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華
內容摘要: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是檢察機關推動偵查監(jiān)督業(yè)務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一項新舉措、新嘗試。檢察機關通過開展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有效解決不捕率高、捕后不訴率高、判決輕刑率高等問題,具有必要性與實踐價值。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在探索過程中,存在聽證案件范圍窄、聽證人員參與度低、審查逮捕訴訟化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關鍵詞:審查逮捕 羈押必要性 聽證 現(xiàn)實困境 制度完善
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是近年來檢察機關在偵查監(jiān)督實踐中探索創(chuàng)新的一項工作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案件或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中,就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繼續(xù)羈押之必要,當面聽取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意見后作出決定的一種工作方式。我國《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對審查逮捕階段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意見或訊問犯罪嫌疑人和捕后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方面作出明確規(guī)定,這對保障犯罪嫌疑人權利、實現(xiàn)司法公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在探索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下文在探討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的必要性與實踐價值的基礎上,分析實踐中存在問題,進而提出相關完善對策。
一、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工作的必要性
(一)國家法律實施的必然要求
《刑事訴訟法》第86條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第308條、第309條之規(guī)定,要求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應當聽取犯罪嫌疑人意見或訊問犯罪嫌疑人,并細化了逮捕的“社會危險性條件”情形。同時,《刑事訴訟法》第93條和《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36條規(guī)定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內容,旨在避免不必要羈押,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切實維護犯罪嫌疑人正當權益。值得一提的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應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辯護律師要求提出意見,二是犯罪嫌疑人系未成年人的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制度的設立,實質上是賦予了辯護律師權利,而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舉行聽證,實際上是為辯護律師實現(xiàn)該權利提供了一種方式,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制度的價值。
另外,《國家賠償法》修改后,擴大了刑事賠償范圍,批準逮捕的賠償風險進一步加大。為了減少國家賠償,避免責任承擔,檢察機關在作出審查逮捕決定時將需要更加謹慎。否則不適當?shù)膶彶榇稕Q定,不僅會造成國家賠償,而且將會引發(fā)被害方或犯罪嫌疑人、被告方的上訪、申訴。以T區(qū)人民檢察院為例,2014年度捕后不訴的案件23件24人,國家賠償案件15件16人,占捕后不訴案件總數(shù)的65.2%,上訪、申訴案件4件;2015年度捕后不訴的案件18件26人,國家賠償案件11件19人,占捕后不訴案件總數(shù)的61.1%,上訪、申訴案件2件。由此可見,檢察機關的不適當逮捕決定不僅需要承擔賠償責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將導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不滿情緒的產生,影響司法的公正權威。
因此,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開展聽證工作,既符合逮捕羈押司法審查的發(fā)展方向,又有利于充分保障律師辯護權的實現(xiàn)和提高審查批準逮捕案件的質量。
(二)人權保障理念的本質要求
人權是指每個人都享有或都應該享有的權利,國家應該予以保障。當今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志。2004年我國《憲法修正案》、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都將人權保障寫入法律文本。在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重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體人權,人權保障的內容是以自由權利為核心的公民基本權利。在西方國家,使用羈押性強制措施前必須舉行聽審,否則司法機關無權作出羈押性強制措施的裁決。如美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司法官在命令羈押之前必須舉行聽審,在聽審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律師幫助,應當被給予作證、提供證人、反詢問證人或者以提交文件等方式提供信息的機會。英國的治安法院對在押犯罪嫌疑人是否同意保釋之申請舉行聽審,而作為控方的警察和作為辯方的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均到法庭中陳述意見并進行辯論,法官由此作出裁決。可見,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檢察機關在作出決定前舉行聽證,無疑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有效保障。
(三)檢務公開政策的基本要求
檢務公開政策是我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的,要求在司法聽證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推進檢務公開。因此,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要通過聽證等方式保障人民群眾參與,保證其所作出的決定公開公正。具體而言,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居于中立地位,公開聽取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意見,由公安機關提供并當面說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社會危險性且應當適用逮捕措施的證據,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通過當面說明或提供相應證據材料說明犯罪嫌疑人具備取保候審條件證據。在各方的參與下,檢察機關綜合各方意見從而作出決定,既保障了司法活動的公平公正,又推進了檢務公開。
(四)刑事司法實踐的客觀要求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提高了案件批準逮捕的門檻,將逮捕標準細化為三個條件,即證據條件、刑罰條件、社會危險性條件。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案件中必須同時審查上述三個條件,即注重在案證據審查而非僅在卷證據審查,注重對犯罪嫌疑人能否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審查,注重對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jié)惡劣程度、悔罪態(tài)度、社會危害性嚴重程度以及采取取保候審等措施以至于不會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等因素進行審查。同時,也要考慮社會效果,如刑事和解且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屬諒解等情形。但是,堅決杜絕檢察機關以捕代偵、以捕代罰、以捕代控現(xiàn)象。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仍有“構罪即報捕”錯誤觀念,對一些社會危險性小、證據不足、國家法律發(fā)生變化后不構成犯罪等案件仍向檢察機關提請批準逮捕,導致檢察機關呈現(xiàn)高不捕率態(tài)勢。如T區(qū)人民檢察院2013至2015年期間,不捕率分別為39.6%、23.8%、37.3%。高不捕率引發(fā)了公安機關、社會群眾對檢察機關的誤解,認為檢察機關過于嚴格把握逮捕條件,有放縱犯罪之嫌。
檢察機關通過聽證審查,使審查逮捕工作趨于公開化、透明化,讓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直接參與檢察機關的審查逮捕程序。在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以及綜合考量逮捕的證據條件、刑罰條件、社會危險性條件的標準上,檢察機關作出批準逮捕或不批準逮捕決定,使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檢察機關的決定,消除對檢察機關的誤解,有效地維護法律監(jiān)督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群眾間的良好關系。
二、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工作的實踐價值
(一)全面掌握證據,作出合理決定
在傳統(tǒng)書面審查逮捕方式中,檢察機關高度依賴公安機關卷宗分析證據、認定事實,雖然公安機關在提請批準逮捕時說明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條件,但實際上,多數(shù)案件僅是泛泛注明“采取取保候審等非羈押措施不足以防止社會危險性發(fā)生”、“確有逮捕必要”等內容,未進行具體說明或運用證據證明。通過開展聽證工作,有利于辯方信息進入檢察人員視線,全面掌握證據,使得審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面對面”交談,能夠真實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悔罪表現(xiàn)心態(tài)、主觀惡性程度、身體健康情況、損害賠償情況、能否提供保證人、是否得到被害人諒解等信息,從而更準確把握對犯罪嫌疑人實施羈押強制措施的必要性,實現(xiàn)羈押強制措施適用的謙抑性。以T區(qū)人民檢察院為例,2014年通過了《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案件聽證審查工作暫行規(guī)定》,截至2015年12月,共聽證33件案件,涉及11種罪名,審查逮捕階段聽證案件15件15人,羈押必要性聽證案件20件20人。其中在審查逮捕階段通過聽證后,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案件13件13人,占審查逮捕階段聽證案件數(shù)量的86.7%;在羈押必要性審查階段,通過聽證后作出變更強制措施決定的案件8件8人,占羈押必要性聽證審查案件總數(shù)的40%。通過開展聽證的案件,公安機關沒有提請復議復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沒有上訪、申訴。
(二)緩解不滿情緒,實現(xiàn)和諧司法
通過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將參與聽取各方相關人員召集到一起,該召集的過程實際上相當于“告權”。即將案件辦理當前階段、各方享有的權利予以告知,并邀請各方前來參加聽證,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所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同時,這也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一方與被害人一方達成賠償和解協(xié)議,使得被害人的經濟損失盡可能地得到及時地補償,取得被害人一方諒解,消除被害人一方因不滿而產生的報復情緒和對檢察機關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的抵觸情緒,有效減少當事人涉檢上訪、控告或申訴。
如,T區(qū)人民檢察院在辦理的范某交通肇事案中,范某駕駛小型普通客車未安全駕駛將未滿四周歲的劉某當場撞死,且發(fā)生事故后變動現(xiàn)場、未標明位置,其對事故后果負全部責任。公安機關在查清案情后,對范某提請逮捕。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階段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家屬與被害人家屬達成賠償協(xié)議,取得被害人家屬的諒解,且犯罪嫌疑人系初犯、偶犯,擬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為查明被害人的諒解是否為真實意思表示,檢察機關組織公安機關、被害人家屬、犯罪嫌疑人家屬及其辯護律師進行審查逮捕聽證。在聽取被害人家屬意見時,其表示雖與犯罪嫌疑人家屬達成賠償協(xié)議并簽訂諒解書,但其是在犯罪嫌疑人以不簽訂諒解書便不給付經濟賠償金的威脅下作出的,且未獲得全部賠償金,其內心并不諒解犯罪嫌疑人,對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行為極為不滿,希望檢察機關依法作出決定。聽證結束后,檢察機關為保障被害人獲得賠償且保證訴訟程序進行,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批準逮捕后,犯罪嫌疑人家屬提出取保候審措施的申請,檢察人員在羈押必要性審查時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家屬與被害人家屬再次簽訂公安機關交通部門出具的經濟賠償執(zhí)行憑證,確保被害人家屬能夠全部及時獲得賠償。隨后,檢察機關組織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被害人家屬稱其能夠及時獲得賠償,表示諒解犯罪嫌疑人,檢察機關在聽取各方意見后建議公安機關變更強制措施。
(三)拓展偵查監(jiān)督、立案監(jiān)督的案件來源
我國《憲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不僅承擔審查逮捕職能,而且還承擔偵查監(jiān)督和立案監(jiān)督等職責,在這個層面上,檢察機關的審查批捕部門被更名為偵查監(jiān)督部門將更為科學。在偵查監(jiān)督方面,在聽證中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解,既有利于發(fā)現(xiàn)其他犯罪事實并及時追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到案,亦有利于對偵查活動監(jiān)督,及時糾正公安機關嚴重違反法律程序、濫用和隨意變更強制措施、以刑訊逼供等方式非法取得證據等問題。在立案監(jiān)督方面,通過聽證審查,拓寬檢察機關立案監(jiān)督案件來源,尤其是監(jiān)督公安機關“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非法插手經濟糾紛等違法行為。
如,T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魏某、張某涉嫌盜竊案,公安機關以魏某、張某涉嫌盜竊罪提請逮捕,檢察人員在聽取魏某意見時,其表示民警在訊問過程中對其刑訊逼供,被打時有叫喊聲,且胸部、手腕部有明顯的傷痕。隨后,檢察人員啟動調查程序:一是詢問案發(fā)時執(zhí)行抓捕的民警,證實案發(fā)當日抓捕魏某時因反抗行為而致傷;二是調取公安機關監(jiān)控錄像,但公安機關表示當日派出所院內錄像因超過調取期限而無法調取;三是訊問張某,證實當日聽到魏某的叫喊聲,民警告訴其好好交代,否則跟魏某一樣,其稱被民警毆打,但傷已恢復;四是調取魏某、張某進入看守所時健康檢查表,證實魏某胸部、手腕部以及張某手腕部有傷痕;五是詢問同日同監(jiān)室的其他人員,其中董某證實其在派出所期間聽到有人被打的聲音,但具體是否被打不清楚。綜合全案證據,檢察人員認為現(xiàn)有證據既不足以認定公安機關在偵查魏某、張某案件中存在刑訊逼供的行為,但也無法予以排除。最后,檢察機關決定對魏某、張某在公安機關所作出的供述存疑。
(四)推進司法公開透明,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體制改革強調司法活動的程序性、公開化,包括司法程序公開和司法程序參與。司法程序公開要求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律行使司法權力及其相關司法活動要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并由法律規(guī)定不得公開的情形以外,都應當以公開的形式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知曉。司法程序參與要求司法活動中的參與主體,能有充足的機會參與司法程序,并對最終結果的形成有效發(fā)揮作用。
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將辦案的過程展現(xiàn)在聽證參與人面前,讓聽證參與人直接參與到聽證審查程序,使檢察機關行使的逮捕權力公開透明。這既是落實檢務公開、接受公眾監(jiān)督的要求,又能以公開促公正、公信,消除訴訟參與人對檢察機關的誤解和猜疑,提升檢察機關的執(zhí)法公信力。
(五)提高訴訟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雖然檢察機關開展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審查逮捕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量,但就整個刑事訴訟程序而言,通過聽證提高了訴訟效率、降低了司法成本。通過聽證審查,檢察機關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是否批準逮捕的決定,一方面減少公安機關復議復核案件和當事人因不服不批準逮捕決定而引起的控告申訴案件數(shù)量;另一方面促進當事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為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刑事案件作出不起訴處理提供條件。這既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也符合在最短的期限內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公平公正的需求以及對刑事訴訟中效率價值的追求。
三、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工作的困境及完善
(一)現(xiàn)實困境: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工作存在的問題
1.聽證案件范圍窄。以T區(qū)人民檢察院為例,適用聽證程序的案件僅涉及五類案件:對沒有犯罪事實擬作不批準逮捕案件,以無社會危險性擬作不批準逮捕案件,除因證據不足不批準逮捕的公安機關提請復議的案件,被害人對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案件不服而提出的申訴案件,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辯護人申請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案件。五類案件沒有囊括全部不捕案件,使得符合聽證案件的數(shù)量很少。
2.聽證人員參與度低。一是偵查人員、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不配合。一方面因案多人少、擔心承擔責任、無激勵機制等原因,偵查人員缺乏參與聽證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因路程遙遠、擔心檢察機關偏袒犯罪嫌疑人等原因,被害人一方不愿意參加。二是專家學者參與機制尚未建立。雖然根據案件情況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參加聽證,但是由于缺少具體程序規(guī)定,尚無案件由專家學者參與。
3.訴訟化程度弱。因案件保密要求,檢察機關作為中立方,僅主持并聽取各方參與人意見,而不組織各方進行辯論,失去了聽證審查“面對面”對抗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證工作的實際效果。
(二)制度完善: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工作的改進
1.合理界定聽證案件范圍,明確聽證重點。對于案件事實清楚、證據收集到位,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公開案情不至于影響偵查,且在是否構成犯罪或具有社會危險性上存在爭議的案件,均可納入聽證范圍。同時,明確聽證重點,禁止重復性內容。
2.創(chuàng)新聽證案件方式,確保案件質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采用遠程聽取方式,檢察人員通過網絡視頻同步傳輸?shù)姆绞竭M行異地聽取。遠程聽取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因路程遙遠、聽證成本高等原因而無法參加聽證的問題,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辦案效率。
3.完善聽證案件程序,實現(xiàn)審查逮捕訴訟化。細化聽證程序中啟動方式、聽證地點、申請期限、辯論內容等規(guī)定。尤其在辯論內容方面,聽證人員可以圍繞強制措施適用、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是否構成犯罪等問題進行辯論,發(fā)表各自意見。而非一方在發(fā)表意見時,其他方僅聽取意見而不做辯駁,避免聽證程序僵化、形式化。
4.健全聽證制度機制,保障聽證效果。一是建立激勵機制。對于路程遙遠、生活困難等聽證人員進行適當經濟補償;對于積極參與聽證工作的偵查人員,可以建議相關單位予以表彰。二是完善專家學者參與機制。對于重大疑難復雜和敏感性案件,有必要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擔任聽證員,對案件進行指導、點評,利于檢察機關作出正確、合理決定。
另外,檢察機關開展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聽證工作時,要處理好保密性與公開性關系、案件覆蓋范圍與檢力資源配置關系以及機制運行中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問題,使得聽證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