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 張弛 吳佳航 董思佳
摘要:目的觀察滋補肝腎、活血通絡(luò)法治療跟痛癥的療效。方法采用補腎活血方加減治療跟痛癥患者60例,并全部病例嚴格按照跟痛癥的診斷標準納入。結(jié)果半年后隨訪,痊愈無復發(fā)34例(68%),顯效17例(17%),有效 5例(8%)無效4例(7%),有效率為93%,優(yōu)良率為85%。結(jié)論 補腎活血法對跟痛癥有較為滿意的療效。
關(guān)鍵詞:跟痛癥;補腎活血;中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1.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5-0041-02
跟痛癥是由勞損和退變所致的多種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急、慢性疼痛的一組癥候群。該癥特點是跟骨趾面疼痛,多發(fā)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次或兩側(cè)同時發(fā)病[1]。本癥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guān)系。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肥胖癥人數(shù)增多,跟痛癥也逐漸普遍化。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質(zhì)料本組共觀察患者60例,均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門診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0-40歲10例,40-50歲28例,50-60歲22例。病程最長10 a,最短7 d;單足發(fā)病29例,雙足發(fā)病31例。其中病情輕者(足跟負重時疼痛,行走后加重)28例,病情重者(足跟負重或不負重均痛,行走艱難甚至不能行走)32例。其中25例未經(jīng)其他治療,35例經(jīng)過服用西藥或其他治療,效果不明顯。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科學》[1]的跟痛癥診斷標準制定:(1)足跟跖面疼痛,負重或行走后加重;(2)常見的壓痛點在足跟負重區(qū)偏內(nèi)側(cè);(3)或可見輕度腫脹及紅斑;(4)或可觸及皮下的脂肪纖維塊,猶如可稍滑動的結(jié)節(jié),壓痛明顯;(5)X線片可能出現(xiàn)跟骨骨刺。
1.3排除標準(1)不符合跟痛癥的診斷標準;(2)屬于跟痛癥的特殊類型,包括跟骨高壓癥、跟骨骨髓炎、骨腫瘤、骨結(jié)核;(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4)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5)合并精神病者及其他特殊體質(zhì)者。
2治療方法
補腎活血法組成方藥如下:熟地24 g,山藥、山茱萸各12 g,澤瀉、茯苓、丹皮各9 g,丹參、紅花、桃仁、當歸、赤芍、牛膝、川芎各l0 g,并隨癥加減,水煎服,早中晚各服藥1次,溫服。7 d為1療程。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相關(guān)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治療1~3個療程,半年后隨訪。
3結(jié)果
3.1療效標準痊愈:跟痛消失,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顯效:服藥后跟痛減輕明顯,因勞累而稍有疼痛,但癥狀較前明顯減輕;有效:休息痛減輕,行走仍痛,比治療前疼痛減輕。無效:癥狀減輕不明顯或無變化。
3.2治療結(jié)果痊愈34例(68%),顯效17例(17%),有效5例(8%),無效4例(7%),有效率為93%。
4典型案例
王某 男 47歲 2015年3月13日初診,自訴患右側(cè)足跟痛1年余,在當?shù)蒯t(yī)院就診,行X線示:右側(cè)跟骨無明顯異常,于給布洛芬緩釋片及局部封閉治療,治療后足跟痛有好轉(zhuǎn),停藥后足跟痛又復發(fā),再次服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每遇勞而加重,甚則右足跟不能著地。故于本院門診就診,查:右足跟部壓痛明顯,無腫脹,周圍皮膚溫度正常,踝關(guān)節(jié)活動不受限,右足負重行走后痛加劇,余無其他不適。舌淡紅,苔白,脈弦。診斷:右足跟痛癥。辨證:肝腎陰虛,脈絡(luò)阻滯。治法:滋補肝腎,活血止痛。處方:上述基本方加黃芪20 g,地龍15 g,三七粉3 g。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服用,并囑患者停止服用西藥。7日后患者復診,訴足跟疼痛明顯好轉(zhuǎn),再予原方加減,后未就診。半年后隨訪,訴跟痛癥已痊愈,未再復發(fā)。
5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跟痛癥的主要病因是: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趾筋膜炎,跟骨骨刺等。故西醫(yī)在治療跟痛癥上的方式比較有限,其保守治療主要為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局部封閉治療等,但都存在療效較差,停藥后易復發(fā)的缺點。祖國醫(yī)學認為:跟痛癥屬于痹癥范疇,病因多為長期勞累而致肝腎不足,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腎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筋骨損傷,脈絡(luò)受損,氣血不通,從而“不榮則痛”、“不通則痛”。
《靈樞·五邪》云:“邪在腎則病骨痛?!薄鹅`樞·經(jīng)脈》云:
[FL)][HJ2.75mm][SD1,1][FQ(18*2。175mm,X,DY-W][SQ+1mm][CD=175mm]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后,別入跟中?!薄吨T病源候論》云:“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薄端貑枴ゐ粽摗吩疲骸澳I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這些理論都說明了跟痛癥其病變根源在腎,故治以補腎,而補腎則以以六味地黃丸主之,如《醫(yī)方論》所言:“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jīng),即有丹皮之傾瀉肝火以佐之”。而李氏[2]通過動物實驗表明:補腎法可明顯促進脂肪干細胞增殖,而脂肪干細胞是近來發(fā)現(xiàn)的存在于脂肪組織中的間充質(zhì)干細胞,研究已經(jīng)證實它能夠向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和軟骨細胞等不同方向分化。跟痛癥其標在筋骨損傷,筋骨受損,壅塞經(jīng)脈,則氣血不通,從而“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故治以活血,而活血則以桃紅四物湯主之,如《成方便讀》所言:“此方乃調(diào)理一切血證,是其所長”。方中更加丹參以增強活血功效,牛膝引血下行,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脈通暢,故疼痛自然解除。而藍氏[3]也通過動物實驗表明:桃紅四[LL]物湯可通過調(diào)節(jié)TNF-α、IL-1β的水平,減輕炎癥程度、抗凝、止痛。
由于西醫(yī)治療對于跟痛癥存在局限性,故中醫(yī)治療顯得尤為重要,而本文結(jié)果表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中醫(yī)的補腎活血法對于跟痛癥的治療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上下冊).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
[2]李玲慧,詹紅生,丁道芳,等.左歸丸和右歸丸對大鼠脂肪干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影響的比較[J].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13,11:1146-1151.
[3]藍肇熙,李紅果,張進陶,等.桃紅四物湯對大鼠損傷血瘀證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8,0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