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大劑量常規(guī)輸血及去白細胞輸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整群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該院進行大劑量輸血的88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進行大劑量輸血的88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guī)輸血,觀察組行去白細胞輸血,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的臨床效果。 結果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18%,且P<0.05;輸血前后,觀察組血清CD4+、CD8+、CD4+/CD8+無明顯變化,而對照組血清CD4+、CD4+/CD8+明顯降低;輸血前后,觀察組血清IgG、IgA、IgM、IgE無明顯變化,而對照組輸血后血清IgG、IgA、IgM、IgE降低明顯。 結論 大劑量常規(guī)輸血及去白細胞輸血均能降低輸血后的不良反應,但去白細胞輸血效果更為顯著,有助于患者的臟器功能夠明顯改善,值得推廣。
[關鍵詞] 大劑量;常規(guī)輸血;去白細胞輸血;效果對比
[中圖分類號] R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b)-00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rge volume conven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versus leukoreduction transfusion. Methods 88 cases underwent large volume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he conven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leukoreduction transfusion.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observations was much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55% vs 18.18%), P<0.05.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CD4+, CD8+, CD4+/CD8+ leve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However, the serum CD4+, CD4+/CD8+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ansfusio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IgG, IgA, IgM and IgE leve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whereas the IgG, IgA, IgM and IgE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ansfusio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ansfusion. Conclusion Both large volume conventional transfusion and leukoreduction transfus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ut the effect of the latter is more significant and conducive to the improving the organ function, so leukoreduction transfusion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Large volume; Conventional transfusion; Leukoreduction transfusion;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臨床輸血安全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在輸血過程中,大劑量輸血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常規(guī)輸血是最為常見一種方式,雖然對治療發(fā)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輸血后獲得的不良反應率相對較高,極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1-2]。鑒于此,為了提高輸血安全性,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該院整群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進行大劑量輸血的88例患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將大劑量常規(guī)輸血和去白細胞輸血方式進行比較,得出了滿意的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該院需要進行大劑量輸血的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無明顯心、肝、腎等系統(tǒng)功能損害;②無任何感染史;③入院前14 d未接受免疫調節(jié)劑;④凝血功能均顯示為正常,且發(fā)病前3個月均未做輸血。隨后隨機將88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4例,26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5.26±3.28)歲;按疾病類型分,其中19例消化科疾病的患者、15例血液科疾病的患者、10例婦產科疾病的患者。觀察組44例,27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5.31±3.30)歲;按疾病類型分,其中18例消化科疾病的患者、15例血液科疾病的患者、11例婦產科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⑴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輸血方式,使用已消毒好的器械為患者進行輸入全血。
⑵觀察組采取去白細胞輸血方式,具體操作為:①確定符合規(guī)則的過濾器。即使用FTS-RC-201/202型白細胞過濾器。②確定血庫血型的使用。依照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嚴格操作,同時在操作過程中,為了濾除白細胞,可將紅細胞懸浮液適當?shù)倪^濾和濃縮,且保證白細胞去除率需大于99.50%,剩余白細胞數(shù)量小于5×108U,以及紅細胞的回收率為89.00%~96.00%。
1.3 評定標準
①不良反應共包括發(fā)熱、過敏及其他不良癥狀(過敏性休克、胸骨疼痛),其中發(fā)熱:指的是患者體溫與輸血前相比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升高值大于或等于1℃,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寒顫等癥狀;過敏:指的是患者身體局部或者全身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皮疹,經抗過敏治療后完全消退;其他癥狀反應: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輔助檢查并分析該反應是否與輸血相關,如若確定具有相關性,則判定為輸血的不良反應。②在輸血前、輸血后1周于患者腹肘采集5 mL靜脈血,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標。同時,使用酶標儀檢測患者血清IgG、IgA、IgM、IgE等體液免疫指標。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
經統(tǒng)計得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18%,且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
觀察組于輸血前后血清CD4+、CD8+、CD4+/CD8+均無明顯變化,且P>0.05;而對照組于輸血后,血清CD4+、CD4+/CD8+均有明顯降低,同時低于觀察組,且P<0.05,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體液免疫功能變化
輸血前后,觀察組血清IgG、IgA、IgM、IgE無明顯變化,且P>0.05;而對照組輸血后血清IgG、IgA、IgM、IgE降低更為明顯,同時低于觀察組,且P<0.05,見表3。
3 討論
輸血在臨床上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采取靜脈輸注的方式進行,如果輸血的方式選擇不當或應用不合理,則會導致患者身體細胞免疫功能快速降低,進而影響治療效果,極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3-5]。在大劑量輸血過程中,極易促使機體中形成多個抗體,主要包括稀有血型抗體、白細胞抗原HLA抗體、血小板抗體等多種,繼而導致患者因輸血引發(fā)不同類型的不良反應。因此,選擇正確地輸血方式尤為重要。部分研究認為,將需要輸注的血液于保存前濾除白細胞,可以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降低非溶血性輸血反應,減少病毒的傳播,還能保護細胞免疫功能[6-8]。
白細胞離體24 h后,白細胞的原有功能受到影響,便會促使患者在輸血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因白細胞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包括多種類型,其中以過敏、發(fā)熱、皮疹、寒顫為突出表現(xiàn)。為此,去白細胞輸血方式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在降低不良反應方面發(fā)揮一定的積極作用?,F(xiàn)如今,逐漸出現(xiàn)因輸血影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因此在輸血過程中,除了注重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之外,還應重視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方面的影響。部分研究顯示,將含有白細胞血液制品輸注于機體當中,可能會存在機體輸血相關性免疫機制,很大程度上與白細胞影響機體免疫細胞凋亡存在聯(lián)系[9-10]。機體的免疫功能主要包括體液免疫功能及細胞免疫功能,如果患者于輸血后產生免疫機制,則會明顯提高患者的感染率和疾病復發(fā)率。因此,應用去白細胞輸血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18%;經去細胞輸血后,觀察組于輸血前后血清CD4+、CD8+、CD4+/CD8+均無明顯變化以及血清IgG、IgA、IgM、IgE也無明顯變化,說明觀察組細胞免疫功能及體液免疫功能受到的影響均小于對照組。可見,去白細胞輸血方式可有效保護患者的臟器功能。此外,部分臨床研究顯示,濾除白細胞后再將血液保存可減少因輸血產生的不良反應,與程利民等研究結果形成一致性[10]。因此,在大劑量輸血中,去白細胞輸血方式效果作用明顯高于常規(guī)輸血,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患者大劑量輸血過程中,因疾病因素、細胞及體液免疫減弱等方面的作用,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發(fā)揮受到限制,進而引起不良反應。而去白細胞輸血方式可有效改善上述問題,其可提高細胞免疫能力,以及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式,值得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武永勝,石海全,程連賽,等.白細胞過濾器濾除白細胞輸血減少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5,12(4):97-100.
[2] 陳會欣,王順.輸血不良反應對輸血療效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8):969-971.
[3] 黃玉佳,蔡許,丘清,等.3850例輸血患者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0):1271-1273.
[4] Carson,J.L.,Terrin,M.L,Noveck,H,et al.,Liberal or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after hip surgery[J].N Engl J Med,2011,365(26):2453-2462.
[5] 王廣芬,王福斌,何愛玲,等.創(chuàng)傷患者成分輸血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3,26(6):399-400.
[6] 苗伶俐.輸血前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與輸血安全[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5,30(4):538-540.
[7] Vamvakas,E.C.Why have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n-white-blood-cell-reduced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produced discordant results[J].VoxSang,2007,93(3):196-207.
[8] 陳震,周俊,韓聚強.成分輸血對兒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7):24-27.
[9] 劉俊紅,杜忠斌,李惠霞.去白細胞輸血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航,2013,15(11): 1770-1771.
[10] 程利民,高清平,秦云,等.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在減少急性白血病患者醫(yī)院感染的應用[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4, 27(8):650-652.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