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敏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蘊藏著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包含了道德、倫理、哲思、人性和審美,也包含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精神。身為語文教師,要利用古詩文教材,讓學生從中汲取養(yǎng)料,弘揚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懷,培養(yǎng)高尚品格,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上。
一、立足教材,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
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古詩文講通、講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字詞,為以后獨立學習古詩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體的尊重,重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個性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去體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學習古人的表達能力、談吐素養(yǎng),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從而感受傳統(tǒng)文化中美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充沛的情感,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用心體悟,仔細地辨析和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古詩文包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更有利于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學生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獲得各種知識和技能,并體會和理解人的生命價值,追求人生的意義,培育學生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比如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蘇武牧羊的氣節(jié)、韓愈《師說》中的尊師重道思想等,在學習的時候都可以把它們提煉出來,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這樣題材在古詩文教材中比比皆是,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師和學生細致地挖掘。
二、創(chuàng)新手段,營造傳統(tǒng)文化氛圍
恰當?shù)奈幕諊軌蜃寣W生深刻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感知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教師可以用多種方法來營造課堂的文化氛圍。
1.感受文化韻味,營造古典氛圍
當學生接觸一篇古詩文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其文化的氣息。如在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章中實詞虛詞的用法,歸納文章中的一詞多義等文言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挖掘文章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比如題目中的“序”就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中可以介紹“序”的種類,比較這篇宴集序和《滕王閣序》有何異同;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王羲之的書法,欣賞書法也是在營造一種文化氛圍。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書法的地位很重要,它是訓練抽象的氣韻與輪廓的基本藝術。”所以,師生可以開展書法藝術欣賞活動,在引導學生欣賞書法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精神。
2.大聲誦讀,感受古詩文韻律美
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過:“文言學習必須刻苦熟讀大量的文章,并且在熟讀的基礎上能夠自然的背誦,而且要養(yǎng)成良好的熟讀文言文的習慣?!闭b讀古詩文,不僅是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礎,更是學習和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吟誦,學生可以把古詩文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從節(jié)奏、平仄等方面入手來誦讀。
例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律詩,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一定要對仗的。頷聯(lián)的上句“無邊落木蕭蕭下”與下句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相對,“無邊”(形容詞)和“不盡”(形容詞)相對,“下”(動詞)和“來”(動詞)相對。在誦讀中可以讓學生體會格律詩的音韻美。
3.推敲字句,感受語言美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品讀語言,利用語言之美營造文化氛圍,再引導學生在文本語言中體悟古詩文的人文內涵。如教李清照的《聲聲慢》,要品味文章的語言,創(chuàng)造意境,仔細欣賞,深刻理解,并且通過語言感受李清照的悲懷愁緒。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組個疊字顯示出美妙的韻律之美?!皩ひ捯挕笔菍ふ业膭幼?,是在尋找從前幸福、安逸的生活嗎?然而尋找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冷冷清清”,這樣開篇就籠罩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這里的“冷冷清清”,既指外在環(huán)境的冷清,又暗指內在心情的低落?!捌嗥鄳K慘戚戚”描繪出詞人內心細膩的感受,從外在環(huán)境過渡到悲傷的、空蕩蕩的內心。這14個字是重疊的,但沒有重復累贅的感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讓人覺得詞人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和需要發(fā)泄的情緒。三句一起朗讀,感覺低迷,婉轉悲切,像悲傷的人在竊竊私語,籠罩著一片凄清的氣氛。李清照這首詞一出,就讓歷朝歷代的詞家奉為詞中經(jīng)典,千古絕唱,流傳至今。
三、開展活動,增加課堂文化氣息
古詩文教學活動要多樣化,注重學以致用,古今互動。要既能利用古代的作品來關照現(xiàn)實,對當今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產(chǎn)生重要的推動,又能用當代的觀念方法重新解讀古詩文,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給古詩文注入新的活力。
學生要做到對課內古詩文材料和課外相關材料的充分積累,為厚積薄發(fā)打好基礎。對古代詩文的學習(包括名言佳句、成語典故、詩詞文章等)需要學生博聞強記,這有助于學生在口語、習作、生活中靈活應用,有助于學生提高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現(xiàn)代文的寫作水平。教師要指導學生對不同的古詩文材料加以重組、整合,更好地理解古詩文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
比如,我們可以把《歸園田居》中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和《歸去來兮辭》中的“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拿來比較、分析,得出不同的古詩文材料傳遞著同一個價值觀的結論。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和使用古詩文多姿多彩的文章表達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提高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拓展傳統(tǒng)文化外延
教師要使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并且要真正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但這些僅僅依靠課內的教師傳授和學生聽講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神。教師可以開展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比如指導學生開展?jié)h字造字法研究,書法藝術欣賞等活動。在講授“當時七夕笑牽?!焙?,可以布置學生去理解“乞巧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舉辦各種比賽,如朗誦比賽、閱讀比賽、民俗知識比賽、名言警句默寫比賽等。各種形式豐富的比賽,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的感受學習古代詩文的樂趣。學生在有效地實現(xiàn)了量的積累后,就能形成更強的學習欲望,激勵自己主動學習古詩文,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文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币虼?,人就是在語言文化中生存、生活和發(fā)展的,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要努力將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建立起聯(lián)系,喚醒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意識,使古詩文教學成為師生學習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陣地,讓傳統(tǒng)文化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長開不敗。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第101中學(8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