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亞
摘要:教育的真諦是教書育人,以往的教育觀念重教書、輕育人,而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通過閱讀、理解、搜集材料等方式將文章中人物的優(yōu)秀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要及時捕捉最佳時機,準確把握德育教育的力度,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書”與“育人”兩手抓,實現(xiàn)智育與德育的統(tǒng)一。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關鍵詞:德育為先;針對性;融合;年齡特點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德育教育已經(jīng)成為小學教育的靈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附加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使德育教育和知識教育融為一體,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積累,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能力外,更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教育本身發(fā)展的要求,失去德育教育的語文教學只能是勞而無功,教學也變得毫無意義。那么,如何有效融合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呢?下邊談談我的幾點拙見:
一、樹立德育為先的語文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應把它視為額外附加的任務,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我們必須把德育教育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并貫穿于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是為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受到社會主義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教育,逐步加深學生們的愛國情感。
二、依據(jù)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
與語文知識教學一樣,德育教育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只有準確地掌握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才能更好地進行寓德育于教育中的教學活動。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少年兒童。他們年齡小、社會生活經(jīng)驗少,對于是非缺乏準確的判斷;他們貪玩、好動,對任何事物都十分好奇;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注意,遇事又爭強好勝。這些特征既是孩子們的優(yōu)點,也是缺點。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特點,結合學生的自身條件,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傳統(tǒng)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學生發(fā)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國家,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要充分將德育教育融合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我們要依據(jù)不同的教材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通過祖國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加深對偉大祖國的了解,深化對祖國文化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正確的愛國情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既要在挖掘教材中德育內容的同時,又要延伸好教材內容,鼓勵學生實踐,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開展好課外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接受教育,從活動中樹立優(yōu)秀的思想;要對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積極鼓勵學生向榜樣學習,從小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依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歸納分類,突出德育主題。小學語文中的每篇課文都有其語言文字的教學目的和思想內容的教育目的,只有理清教材內容,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關鍵所在。
(二)要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設計德育教育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語文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潛移默化,要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洗禮。這樣,學生才會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愛國熱情的感染,從中接受教育。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階段性。做到德育教育有階段、有順序。
(三)德育教育應落到語文教學的實處。文章是作者反復推敲的結果,字字句句隱含著作者的觀點和情感。小學語文中的每篇文章亦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在透徹地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詞、句、段等方面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學中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徹底剖析文章的思想,才能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精神內涵。首先,在“字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字詞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是文章的關鍵,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準確的引導,使學生了解詞語的本身意義和在文章中的引申意義,從而發(fā)展對全文的正確理解。其次,在“語句”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文章的重點句子可以體現(xiàn)文章的思想內容,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深入引導,只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學生從一個句子的學習中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后,在“文章段落”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文章的重點段落能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教學時必須積極引導學生深切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得到啟示和教育,從而達到教育教學和德育教育的雙重目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教育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tǒng)工作,是一個傳授祖國語言文字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靈凈化的過程,其教育思想有異于品德課程,它是間接地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學生的感悟、體驗、實踐有著緊密的關系,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實踐工作中,我們要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研究透學生,無聲地將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從而,有機地將品德培養(yǎng)與語文知識訓練進行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