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忠華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微課”正勢如破竹般推動著“微教育”前進的步伐。校本微課的開發(f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單一微課缺乏課程體系的問題,探尋一條適合課程特點、且可推廣應用的校本開發(fā)途徑,有利于微課在“微教學”“微學習”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電子技能訓練 微課校本開發(fā) 四步驟 四配套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教育的“互聯(lián)網+”也波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大大小小各級各類的比賽,到學校內部的聽評課,都有微課的影子。帶有“微”字的各類詞匯,更是成了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匯。
“微課”正勢如破竹般推動著“微教育”前進的步伐,一個個優(yōu)秀的微課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微課的優(yōu)勢,但如何讓這些優(yōu)秀的微課作品進入課堂,發(fā)揮其真正的價值呢?這個問題讓很多教師犯難。因為一節(jié)微課自身雖有系統(tǒng)性,但對集各家微課于一身的一組微課來說,在知識表達的全面性和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上仍有欠缺。近幾年,職業(yè)類學校開發(fā)的校本教材,因其針對性強、實用性佳等特點很是成功。那么,微課是否也可以走校本開發(fā)的這條路呢?筆者試著以電子技能訓練課程為例,開始了校本微課的開發(fā)之旅。
要完成系列微課的開發(fā),必須在開發(fā)第一個微課時進行充分的研究,找到一條適合課程特點、且可推廣應用的開發(fā)途徑。經過實踐,筆者將校本微課的開發(fā)方法歸納為“四步驟、四配套”。
一、微課開發(fā)四步驟
1.整合細化微課內容
整合細化,其實就是將知識與技能重新切割,讓每一知識點與技能點有更具體的知識標簽,這既利于微課開發(fā),也利于微課內容搜索。電子技能訓練課程大多采用項目教學法,每一項目又細分了多個任務。以《萬用表的使用》這一項目為例,原項目分為“任務一認識MF47型萬用表面板”,“任務二MF47型萬用表的使用”和“任務三數(shù)字式萬用表的使用”共三個任務?,F(xiàn)根據這三個任務的知識點與技能點,將每一個任務細分為多個微課,例如“任務一認識MF47型萬用表面板”細分為“認識MF47型萬用表的表頭”“認識MF47型萬用表的操作面板”和“認識MF47型萬用表的主要量程”這三個微課。同樣,將任務二細分為五個微課,將任務三細分為四個微課。這樣原本一個項目三個任務,變成了一個項目十二個微課。也就是說,采用微課進行教學,需要依據知識點與技能點,對原來的教學內容整合與細化,有時也需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或易錯點進行微課制作。
2.確定微課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論專家李秉德教授對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的分類總結,可將微課劃分為11類,即講授類、演示類、訪談類、啟發(fā)類、練習類、討論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和探究學習類。例如“整流二極管的檢測”適合演示類,“電容器充放電延時電路調試”適合實驗類,“小音箱的常見故障”適合自主學習類。將微課教學方法進行初步分析歸類,能夠使微課的實踐開發(fā)更具操作性。但其實很多時候一節(jié)微課作品可以是多種微課類型的組合,倡導學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練習以及多一些討論,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3.規(guī)范微課組成結構
在確定了微課適用的教學方法后,對每一節(jié)微課的結構進行規(guī)范,形成一定的體系。設定每節(jié)微課的時間,確定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課組成結構,即6個模塊:微教案、微課件、微反思、微練習、微反饋和微點評。微教案的設計是整個微課的關鍵,引領著后面5個模塊的進行,這其實就是腳本的設計,注重趣味性與知識性的融合,更科學、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微課設計。
4.運用軟件制作微課
微課的腳本設計完成后,就進入了后期制作階段,需要用到較多的軟件作為輔助,如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Flash動畫制作軟件、PowerPoint教學課件制作軟件、Camtasia Studio錄屏軟件、After Effects片頭設計軟件、會聲會影視頻編輯軟件和Fomatfactory格式轉換軟件等。這些軟件可使微課作品知識可視化、形式多樣化、學習興趣化和選擇自主化。
二、微課開發(fā)四配套
微課,實現(xiàn)了教師的“微教學”,實現(xiàn)了學生的“微學習”。但僅僅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課,往往很難持久地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保持學習的自覺性,也很難有效地確保教學質量和鞏固教學成效。因此,除了微課作品本身之外,我們需要開發(fā)與之配套的教學資源。
1.配套資源1——“微教材”
微課運用于教學,那么“微教材”作為教學的補充資源是必不可少的。有別于常規(guī)教材中的知識呈現(xiàn)模式,“微教材”是以微課中的每一關鍵點作為問題引導,在微課學習之前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初步興趣;在微課的學習過程中答疑解惑;在微課的學習后,幫助學生梳理內容,可謂一舉三得。但“微教材”在開發(fā)時需取舍得當,不可因“微”而“舍”造成知識表達不全面,也不可因“取”而“繁”造成知識繁復冗余。
2.配套資源2——練習
單純的微課視頻只能起到重復學習的作用,學生對知識的提取、接受、吸收到最后的運用仍需要配套練習加以輔助。同時,教師也需要通過一些練習來獲取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信息。所以,與微教材配套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設計的配套練習不僅要有助于學生梳理課程的脈絡,更要有助于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可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同時,可以幫助教師獲取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學習成效、實訓操作和小組合作等信息。
3.配套資源3——資訊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無處不在。要在極其龐大的信息中提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也非易事。當學習完一個微課后,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微課“周邊”的資訊是他們渴望獲取的,但有時卻無法準確的找到其相關的學習資訊。學生往往在網絡上“找找逛逛”,時間一下就沒了。所以,教師將相關資訊進行歸類并提供給學生,這對學生的拓展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事實證明當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受約束、被強制后,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持久,而且能不斷激發(fā)其新的興趣。
4.配套資源4——交流平臺
服務于學生學習活動的交流平臺也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資源之一。在移動通信終端廣泛應用的今天,尤其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使得學生的學習交流活動完全可以線上與線下共生。這不僅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更有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知識與情感交流。學習活動的交流工作可以通過QQ、微信和微博等一些網絡交流平臺來開展。筆者個人傾向于選擇微信作為學習交流平臺的載體。利用微信群進行交流,利用微信訂閱號推送各類資訊,利用“自動回復”功能提升課程的互動性,從而讓學生在愉快的交互式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小結
通過這“四步驟、四配套”筆者搭建了電子技能訓練課程的校本微課雛形,并與團隊一起建設著、更新著、完善著。相信在“微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催生下,微課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勢必在教育教學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校本微課作為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補充也將進入常態(tài)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劉玲.淺談使用微課教學的幾點體會[J].讀寫算(教師版),2015(35).
[2]趙慧青,趙小蕾.微課教學的應用發(fā)展與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
[3]靳宗信,樊紅娟.淺議微課的教學設計[J].現(xiàn)代計算機(普及版),2015(8).
[4]李娟,戴洪德,張敏等.微課教學融入課程建設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5(10).
[5]單廣翠.微課教學引發(fā)的變革[J].外語學法教法研究, 2015(9).
(作者單位:嘉興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