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一般高考大作文,不外乎議論文與敘述文兩大類。當下我講“敘述文”這一大類,也算是應試的“半壁江山”,而這種敘述文就是編故事。本文就以真正的高考作文試題為例,分不同類型“啃一啃”應試作文的“硬骨頭”——敘述文,談一談如何出新,如何超越他人。
一、面對試題臨場編故事——主題先行
面對試題臨場編故事必須要先明確該試題應寫某一思想。從寫應試敘述文程序上講,這是第一步,而且是制定思想綱領的第一步。也許有學生會問,寫敘述文為什么要先“明確該試題應寫某一思想”呢?這豈不是寫議論文的觀點嗎?你若有這樣的疑問,你就想對了。
寫議論文也好,寫敘述文也罷,這兩種文體應試答卷的第一步驟是相同的,即審明題旨,確定立意。寫議論文,要講道理,要擺事例來論證自己確定的“某一思想”,而寫敘述文,則是編故事來圖解“某一思想”。換句話說,是把寫議論文要論證的“某一思想”用編的故事來詮釋,這“某一思想”是考場敘述文之綱,它規(guī)定故事的寫作,通俗地說就是“主題先行”編故事。
二、敘述方程式:“Kx——y——jx”=x故事
當審題立意環(huán)節(jié)完成,有了明確的思想之后,編故事就有了主心骨。下邊我給大家講“敘述方程式”,大家去想象各種事情代入敘述方程式,用形象闡釋思想。這則方程式是這樣的:
“kx——y——jx”=x
它有(1)開頭,(2)中段,(3)結尾。用漢語解釋是“開頭x——原因(過程)y——結尾x”。取“開”拼音之“k”,取“原因”拼音之“y”,取“結”拼音之“j”,“x”代表各種事情。你可以記符號公式,也可以記漢語公式。
臨場編故事不是按前邊的(1)(2)(3)的順序來構思,而是分這樣三步:第一步,按前邊的“某一思想”設定事情(x)的“開頭”是什么。第二步,按前邊的“某一思想”設定事情(x)的“結尾”是什么,這兩項一般來說差別要大。這兩項確定之后,也就明確了事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這樣的變化中,“kx”(開頭)和“jx”(結尾)是事情的兩個端點。第三步,在確定事情(x)的首尾兩個端點之后,設定事情(x)由“開頭”導向“結尾”的條件和行動,即“原因(y)”。換句話說,導致變化的具體原因,關于“y”因素的設定原則是這樣的——它能夠導致“x”由“k”狀態(tài)到達“j”狀態(tài)的具體事實?!爸卸危?)”發(fā)生的事情使“開頭(1)”演變成“結尾(3)”。這樣,故事就搞定了!大家應該認識到,敘述是一種解釋形式。當然,它還有記載的意義。記載是備遺忘的,解釋是備認識的。前者在此不多說,關于解釋則應明確事情為什么由當初的樣子發(fā)展到后來的那一結尾,向人們提供對事件可理解的東西。后起的每一事情在那里,都是因為某些先起的事情在那里,以此供后來人借鑒。這里的核心是敘述中的因果聯系。
大多數考生對應試感到困難,其中敘述文“半壁江山”空無所依是原因之一。當然,還需要講清楚,這里所說“開頭”和“結尾”是事情的“開頭”與“結尾”,而不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同故事的“開頭”與“結尾”可能同步,也可能不一致,那要根據文章表達需要靈活安排。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那篇課文,故事的“開頭”與“結尾”,同小說文本的“開頭”與“結尾”是同步一致的。這是常規(guī)常例。作者要表現的是老人頑強與樂觀的人生 精神。
第一,故事開頭——老人捕獲一條1500磅的大馬林魚。
第二,故事結尾——大馬林魚變成了魚 骨架。
第三,導致1500磅大馬林魚成為魚骨架的條件、原因是什么?
(1)船小魚大,必須拖魚返航,這是矛盾的焦點,故事的由頭。
(2)大馬林魚是被殺死的,血沉海中,引來 鯊魚。
(3)離岸較遠,鯊魚頻出,如果近一些,遇上兩撥鯊魚就到岸,那還剩大部分大馬林魚肉。
(4)老人身單力孤,設備簡陋,奮斗無效。這諸多因素導致1500磅的大馬林魚被鯊魚輪番食掠,成了魚骨架。
三、高考敘述文試題類型及編故事
明白上述道理,咱們接下來再結合各類真正作文試題解讀敘述方程式。
1.面對的試題本身就是一則精辟的哲理、 思想。
這時怎樣構想故事的“開頭”與“結尾”而后構想導致故事演繹變化的“中段”呢?考生無須再提煉什么主旨,只是以那一思想為綱,先設定具體的“開頭”,設定“結尾”后,再虛構“中間”條件詮釋之。
比如,下面請讀2006年江蘇省高考試題(201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與此雷同,不再贅引)。
有人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 了路。
也有人說,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沒路了。
還有人說……
請以“人與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我們應該看到,這道試題中“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他告訴我們,只要人們有毅力,前仆后繼,就能夠在本不是路的地方,披荊斬棘開拓出大路來。我們仔細讀試題,魯迅先生這句話就是典型的臨場編故事的真正模式,是真正的敘述模板。它是這樣的:
(1)開頭是“沒有路”;(2)事情結尾是“有了路”;(3)其原因就是“走的人多了。
所以,我們要編的具體事情是“走的人多”如何使“沒有路”的地方而“有了路”,也就是把抽象的一般所說的“沒有路”和“有了路”,乃至“走的人多”用特定的具體的情景演繹出來,就完成了編故事應試文。
于是,在觀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做了這樣的設計:
(1)我設計在某大學教學區(qū)與居民生活區(qū)之間“起初”是有鐵欄相隔本是“沒有路”的;
(2)我設計了事情的“后來”竟然“有了路”,而且是在草坪上走出了“人”字路;
(3)那么,是什么原因、條件從開始“沒有路”變成結局“有了路”呢?
那就讀一讀下面的應試例文就明白該設計什么條件了。應試例文如下:
那鐵欄,那豁口,那小路
徐 江
我家住在大學校園里面。學校為了加強對學生的生活管理,在學生活動區(qū)與居民活動區(qū)中間設置了一道鐵隔欄。同時,在學生活動區(qū)一側的黃土地上栽植了綠色的草皮。
開始,人們還講點兒規(guī)矩,按照學校的要求繞道行走。大約過了兩個多月,草坪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好似一塊巨大的翠綠地氈鋪在這里,很養(yǎng)眼。
好景不長。不知是誰“勇敢”地將鐵欄的一根鐵條鋸斷,上邊一截折彎指向天空,下邊則是在鐵欄框焊接處砸掉,使鐵欄有了一個豁口。于是人們把腳踏進了草坪,大家都抄近道,在草坪上踩出了個“人”字:一“撇”是從豁口向教學樓走去,一“捺”是從豁口向教學樓西側的運動場走去,這一“撇”一“捺”是在距鐵欄豁口10多米處合在一起的。來來往往的人有大學生,也有居民。他們都是一個姿勢,向張狂伸著的鐵條低頭彎腰,斜著身子鉆過豁口。人們怡然自得地鉆來鉆去,沒有誰會在豁口前忐忑不安,猶豫不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草坪上的草越來越綠,而小路上的草已經枯黃,“人”字愈來愈顯眼。看到這個情景,真叫人心疼。于是,我寫了張字條,貼在了豁口邊鐵欄的框柱上:“上帝創(chuàng)造了小草和我,那就讓小草和我們一起享受陽光,一起成長!請走 大路!”
又過了些日子,我去看豁口,字條已無蹤影。但見小路已經溜光溜光的了,只有幾棵草莖還直挺挺地立在那里,好像說這里曾經是草坪!
校方曾用水管把豁口焊好。但眾人的力量是巨大的,焊好這根,又在旁邊折斷另一根,豁口一旦打開很難補上。
望著這“人”字小路,我想起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里本不是路,但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但我覺得這樣的走法是不在先生所說之列的?!拌F隔欄”意味著必要的規(guī)定、界限、制度;“豁口”意味著對應有的規(guī)定、界限、制度的突破、撕裂;而這“人”字小路是其結果,它是對人這種行為的絕大諷刺——雖然是眾多人走出來的路,但未必是正路,要警 惕啊!
上邊講的敘述方程式應試文,更有現實的針對性,它啟發(fā)考生敞開思想去想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人與路”現象。比如田間莊稼地里的小路,與方才講的草坪上的小路就很相似。還比如,在大街上原本漂亮的鋪有紅地磚的人行路,上面貼著許許多多的小膏藥,那是行人隨口吐出的口香糖,為什么不論一論這些呢?接地氣看取身邊事,動腦筋丟棄大模式。只有與現實興趣掛鉤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2.面對的試題是陳述一個生活情景的材料。
這時怎樣構想故事的“開頭”與“結尾”而后構想導致故事演繹變化的“中段”呢?以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試題為例:
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有,有人答沒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xù)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xù)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類作文題,我們要先審題歸納出某種道理與思想。我是這樣歸納這道作文題的:
(1)我把游山的人看作是“一般的人”。
(2)我把旅游的過程看作是“人生的旅途”。
(3)我把游客從山腳到山腰、再到山頂看作是“上進、前進”。
(4)我把停在山腳、停在山腰看作是“止步當下”。
(5)我把相信山腰、山頂有好看的看作是“美好的期盼”。
這五個步驟的特點是把材料中的主要組成元素抽象化,把抽象后的話語綜合、概括表述就歸納出這樣的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人們每前進一步大都緣于美好期盼的激勵;沒有它,就會止步于當下。也許你們感到我的歸納有點兒高深,那根據試題材料用“如果……,就會……”公式造句呀!
“如果在生活中有點兒念想、追求、奔頭,它就會吸引、激勵人努力前進;如果沒有這點兒念想、追求、奔頭,人就會沒有動力,止步不前?!?/p>
這好懂了吧?要記住“如果……,就會……”這一思維模式。
那么,以這個“思想”為綱怎樣設計故事來闡釋這一“思想”呢?要看到這個“思想”中含有兩方面的內容,它以“期盼”“奔頭”為核心分為兩種對立的狀態(tài),有之就有動力去拼搏,無之就懈怠。這時,需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經驗儲備去想象。我的經驗是做某一件事情,一個人擔心做不成不想去,沒勁頭,于是小伙伴便說好處、有辦法,用引誘的手段哄他去,事情竟成了。
于是,順著試題中的游山這一話題我構思了一則故事。這一構思既與試題相仿,又超越試題。模仿試題,在于思路來得快,扣得緊。方才我說了,“順”題之“勢”為之。但是,必須超越試題,不超越它,會被認為是套解試題沒情趣,少新意。具體是怎么辦的呢?
我取材于生活中的情景,做如下構思:
(1)“開始”:幾個體弱者春游爬山體力不支,爬不上去要打退堂鼓。
(2)“結尾”:他們幾人竟然登上頂峰,享受了“一覽眾山小”之美妙。
(3)設定事情的上述兩個端點之后,再構思怎樣導致由“開始”的“退堂鼓”演繹出“結尾”的“一鼓作氣上頂峰”,那就是讓由頂峰折返的學生“騙”他們——“山上有一片紅葉”,這是“美好的期盼”,這是令人向往的“奔頭”。其實呢,不是“一片紅葉”,而是“一片兒紅葉”,有點兒惡作劇。但是,在“一片紅葉”的誘惑下,幾個體弱的學生也上了山頂。這樣不就蘊含了上邊所提煉出的思想嗎?這就是用故事講道理。
現以此為例:
山上有一片紅葉
徐 江
這是四月天經歷的一件事。
我們高三(一)班的一些學生決定趁二模結束、新的復習高潮沒有到來之前放松一下,來一次郊游爬山。我身體有些胖,本來不想去,但經不住伙伴的攛掇和渴望春游的誘惑,咬咬牙還是決定和大家一起去玩。
但是,到了山上還真的不行。我們沿著山路上到半山腰時,路愈來愈難走了。原來的石階變成了“之”字小路,我有點怵了。與我同行的伙伴愈來愈少了,身體棒的都跑到前邊去了,只剩下我們幾個弱者。我們開始商量打退堂鼓。正在這時,幾個腿快的已經回來了。他們一個勁兒地對我們說:“上吧!山頂有一片好看的紅葉!”
一聽山上有紅葉,我們一下來了精神?!八~紅于二月花”,那是秋天的情景呀!怎么這暮春時節(jié)有這奇景?。好奇心促使我們撥開荊棘攀援而上,我們這幾個體弱者竟然爬上了山頂。
然而,山頂上的紅葉卻讓我們大失所望:在草叢中有幾株不知名的小樹,樹梢上綻放著一片片嫩葉,閃爍油亮油亮的褐紅色,可憐兮兮地在風中搖曳。我頹然坐在石頭上,“咒罵”那幾個壞小子太缺德,下了山一定找他們去算賬。
“山頂哪有一片紅葉?不就幾株小樹冒出一些略紅色的嫩葉?你們真能忽悠?。 薄澳氵€以為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哪?我們說的就是那‘一片兒紅葉,就是那幾株小樹剛剛綻露的新葉,是你們自己太有想象力了!”我們一見面就這樣掐起來斗嘴,結果我們處了下風。還有更拽的說:“你們認幸運吧!要不是一心想著‘山上有一片紅葉,就你們這弱勢群體還能上山頂享受那登高望遠的愜意?你們只能流連在半山腰喘粗氣,永遠不能體會‘一覽眾山小的快感!趕緊的,麻溜兒的,買幾根雪糕謝謝我們!”
呀!這小子幾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真的是這么一個理兒——心中有“一片紅葉”,它鼓舞我們戰(zhàn)勝了困難,上了山頂,領略領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每攀上一個臺階都源于“一片紅葉”的召喚或激勵。有了它,就有動力向前奮斗;沒有它,就會乏味少激情,就會中途而廢。
此文雖然是仿試題而作,但不是山下邊的人問上邊下來的人,而是由山上邊下來的人誘其向上,并且借用“一片”與“一片兒”音相近而象相遠形成的噱頭,構成矛盾,頗有點兒喜劇效果,情趣與道理皆由此而生。在斗嘴的過程中點明這幾個弱勢學生為什么能登上山頂。繼之,順著這種解釋又上升概括,點明審題時所歸納的那一 思想。
(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