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
【摘 要】新課改給教育教學改革譜寫了新的篇章,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該以學生為本,既要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學性、教育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學生把握教學內容和提高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誤區(qū) 應對策略
新課改給教育教學改革譜寫了新的篇章,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許多教師把新課標中倡導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學之中,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全體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然而不少教師對于新課程的精髓還沒有真正理解,對新課標領悟不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存在著與新課改理念“形似神異”的現(xiàn)象,導致課堂教學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這些不良現(xiàn)象應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
一、忽視了學法的指導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在讀中與文本的作者交流思想感情,體會人文熏陶,這是閱讀教學的宗旨。只有抓住詞句的重點,抓住文本教材的運用,引導學生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從而有感情地朗讀,才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才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與文本作者交流的目的。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生怕有哪一個知識點沒有講到或者害怕學生分析錯誤,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學生朗讀不準確或語氣理解方面出現(xiàn)錯誤也不加以矯正,不教會學生怎樣去感受、品讀,怎樣怎能透過字、詞、句、篇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二、片面追求積累,忽視活化運用
很多教師把語文知識積累的側重點放在每個單元的“積累和運用”或“語文園地”上,放在古詩上,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遍一遍地抄寫和默寫,從不考慮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有些做法還帶有“體罰”的嫌疑。積累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體驗。抄寫詞語解釋,背誦重點句子的含義,默寫古詩意思等做法仍然存在,積累成了學生的負擔。學生作業(yè)依然是單項訓練多、脫離語言環(huán)境而進行的字詞句訓練多,綜合性、實踐性、開放型的練習題偏少。學生平時作業(yè)中甚至連“造句”這樣的題型也少見了,教師不重視作業(yè)的設計與整合,把基礎訓練當成唯一的課堂作業(yè),甚至變相地要求學生購買課外資料,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鏈接生活”是新課標的一大亮點,教師為什么不能從教材給我們的例子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呢?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在作業(yè)設計和命題上關注學生的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使學生的表述、判斷、評價等多種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鍛煉,能靈活地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學生作文成人化,缺乏個性
從學生作文情況看,成人化習作多,反映童真、童趣、童言的作文少;脫離生活,內容單調,形式呆板,平淡無情(奇)的習作多,來源于生活,蘊涵獨特體驗,形式活潑,個性化的習作少。部分教師認為:作文是語文試卷中占分數(shù)比例最大的,考場作文的最大特點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范文,在考場上進行重新組合就可以了。另外,在作文的批改上仍然以改為主,學生的習作往往被改得一片紅,教師的苦和累可想而知,但學生從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作文本發(fā)下來后,學生只是看一下成績就完事了,教師都替學生辦好了一切,那學生還有什么可做的呢?再者,在習作的講評上,有些教師用一個“閱”字表達所有的心聲,有的僅僅給出分數(shù)表示“老師已經批改過”,這些都是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因此,在習作的指導上,要多一些開放,少一些束縛,讓學生自由地寫,寫出個性;內容上求“真”求“活”,鼓勵學生說真話,吐真言;要將作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生活中,輻射到閱讀課上,因需而寫,養(yǎng)成習慣;在作文的批改上,教師要在“批”上下力氣,重“批”少“改”,多“啟發(fā)引導”少“全權代勞”。提倡學生自評自改。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大膽讓學生自改互改。教師的評語應當以鼓勵為主,在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上做文章。
四、刻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熱衷于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
有的教師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里,安排過多的教學形式,如一會兒討論,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又合唱等,把課堂搞成雜亂的“集市”;有的教師則運用了幻燈片和多媒體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視聽畫面過雜,晃動頻繁,讓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教學情境多和教學方法雜,一方面會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很難把握;另一方面也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也許是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師在上課時都使用多媒體,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好處。但一節(jié)課都用花花綠綠、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僅教師手忙腳亂,學生也會出現(xiàn)視覺疲勞,教學效果并不一定好。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學生長期處于各種圖畫的誘惑下,他們習慣了感官刺激,就懶得思考或變得不會思考。同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也很費時間和精力,這對教師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綜上所述,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認清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合理使用教學方法,遵循規(guī)律,從而達到上好語文課的目的。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式時,應該以學生為本,堅持科學適度原則,既要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學性、教育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學生把握教學內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