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洋
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愛國情懷”主題單元中的《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名篇,其中的亡國之痛時刻牽掛著愛國志士的心,正應了句俗話,“擁抱時,不知珍惜;失去時,才知寶貴”。那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體會其中的情味呢?
一、課堂一角:讓學生找“變”
在教學中,我圍繞“變”設計了問題鏈: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語句,找到課文中的“變”——分析“變”的原因——反思“不變”。
第一環(huán)節(jié):找到課文中的“變”。
學生閱讀課文后,結合相關語句,找到課文中的“變”。
1.一節(jié)課——最后一課前的“變”
有的學生很快找到:平日上課前和最后一課前的變化,并且能夠從課堂氣氛、學生、老師、后排板凳等方面并且能夠以表格形式展現(xiàn)閱讀成果之“變”。
2.一座城市——阿爾薩斯的“變”
有的學生也找到了一座城市——阿爾薩斯的變化。鎮(zhèn)公所的布告牌的“變”:多了壞消息鋸木廠后面草地的“變”:普魯士兵在操練。鎮(zhèn)上的學校的“變”:不許教法語學校里的課桌的鐵桿上的“變”:字帖。
3.一個孩子——小弗郎士的“變”
還有的學生找到文中的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的變化,并且能夠以曲線的形式,畫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過程之“變”:
怕 疑惑、詫異 難受、懊悔 悲憤、熱愛
關于小弗郎士的變化,有的學生還找得更加具體,例如: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變”:對待學習從不愛學習到愛學習的變。該生還結合相關語句來分析這個“變”。
大家正好利用這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深入地尋找這樣的“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經(jīng)過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找到以下成果:對待課本從討厭到舍不得的“變”;對待時間從浪費到珍惜的“變”;對待韓麥爾先生從怕到理解、同情和敬愛的“變”;對待普魯士兵從有趣到憎恨的“變”。(例句略)
4.一個老師——韓麥爾先生的“變”
之前: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平時遲到,會遭到韓麥爾先生的責罵。
現(xiàn)在: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今天遲到,卻“很溫和”地叫我快坐好。
穿戴上了那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fā)獎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
“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p>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
贊美法語,贊美祖國。(20節(jié))
最后一課結束時,又盡情傾吐悲憤之情。(24節(jié)~29節(jié))
師生概括韓麥爾先生的感情變化:
深情、悲痛 思索、內疚 沉思、悲憤
5.一個城鎮(zhèn)居民的變
從一節(jié)課的“變”中能夠找到。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析“變”的原因。
學生再閱讀課文,分組討論找到的其中的“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組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并且以代表形式展示出來。結果可謂五花八門。這些五花八門的討論結果,各有千秋,各有理由。這里還讓我覺得學生的預習特別充分,能夠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如果想要總結出一個根本原因的話,那是什么?
學生不假思索地就能夠說出,這是因為愛國之情。
第三環(huán)節(jié):反思“不變”。
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們探討了一些“變”,那么在文中,有什么“不變”的嗎?
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并且說出自己的理解,大家分析時抓住了韓麥爾先生不變的愛國情懷,以及阿爾薩斯的所有居民的愛國之情。
二、設計思考:教學設計要有三“力”
我在設計時,考慮到文章內容較長,小說知識點又多,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又要把小說的要素講解好,又要將教學的三維目標實現(xiàn)。但是語文課堂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弱水三千”,我選擇“只取一瓢”,選擇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所以在設計第一課時,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問題設計的生命力
課堂充分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建設性作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組組互動合作。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學會讓問題生根、發(fā)芽、開花和結果。在課堂上我們設計的問題要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找到突破點,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的課堂生成的東西才會豐富多彩,學生的智慧才會閃光。
2.課堂合作的效度力
效果檢測是達標檢測,反思提高的過程;效果檢測的重點是關注學困生和優(yōu)生;反饋的過程是知識梳理、查漏補缺、拓展深挖、總結歸納、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的過程。反饋關注學生學情、關注學生學習情感、關注學生能力形成,促進三維目標實現(xiàn)。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關注師生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反饋效度,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討論、合作的成果。所以在展示成果時,適當?shù)募由铍y度,要求學生制作表格等形式,會讓課堂效果更佳。
3.課堂反思的思辨力
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辯證地看待問題,就得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發(fā)散思維,辯證思維等能力。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以課堂引導,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成長。所以在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能夠從“變”中思辨“不變”,最終達到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