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梅
摘要:在日常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學困生”。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學校的擴招,“學困生”的數量好像越來越多。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存在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其轉化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困生;成因;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75-01
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存在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呢?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
1.有的學生在初中階段英語基礎就比較薄弱,對英語學習既無興趣又無信心。
有的農村中學由于條件的限制,對英語這門課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行教學只是走過場而已。有的學生到初中畢業(yè)時連單詞的發(fā)音還不準。所以,當他們升上高中后,由于基礎差,學習起來就感到了吃力,加上在初中升入高中后,不能適應高中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加大的情況,仍停留在初中的學習方法上,學習不得要領,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暫時性困難。
2.有的學生是與英語學習本身無關,而是其它方面出了問題,例如網癮太大、身體患病等,再就是體差異大,每個年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社會影響及個別心理等特征,這必然構成他們多方面的差異,如智力差異、認識能力差異、情感差異等。這些差異給教學造成了諸多困難,而現行教材里面的好多內容,農村里的孩子是沒有任何經驗和感性基礎的。還有就是由于班級人數多,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也往往只是和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如課堂上為了不耽誤時間,大多情況下只是提問一些成績好的學生。
二、轉化策略
針對以上的現狀,結合新課程標準學習后的認識和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轉化策略:
1.解決問題要趁早。要在一入學就進行問題的摸排,摸準問清學困生各自產生困難的原因,然后一一進行分類整理,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袋,以便為后期整改打好基礎。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可能是學習方法問題,也可能是學習態(tài)度問題。在教學中經常聽學生講,上課時能認真聽講,作業(yè)也能按要求完成.成績卻不理想。有的學生家長說,孩子的初中英語學得不錯,中考成績也挺好,但一進入高中,英語就跟不上了。也有個別學生在上高中后,家長給了其更多的自由,迷失于網絡游戲之中。前兩類學生需就學習方法和初高中英語銜接方面進行指導,而第三類明顯是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
2.教師結合班主任,多了解學困生學習之外的情況,以便在幫扶過程中有的放矢進行情感教育時。不能只將目光盯在學生的成績上,而應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在情感方面產生某種共鳴,最終讓學生樂于親近教師相信教師,從而提高對英語學科的興趣,進而提高成績。
3.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的高效學習策略??梢酝ㄟ^觀察、測驗、座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學困生的已有知識,對學生提出階段性復習具體內容并制定達標記錄,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將新舊知識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比較新舊知識的聯系與不同,總結語言規(guī)律并加以應用。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讓所學知識在交流中得以鞏固。教師可以把初中英語的基礎重新翻出,學生就會感到這樣的問題不難。此時,回答的機會應留給學困生。在學生將以上小題完成后,教師可以接著展示倒裝句的例句,告知學生哪些情況要倒裝。小組合作學習此部分的關鍵點,可以利用觀察、比較、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徹底掌握在部分倒裝中,助動詞的變化和陳述句改一般疑問句助動詞的變化相同。其實,一般疑問句也是部分倒裝句。逐條講解需一節(jié)課的內容,半節(jié)課即可搞定,且掌握效果好。例:
1. Was he so young that he couldn't go to school?
2. Has Tom never been to Beijing?
3. Did Li Ming go to hed late last night?
部分倒裝例句:
1. So young was he that he couldn't go to school.
2. Never has Tom heen to Beijing.
3. 11 Ming went to bed late last night, and so did his friends.
將此內容學完后,教師可補充分層次練習,基礎部分應和所學內容對應,讓學生用剛學過的倒裝句式就提供的情景進行交際訓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體驗成功的感覺。提高部分可用高考真題,讓學生感到高考并非遙不可及。成功是帶給每個人動力的源泉。鼓勵、實踐、探知、發(fā)現,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提高和發(fā)展,這正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所在。
在學困生學習的過程中,以往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學生能感受到成功帶給自己的快樂,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增加了興趣,但考試結果卻并不理想,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這時,學生學習檔案袋就是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了。師生可以從最初的診斷性資料中,找出其基礎知識的水平,再由平時學習行為記錄、書面作業(yè)樣本、階段檢測記錄等資料中找到自己進步的點點滴滴,鼓足信心,把自己不完善的知識體系盡快構建完整,及時地調整學習策略,為迸一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更不應只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厚積薄發(fā),突破瓶頸,創(chuàng)造更廣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瑾瑜.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4]劉衛(wèi)星.探析高中英語學困生的現狀及其轉化策略[J].校園英語;20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