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平
一次,我去拜訪一位雕刻家。在他家園子里,堆著一堆樹根。雕刻家從中隨意抽出一段樹根,問我:“你說,這像什么?”我看不出這樹根像什么,便說:“一段樹根唄?!钡窨碳夷贸鲆话训窨痰?,在樹根上雕刻起來。不一會兒,開始似乎什么都不像的樹根,竟成了一匹呼之欲出的駿馬。
我在驚訝之余,好奇地問:“拿到一段樹根,是不是你想雕什么就像什么,你想雕成什么就是什么呢?”“不是這樣的?!钡窨碳一卮鹫f,“在雕刻之前,我要看這段樹根像什么。它像駿馬,我就把它雕刻成駿馬;它像耕牛,我就把它雕刻成耕牛。如果它像駿馬,你偏要強(qiáng)行去把它雕刻成一頭耕牛,像這樣是出不了上乘之作的,甚至?xí)耆珰У粢欢魏煤玫臉涓?。作為一個雕刻家,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一雙慧眼,要一眼就能看出事物的原貌和本質(zhì),然后順著其原貌和本質(zhì)略加雕刻,這樣就能事半功倍,產(chǎn)生出一件成功的作品?!?/p>
從雕刻樹根,我想到了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一個人在成才之前,就像一段未經(jīng)雕刻的樹根,然而,我們有些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顧“樹根”的原貌和特點,總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fā),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去“雕刻”。結(jié)果,在他們手上不知毀掉了多少上好的“樹根”。
原來,雕刻樹根與雕刻人生,雕刻一件成功的作品與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轉(zhuǎn)載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