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王野 楊賢瑞 郭丹 于天浩 徐博 常志田
【摘要】 目的 總結69例聽神經瘤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手術切除的經驗和技巧, 以提高腫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經的保留率。方法 69例聽神經瘤患者, 經CT和MRI掃描檢查, 術后病理確診, 應用顯微外科技術, 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行腫瘤切除術。分析并總結手術效果。結果 腫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術中面神經解剖保留53例(76.8%)。術后面癱40例, 后組顱神經損傷28例, 三叉神經損傷8例, 腦脊液漏3例, 傷口感染1例, 顱內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顱內積氣5例。結論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是治療聽神經瘤一種安全有效的入路, 聽神經瘤大小與腫瘤全切率和面神經保留率密切相關, 提高腫瘤切除率及面神經保留率的關鍵是對橋小腦角區(qū)解剖的熟悉和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
【關鍵詞】 聽神經瘤;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手術;面神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63
聽神經瘤是指起源于聽神經鞘的腫瘤, 為良性腫瘤, 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 占顱內腫瘤的7%~12%, 占橋小腦角腫瘤的80%~95%。橋小腦角區(qū)(CPA區(qū))系指腦橋、延髓與其背方小腦的相交地帶, 空間狹小, 毗鄰重要的血管及神經, 傳統(tǒng)外科手術死亡率很高。近些年來, 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發(fā)展及面神經監(jiān)測的應用, 聽神經瘤手術死亡率明顯降低, 術后面神經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顯提高?,F將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探討提高聽神經瘤手術效果的方法?,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齡17~79歲, 以35~60歲年齡段發(fā)病率最高, 平均年齡42歲。病程3個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個月。住院時間<15 d 5例, 15~25 d 48例, 25~35 d 12例, >35 d 4例, 平均住院時間26 d。
1. 2 癥狀與體征 耳鳴21例, 聽力下降30例, 聽力消失者18例;第Ⅶ顱神經損傷15例, 第Ⅷ顱神經損傷12例, 后組顱神經損傷18例。同側偏癱2例, 出現錐體束征陽性6例。伴頭痛等高顱壓癥狀19例。
1. 3 輔助檢查 57例行外耳道CT檢查, 顯示病變側內聽道擴大者43例, 可見橋小腦角內有圓形或分葉狀占位病變;69例均行頭MRI檢查, 腫瘤多為類圓形或半月形, 呈長或等T1、長或等T2信號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號14例, 注入造影劑增強掃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強化;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檢查58例, 其中49例病側有不同程度客觀聽閾增高。
1. 4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取側臥位, 在顯微鏡下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橫竇上1 cm, 向下5~6 cm, 銑刀鋸下枕骨瓣直徑約4 cm, 外緣暴露乙狀竇, 上緣顯露橫竇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緣, 硬膜顏色正常張力較高, Y形剪開硬膜至橫竇和乙狀竇邊緣并懸吊, 顯微鏡下, 先釋放小腦延髓池腦脊液, 小腦多數能滿意塌陷, 然后, 用腦壓板將小腦半球的底部向內側牽開暴露橋小腦角區(qū)。本組病例有6例剪開硬膜后小腦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腦外側皮層約1/3后顯示瘤組織。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磨出內聽道上壁, 從內聽道內向腦干側分離, 分塊切除腫瘤;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分離腫瘤周圍的蛛網膜間隙, 囊內分塊切除腫瘤大部分后, 再游離囊壁, 妥善處理小腦前下動脈, 小腦后下動脈供瘤血管, 電凝腫瘤組織時, 妥善保護第Ⅸ、Ⅹ、Ⅺ顱神經, 分離腫瘤上極時注意保護三叉神經和巖靜脈, 分離腫瘤外側時, 認真尋找、剝離面聽神經, 如果腫瘤深入內聽道較多較深時, 則需要磨出內聽道后壁切除腫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聽神經, 當位于內耳門處腫瘤包膜與硬腦膜及面聽神經等粘連緊密, 分離難度大時, 可以遺留少許包膜。術后分層嚴密縫合枕部肌肉及頭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評價標準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1]:Ⅰ級:正常, 總體:面部所有區(qū)域功能正常;Ⅱ級:輕度功能異常, 總體:仔細觀察可察覺到輕微的面肌無力, 可有很輕微的聯(lián)帶運動;Ⅲ級:中度功能異常, 總體:兩側差別明顯, 但無損面容, 可察覺到并不嚴重的聯(lián)帶運動攣縮和(或)半面痙攣;Ⅳ級:中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明顯無力和(或)毀容性不對稱;Ⅴ級: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剛能察覺到運動;Ⅵ級:無任何運動。
2 結果
2. 1 療效 本組69例均行手術治療, 經病理證實為聽神經鞘瘤并且術后均行影像學檢查, 隨訪6個月~1.5年。平均隨訪0.9年。腫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術后死亡2例(2.9%)。術中面神經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術前面麻, 術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2. 2 并發(fā)癥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評估標準, 術后面癱40例, 其中輕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組顱神經損傷28例, 三叉神經損傷8例, 腦脊液漏3例, 傷口感染1例, 顱內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顱內積氣5例。
3 討論
聽神經瘤治療方法多種, 但以手術切除為主, 如果能夠完全切除腫瘤即可達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聽神經瘤6年內復發(fā)率可高達44%, 而復發(fā)的聽神經瘤再次手術切除更加困難。本組69例聽神經瘤患者均采用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 腫瘤大小與腫瘤全切成負相關。小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輕, 易于分離, 容易保留面神經;而大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重, 分離困難, 易損傷面神經, 影響面神經保留[3]。對于≤2 cm聽神經瘤幾乎可完整切除, 但對于>2 cm的腫瘤, 在切除腫瘤前應充分降低顱內壓, 再行囊內切除, 然后再剪開蛛網膜, 電灼腫瘤表面包膜并切開, 當腫瘤囊內大部分切除后腫瘤壁張力降低, 最后分塊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組織。生長于內聽道內的腫瘤, 則需要磨開內聽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謹慎分離面神經并加以妥善保護。內聽道后壁的磨除應視情況決定范圍, 但要防止腦脊液漏, 必要時積極行顱底修補, 本組4例術后出現腦脊液漏。術中在分離腦干側的腫瘤壁時, 應盡量減少雙極電凝的使用, 找到腫瘤與腦干之間的蛛網膜界面, 小心將腦干側的腫瘤壁分開。聽神經瘤手術力爭做到面神經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術中應輕柔操作, 避免過度牽拉, 在術中全程使用腦棉和微吸設備。在同一方向應該避免過度牽拉神經, 改變顯微手術操作方向是令人滿意的, 使得不同神經纖維得以暫時緩解緊張[4]。銳性分離面神經與腫瘤組織時, 術中應牽拉腫瘤組織而不是面神經, 更不要用力牽拉小腦以避免間接損傷面神經。使用滴水雙極, 避免電凝的熱損傷, 盡可能保留面神經血供。對于>4 cm腫瘤, 盡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腫瘤后被分離出的面神經失去了支撐, 仍會撕斷面神經, 因此, 掌握好腫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經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術中面神經監(jiān)測儀可以隨時辨認和保護面神經, 從而達到目的。聽力保留甚至較面神經功能保護更為困難。聽力能否保留與術前聽力有無、腫瘤大小、腫瘤生長部位、手術入路、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等有關。如果術者操作耐心、輕柔、努力進行聽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時保護好內聽動脈、迷路動脈等結構, 多數患者仍可達到不同程度的聽力保留。
綜上所述,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是治療聽神經瘤一種安全有效的入路。聽神經瘤患者做到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 會大大提高腫瘤全切率以及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率。對CPA區(qū)解剖的熟悉和熟練的手術技巧是術中保留面神經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3] McEleen JT Jr, Belmonte G, Fukushima T, et al. A review of facial nerve outcome in 100 consecutive cases of acoustic tumor surgery.Laryngoscope, 2000, 110(10):1667-1672.
[4] Samii M, Matthies C. Management of 1000 vestibularschwannomas (acoustic neuromas):the facial nervePreservation and restitution of function. Neurosurgery, 1997, 40(4):684-694.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