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玲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而很多老師常常認為備課就是撰寫教案,于是,在上課前,找出一堆參考書,如教參、精品教案等等,進行組合加工。我們看到的手抄本上往往是一堆堆的程序與環(huán)節(jié),如授課內容、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步驟、板書設計等等不一而足,看起來似乎準備了一堂完美的精品課。然而,待到上課時卻往往發(fā)現這些東西是遠遠不夠的,根本達不到預想的目標,因為他們只是做了備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寫教案。實際上,在寫教案之前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鉆研教材(備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分析學情(備學生)、選擇教法(備教法)等。備課,展現的是教師的“內功”,是一堂優(yōu)質課成功的前提基礎。那么,如何做一個會備課的語文教師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構并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
蘇格拉底說:“沒有理念,心靈便沒有可以依據的東西?!比绻幻Z文教師的教學沒有什么思想可以作為依據的話,他在課堂上只能就課文講課文,就字詞講字詞,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有氣無力。如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教師就能跳出學科與學段的限制,在面對一個文本的時候,通過用心鉆研,建設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用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尊重。可以說,閱讀是語文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師應該在不斷的閱讀與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獨特教學思想與人格魅力,并在教學中自然地傳遞給學生。二、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所謂教材解讀,就是教師通過認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對教材進行細致、精確的分析,從而實現對教材準確、透辟的理解和把握,形成自己對教材獨特的理解。那么在備課時如何做到吃透文本呢?
1.靜心閱讀所謂靜心閱讀,就是在閱讀一篇課文之前,不要翻看任何與本課教學有關的參考書或其他資料,不要和任何人就課文的內容進行探討,一個人靜下心來獨自欣賞文本。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別人的理解影響你的認識,不帶偏見去看課文,這樣,對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內心生發(fā)。
2. 朗讀課文朗讀課文不僅僅是學生的功課,也是教師的功課。教師在上課之前也應該像學生一樣高聲朗讀課文,反復地讀,直到讀出自己的味道來。雖然文章是死的,但是教師如果能夠通過朗讀將課文讀活,給其帶來鮮活的生命力,上課時學生必將會深受感染。
3. 讀透課文對于一篇課文而言,教師對其解讀有怎樣的高度,教師就能引領學生到達什么樣的高度。讀透課文,也就是對文本進行充分的解讀,并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學人口舌。文章精妙之處不是通過教輔材料的提示掌握的,而是在于教師能夠自己用心感受文章遣詞造句之妙和布局謀篇之精彩,理解隱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4. 讀寬課文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拓寬視野,讀寬課文,使自己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己首先要有這種能力。如在講授一篇文章前,作者的身份背景、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等,都要求教師做到心中無疑。這樣,在授課時,教師才能從容地面對學生。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吃透所講的課文,還要對相關題材的文章、文章涉及的相關內容加以了解,這樣,才能真正給學生傳遞文化與思想,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
三、掌握學情,選擇教法
備課中,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只有做好了學情分析,教師才能根據學情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學情分析呢? 1.了解學生的興趣與動機動機來自于人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是行動的動力。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及興趣所在,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如盡量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使用激勵性的評語、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等,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最終讓學生能夠樂學善學。
2. 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新目標的基礎。因此,教學設計時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與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將學生帶入“最近發(fā)展區(qū)”,讓他們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3.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認知傾向是指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由于不同的認知傾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它是影響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時,教師一定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傾向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并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己,豐富并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同時,立足學情,吃透教材,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教育者。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勝利學校 (7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