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當前,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似乎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無論哪種形式,尊重寫作本身的特質,讓學生動起來是最為根本的。
一、對語言的尊重是第一要義
隨著網絡的興起,很多網絡用語開始流行于生活的每個角落,QQ、微信聊天,發(fā)“說說,寫日志微博”等等,為了簡潔起見,人們將語言簡省到極致。這些語言固然給交流帶來了最大的便利——以最少的語言符號代表最充分的表達,但這樣下去,學生還能在作文里保持住母語的優(yōu)美特質嗎?請看一名學生夏令營日記里的幾句話:
明媚的陽光,甘甜的空氣,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卡卡卡!
可是,我還是濕透了,渾身上下粘乎乎的,呃——不舒服。
來到教室,音樂放了起來,我們激動萬分,跳得活力四射,(爽爽爽爽)動作輕盈而又簡單,我看了三遍就會了!呵呵!我牛不?(回答是肯定的!吶哈哈哈?。┡端?/p>
哎呀!我會了!?。∥姨胁帕?!有木有?
什么“卡卡卡”“爽爽爽爽”“吶哈哈哈”“有木有”,實在面目可憎。這種語言貌似俏皮實則充斥著對母語的極不尊重。一個不懂得敬畏語言的學生能夠寫出有價值的文章來嗎?家庭情況各異,社會環(huán)境復雜,但在作文教學這片最后的凈土上,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是否應承擔起尊重語言并引導學生尊重語言的重任呢?學生接觸網絡是個不可回避的事實,但在作文的天地里,教育者首先應嚴格要求自己,并引導學生尊重語言,規(guī)范地用母語去表達,保留住母語的優(yōu)美特質,并將其發(fā)場光大。
二、將鍵盤與紙筆對接
隨時可見學生在QQ上發(fā)“說說”,曬心情,晾新鮮事物。這說明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之大,而從寫作教學的角度來說,及時記錄生活的點滴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有些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用手機上網唯恐阻之不及,其實大可不必。手機能否進校園一直以來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學生在家里用手機用電腦也是讓很多老師家長頭疼的事情,但如果能正確引導,將鍵盤與紙筆進行對接,將學生發(fā)“說說”寫日志的熱情巧妙轉換成紙上功夫、筆頭功夫,對學生的寫作無疑是有極大的助推作用的。
把手機電腦換成漂亮的紙筆,對能將平時的點滴積累及時合理地運用于寫作的學生加以表彰,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要求上進,得到認可,有了青春存在感的學生在寫作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的。筆者所教班級有一名女生,平時愛上網查閱資料,動筆較勤,周記總是寫得很長,每篇周記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完結處都會附上一首與周記意境相近的歌曲或樂曲的名字,筆者就猜到她是常常在樂曲聲中查著資料,進行寫作。從此,每次改完周記,筆者都或多或少地在班上讀她的文字,雖沒有物質的獎勵,卻給了她莫大的鼓舞,她也越寫越有勁兒。目前,她的文章已投稿,即將見刊,可見,只要引導得當,是完全能夠實現鍵盤與紙筆的對接的。
三、跟帖評論注重正能量和思辨性
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的寫作問題嚴重,成長更成問題。平時生活中,我們隨處能聽到學生的污言穢語,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給他們提供了自由言論的平臺,時事熱點、當紅明星、熱播影視等無不是學生課間休息時的談資,尤其是在網絡中,學生會對自己熱衷的對象予以點評“吐槽”。由于太“自由”,有些學生竟在公共場合大爆粗口。針對這種現象,作為語文教育者應及時予以引導,這也是正文風的切入口,一個思想不正的人文風是正不了的。尊重他人人格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只有學會尊重,才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主動遠離不雅言論,讓粗言穢語失去市場,這也許是個“烏托邦”,但只要肯努力,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正能量之外,我們還要強調評點網絡資源的思辨性。2015年9月刊《作文素材》(高考版)“閱卷者論語”欄目之《想常人所未想,讓高考作文更簡單》一文提到必讀考場新規(guī)則:冷眼看熱點,在“質疑”中與閱卷者產生共鳴——高考考場能脫穎而出的學生,一定是真正會使用素材的“高手”,他們用各類不同的方式,冷眼看熱點,用“質疑”的態(tài)度,讓觀點不斷深入,從而讓閱卷老師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最終順理成章獲得高分。誠如斯言,網絡新聞熱點在推出的同時往往已注入了傳媒者的一些觀點,學生如果不自主思考,被動地接受網絡信息,必然造成信息“起哄”,直接結果就是寫作中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主動出擊”,挑選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帶領他們一起探討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影響,挖掘材料的多面性,并及時形成書面成果。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之后,高考作文中素材“撞車”的現象就會有所減少。
當網絡與寫作接軌,不必驚慌,亦不可放任,勤動腦筋定能鑄就輝煌。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