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君
老山插旗照,它早已出了名,打動千萬人。
有人說,這張照片拍攝于31年前的4月28日的邊境戰(zhàn)爭中,那一刻,我軍收復老山主峰。
于是有人寫了文字說明:某部隊八連副連長張大權,他把軍旗插進主峰陣地里的同時,壯烈犧牲。
還有人說,這張照片上的戰(zhàn)士如今還活著,他們是參加了老山戰(zhàn)斗的羅仕忠和何天華,如今他們在貴州老家,生活簡樸而平淡。
以上種種,包括這張照片,在那場邊境戰(zhàn)爭結束后的最初十多年里,從未出現(xiàn);它們一出現(xiàn),便是在喧囂的網絡上。
照片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早有懷疑 但無忿忿
可以確定的是,老山插旗照最早開始廣泛傳播,便已是上世紀90年代末。
那時候,互聯(lián)網剛剛進入普通人生活。羅際明一上網就看到這張照片,關于那場戰(zhàn)爭的資訊,不少以此配圖,被突出處理。有多少人被感動,好照片,好一副錚錚鐵骨。
羅際明自然受感動,可他總覺得哪里不對!
他自有理由——1984年,他在老山前線某師政治部工作,在戰(zhàn)場上9個月,出于工作需要,他和同事幾乎看過每一張戰(zhàn)斗照片,戰(zhàn)爭結束后,其中的大部分“經典照片”還被用作展覽。
從他的角度看,那樣經典難得的插旗照片,如果當時出現(xiàn),不可能被遺漏,也不可能不迅速在部隊中流傳,但他和戰(zhàn)友們竟然從未見過。
他當時就開始留意,后來多次在博客和網絡相關文章上跟帖,請照片的拍攝者站出來,介紹一下拍攝經歷,那可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但這么多年過去,這張瘋傳照片的署名,一直空著?!鞍鏅鄽w實際拍攝者所有”,但拍攝者從未露面。
后來,以這張照片為背景,繪制了油畫;距離當年戰(zhàn)斗發(fā)生地不遠的云南麻栗坡縣城,建成關于那場戰(zhàn)斗的紀念館,進門就是這張插旗大照片;更多圍繞這張照片的故事,被傳開來,比如說“戰(zhàn)士向著祖國站立,軍旗向著祖國飄揚……”,還比如說“他的手死死握著旗桿,戰(zhàn)地救護隊怎么掰也掰不開……”
幾乎和羅際明同時期,上世紀90年代末,在太原的趙利濱看到了這張照片。
那時電腦不普及,還是所在工廠里的團委書記叫上他去辦公室,指著電腦屏幕,說“你拍的那個照片”上網了。
此前,趙利濱曾拿著一組自己在部隊拍攝的照片,參加過職工攝影展,廠里人不少都看到過。
趙利濱說,其中就有這張插旗照。
雖然當時網絡上的消息似乎并沒什么大不了的,當不得真,但圖片的文字說明煞有介事:4月28日凌晨,沖至老山主峰的某連副連長張大權,他把軍旗插進主峰陣地里的同時壯烈犧牲了。
但趙利濱是1987年4月才到老山的,怎可能拍下發(fā)生在1984年4月28日的照片?
趙利濱當時第一個想法是錯了,錯了!這張照片怎么和大英雄張大權綁到一塊去了!張大權確實在老山戰(zhàn)斗中犧牲,后來被授予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
一轉念,趙利濱想畢竟這是件好事,對弘揚英雄精神有利,倒也無可厚非,隨他去吧。
插旗是假 英雄是真
一晃又是十多年,插旗照越來越火。
網絡上,有人將其與另外兩張著名戰(zhàn)爭插旗照相提并論,一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幾位美國士兵在硫黃島上插旗;另一張,同樣是在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士兵將旗插上了德國柏林的國會大廈頂端。
此外,近年來,不斷有新的報道出現(xiàn),奪人眼球——大意有二,一是照片上的插旗手,并非張大權,也并未犧牲;二是照片中兩人真名實姓,叫羅仕忠和何天華,兩人都在貴州,平淡地生活。
記者們筆下,羅何兩人都回憶過那場戰(zhàn)斗,有犧牲有熱血,他倆都勇猛剛強,率先沖上老山主峰,都是英雄,這毋庸置疑。
可“細節(jié)”有了矛盾,不同的稿件,有說羅仕忠是插旗者的,也有說何天華是插旗者的。
“細節(jié)”被質疑。3月,老山作戰(zhàn)主攻團代政委、國防大學教授、少將黃宏告訴媒體記者:插紅旗這件事情是沒有的……當時并沒有記者隨五連攻上主峰;當年主攻團的一位營長臧雷也從軍事規(guī)律和常識角度分析,當時不可能帶這么大的紅旗上山。
“細節(jié)”到了羅際明那里,顯得更加糊涂。前年,他曾組織對那場邊境戰(zhàn)爭的親歷記征文,有人寫了長信來:“關于這張照片的由來我特意跟我叔父聊過,正直、倔強的他在知道這事后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照片應該是在他們拿下主峰撤防下來后根據宣傳需要拍攝的……”信的落款名為“羅永松”,自稱是“羅仕忠的侄子”。信還在。
但在羅際明他們的感受里,在無數的歷史記載里,在羅何兩人動情的回憶里,在一份份寫給羅際明的信里,占領老山主峰的事實,以及照片背后有血有肉的戰(zhàn)斗英雄們,真真切切地存在過。如黃宏所言,媒體關注老山,關注在人們視線中已經淡出的英雄,反映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向往崇高的回歸……
因為真英雄,插旗照片更紅了。
即便極少上網的趙利濱,也看到了關于插旗照的議論。
他在新聞下跟帖:我曾是某軍某師某團某連的戰(zhàn)士,這照片是我拍的……有一人回帖:謝謝你說出真相。此外,石沉大海。
他心想算了,事情過了二十多年,還有啥澄清的必要?他無意中看到了羅際明的博客,其中一句話觸動了他——插旗是假,英雄是真。
真相在前 真心在上
于是,記者來到太原找了趙利濱,看了他的底片,看了當年拍的其他照片,求證了他當年的戰(zhàn)友,還聽了他的講述。
當年的士兵,如今已是中年男子。他談對黨的忠誠,談老山精神,然后談那場戰(zhàn)爭,講他上戰(zhàn)場前咬破手指給父親寫的血書,講他在老山地區(qū)那拉口守貓耳洞的日子,講受傷的驚心動魄。
趙利濱是1987年4月上前線的,部隊是輪戰(zhàn)防御。那時距離1984年4月28日攻占老山主峰的戰(zhàn)斗,已有3年,張大權和史光柱等老山英雄的事跡,趙利濱早已熟知。
據趙利濱講述,1987年3月到4月中旬,他所在的部隊與某軍某師某團進行老山方向各陣地的對口交接。在接防的過程中,部隊接到了配合寧夏電影制片廠拍攝戰(zhàn)地紀實的任務,那部劇趙利濱清楚地記得名字,叫《戰(zhàn)士萬歲》。據他回憶,劇本中的事,是基于某特攻連在1986年10月出擊“968高地”并取得輝煌戰(zhàn)果改編的,紀實為主,要求充當臨時演員們的士兵“平時訓練怎樣就怎樣”。
拍攝場地,趙利濱也記得,是在“麻栗坡縣小石洞”,這是他所在團集結休整的地方,也是各輪戰(zhàn)部隊“突擊拔點”的訓練場地。
拍攝需要電臺呼叫的鏡頭,趙利濱既是電臺臺長,手上又有備用電臺,便被抽調去了拍攝地。趙利濱每次去,都帶著他自己的“紅梅牌”相機,拍攝空隙就跟著劇組拍拍照。
拍照純粹是為了留念,在那場邊境戰(zhàn)爭進行到1987年時,帶相機上戰(zhàn)場的戰(zhàn)友很多,據趙利濱觀察,連里一大半人都帶著。
拍片子有攻占高地插紅旗的鏡頭,趙利濱說,插旗照就是那時抓拍的。
他拿出底片,還重新沖洗了照片,讓記者和網絡上流傳的照片仔細比對,角度人物背景,一模一樣;他讓記者看圖片最底下,旗桿下的泥土,以及壘戰(zhàn)壕的尼龍袋,這是大多數網絡圖片截去的。
他還有一系列拍攝于同一訓練場的“劇照”,曾被裝裱起來參加過廠里的職工攝影展,其中有反映戰(zhàn)友情的,反映不怕犧牲的,還有那張插旗照的“后續(xù)”,一位戰(zhàn)士斜著倒在了那面紅旗下……
價值永恒 情感永存
那么,趙利濱的說法是:“插旗照”是在1987年4月拍攝于麻栗坡縣小石洞訓練場,拍的是電影制片廠的“情景重現(xiàn)”,反映的是1986年10月出擊“968高地”的戰(zhàn)況。
拍片時,不止趙利濱一人在拍照,有別的戰(zhàn)友在拍,電影制片廠的場記也在拍。
這只是一張業(yè)余的“劇照”,可當它在麻栗坡縣城的照相館里被洗出來時,趙利濱就覺得“感覺不錯”,震撼壯烈,給戰(zhàn)友們一看,都說好。
他還記得,照相館還把這張“好照片”在店里顯眼處,擺過一陣。
其實,這張照片當時就紅了,不僅劇組成員、參與拍攝的戰(zhàn)友們來索取,團里其他認識的戰(zhàn)友也來要;后來,一些來老山前線見習的沈陽軍區(qū)、南京軍區(qū)等部隊的干部,聽說了這張有紀念意義的照片,也找到駐地問趙利濱要。
趙利濱能送的,都送了;但來要的人太多,以致于他實在承擔不起沖洗費了。后來有人來要,他就委托通訊車上相熟的戰(zhàn)友把底片帶到麻栗坡縣城去,讓對方自費沖洗,洗完再把底片帶回來。
據趙利濱大致估計,光這一張,在麻栗坡縣的照相館,就沖洗了不下一千張。愿意為趙利濱拍照作證的幾位戰(zhàn)友,至今都珍藏著這照片。
可以想象的是,這張照片被眾多戰(zhàn)友帶回了軍營、帶回了家;可以斷定的是,帶著照片回去的戰(zhàn)士們,即便不明白照片的來龍去脈,也沒想要“刻意作假”,他們之所以珍藏這張照片,不僅是為了紀念,也為了銘記照片影像上的精神。
至于插旗照如何被掛上網絡,又是如何被張冠李戴的,這已經無法查究了。但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和每一位老兵聊天,對方都會像約好了似的,表達同一個意思。對于這張照片近來種種,他們更在意從中顯現(xiàn)的、各方面許多人都有的那股真情:歷史階段各有不同,歲月情勢不斷流轉,愛國為民的價值追求永恒、由此而生的鐵血情感永存,正因從真情實感而發(fā),當時也無人覺不正常,至于現(xiàn)在,有些事說清楚就是了,更重要的是這股共同情感與認同——英雄為真、戰(zhàn)士不朽、祖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