病因有飲食失宜、情志不遂、勞逸失調等,從而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產生濕熱、痰濁、血瘀、郁熱等致病邪氣,導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日久入絡遂成此病。本病初在氣分,日久可入血分,從而導致出血。隨著現(xiàn)代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變化,普遍嗜食肥甘厚味,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濕熱內蘊胃腸,故濕熱為本病的常見病因之一。此外,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提高,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日益增大,情志失調所致肝氣不暢,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可影響脾胃正常功能。故濕熱濁邪與氣郁相互搏結而成脾胃濕熱證,成為本病常見證型。濕邪纏綿,肝郁氣滯日久不解,致病因素持續(xù)存在,從而導致本病容易復發(fā),纏綿難愈。Hp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具有傳染性,《黃帝內經(jīng)》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根據(jù)中醫(yī)學致病理論,Hp的易感程度及致病性均與人體正氣強弱、臟腑氣血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關。目前多項研究表明,部分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體外具有抑制及殺滅Hp功能,但體內試驗并不能提高Hp根除率,提示中醫(yī)藥根除及預防Hp感染可能是通過調整人體陰陽氣血,調理臟腑功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
本研究所選用的方劑由半夏瀉心湯、溫膽湯及四逆散合方加減而成,是已故國醫(yī)大師郭子光教授來我院教學指導時所擬定,經(jīng)臨床運用后,對于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等均具有良好療效。郭老認為脾胃濕熱型PU病在中焦脾胃,涉及肝膽,以半夏瀉心湯調中焦?jié)駸幔哪嫔⑹韪魏臀?,調和土木,溫膽湯加強清化濕熱、痰熱之功。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清熱化濕,調整脾胃氣機升降,促進濕熱邪氣的消退,可促進胃腸潰瘍黏膜修復[10]。方中半夏降逆化痰,可消中焦?jié)駶嵝皻?;干姜溫中健脾,與半夏辛溫開散中焦?jié)駶嵝皻?;黃芩、黃連苦寒清熱,小量具有厚胃腸、降逆氣之效;濕熱濁邪生于脾胃,治病求本,故以人參、炙甘草、大棗扶助中焦,以治其本。四逆散為舒肝和胃的常用方劑,方中柴胡疏肝利膽,調暢氣機,以調肝之用;白芍柔肝斂肝,土中瀉木,以補肝之體;枳實行氣助柴胡以調氣;炙甘草助白芍酸甘化陰以補肝。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達到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促使氣機通暢,清熱化濕,再加以溫膽湯可加強清熱化濕之功。三方合用具有疏肝行氣、清熱化濕的作用,還可促進脾胃濕熱型PU痊愈,防止復發(fā),從而改善本病預后。
參考文獻
[1]張晗,劉鵬年,崔雷.國外消化性潰瘍文獻研究熱點的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10):1150 -1155.
[2]何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0,16(4):468.
[3]石愛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0,16(12):46.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6.
[5]王永炎,嚴世蕓.實用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365.
[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6): 733.
[7]賓金秀,梁雪.中醫(yī)藥提高消化性潰瘍愈合質量機制的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8(2):77-79.
[8]張豹,崔姍姍,張詒鳳.不同療程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4,35(1):20-23.
[9]林小蘭,李珍,謝亨銀,等.兩種根治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性潰瘍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2,33(6):844.
[10]陳少芳,彭孝緯,江月斐,等.半夏瀉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系統(tǒng)評價[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11):50-53.
(2015-12-29收稿/編輯陳明偉)
作者簡介:張毅之(197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jīng)方治療脾胃肝膽疾病證治規(guī)律研究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19(2016)02-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