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潔
摘 要:在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古箏藝術流派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地域色彩逐漸淡化,而要想確保古箏的南北箏曲展現(xiàn)出自身的獨特風格與韻味,就需要從古箏指法顫音這一技法入手。針對這一內容進行分析與探討,為實現(xiàn)古箏音樂文化的傳承奠定基礎,以避免在歲月的洗禮中失去了原有的特質,確保在古箏演奏中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并充分展現(xiàn)出南北方古箏音樂的獨特風格。本文針對古箏指法顫音在南北箏曲中的具體運用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箏;指法;顫音;南北箏曲;運用
0 前言
在中國有著這樣一句老話:“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充分的印證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文化中有著濃厚的地域性色彩。古箏音樂在歷經時間沖刷的過程中,南北方箏曲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格。一般而言,南北方箏曲就如同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人一般,南方的古箏音樂溫婉含蓄且細膩嫵媚,而北方的古箏音樂則彰顯出了豪放大氣的特點,情感奔放直接、曲風開闊。而之所以能夠借助古箏這一彈撥樂器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曲風,主要原因在于古箏指法中在顫音上使用的不同,本文就此展開了研究與探討。
1 在古箏演奏中顫音指法應用的作用
在古箏演奏中,顫音指法的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顫音種類極多,所以,準確運用好顫音能夠將樂曲的主題與核心思想更加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诓煌瑯非磉_的思想情感不同,所以需要以不同意境的渲染來呈現(xiàn)出相應的藝術效果。比如以輕顫音的運用來借景抒情,而以持續(xù)顫音的運用則能夠以更加興奮的基調來體現(xiàn)出歡快的情感,而借助重顫音的運用則能夠將深沉的情緒進行表達。顫音的運用,則是以顫動性的變化來實現(xiàn)情感意境的營造與外泄,進而促使演奏者心手合一,聆聽者則能夠陶醉在這一意境之中,更好地感悟樂曲的情感內涵。
2 基于南北方古箏典型曲目下顫音指法的運用分析
2.1 北方古箏曲目中顫音指法的運用——《高山流水》
在古箏曲目中,《高山流水》則可稱之為名曲,而這一曲目在流傳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同的版本。而流傳至今表現(xiàn)出強大影響力的版本,是源自于武林箏派的傳譜,整個曲目在旋律音韻上古補典雅,節(jié)奏起伏的變化下賦予了曲目以源遠流長且回味無窮的意境之美。
具體分析發(fā)現(xiàn),在該樂曲的第一樂段上是以較為緩慢的彈撥速度進入,整個節(jié)奏緩慢,進而營造出了穩(wěn)重且深沉的意境之感,整個音域上較為寬廣,在音區(qū)上不斷變化,促使相應的旋律給人以若隱若現(xiàn)之感,這種虛無縹緲之感的營造渲染了相應的情感氛圍。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從第一小節(jié)到第五小節(jié),整體上的速度較為緩慢,而因在音域上較寬,所以采用了跨八度抓弦的方法,此時古箏所演奏出的音樂之聲就顯得十分的渾厚,能夠將高山的雄偉氣勢充分的渲染出來,而在進行抓弦的過程中,則需要注重左手顫音的運用。尤其是在第五小節(jié)中,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左手顫音的彈撥方法,且顫弦都處于弱拍上。而從整體演奏效果出發(fā),顫弦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出整個樂曲節(jié)奏的起伏之感,進而帶動人的情感與意境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在十六分顫音的彈撥上,則需要以持續(xù)顫弦的彈撥技法進行演奏,在演奏的過程中,則需要以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或只利用中指與無名指來進行垂直的起伏按動,其速度要快。與此同時,要確保左手始終保持在右手彈撥的主弦音上,進而以不間斷的顫音指法進行按動,在此過程中,要確保旋律的主干音不受到顫音的影響,且音波能夠在經過主干音的同時實現(xiàn)持續(xù)性,這樣才能夠將高山連綿不絕之感進行營造。
而在進入第六小節(jié)到第十一小節(jié),主要凸顯的是高山的沉穩(wěn)之感,所以在顫音的運用上就逐漸減少了。其中有兩處主要顫音的運用:第一處在第九小節(jié)上,使用的是十六分音符進行顫音的按動,并實現(xiàn)顫音的持續(xù)性;第二處在第十小節(jié)上,在顫音的運用上為低音5的顫弦,然后緊接著采用的是花指彈奏法。此處采用的則是小顫音,顫音的幅度較小,但是相應的按動頻率極快,進而轉換到花指彈奏上,營造出的飄忽不定之感。
在《高山流水》這一曲目中,顫音的運用為充分彰顯出高山與流水的動態(tài)形象之感奠定基礎,并且也正是基于顫音的運用,賦予了該古箏樂曲以回味無窮之韻味,進而成為古箏曲目中的經典之作。其所營造出的意境之美能夠促使人融入高山流水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進而情隨景動,在放空自我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與慰藉。
2.2 南方古箏曲目中顫音指法的運用——《出水蓮》
在南方古箏音樂的發(fā)展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流派為客家與潮州這兩個流派,而《出水蓮》則是客家古箏曲目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整個曲目表達的核心主題是對蓮的贊美,也就是周敦頤筆下《愛蓮說》中對蓮的盛譽,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徑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出水蓮》古箏樂曲的演奏中,這一高尚的品格則是借助意境之美來賦予樂曲以內涵,并促使聆聽著隨之產生感悟。而其中顫音指法的運用為凸顯出該樂曲的主題思想注入了靈魂。
在第一樂段上,顫弦技法的使用較為凸顯,主要是以按顫弦的手法,按音的音位上進行顫音的演奏,而要想以按顫音來凸顯出相應的意境,就需要確保按顫音的準確性。在第一小節(jié)到第四小節(jié)中,主要便是以此技法進行顫音彈撥的,而其中的4音要比正常的4音高出一些,但要把握好高出的度,控制在低于升4音這一位置上。而在第十一小節(jié)中,需要強調的是在進行按顫音的過程中,掌握好相應滑音的演奏,在找準按音音位的基礎上,進行顫音的演奏。同時,要確保顫音的明顯性并從顫音尾音的位置上進行上下滑弦,確保上滑音的準確性;要保證顫音與上滑音在時值上各占半拍,并且這一技巧的運用需要在一拍中完成。
2.3 顫音的融合
基于北方古箏箏曲下,樂曲的演奏風格較為粗獷開放,所以在顫音的運用上經常采用的是“重顫音”,而在南方古箏樂曲的演奏上,整體曲風偏向于溫婉細膩,所以在顫音的運用上則采用的是“輕顫音”。但是在具體演奏中,還是需要基于演奏曲目的特點來定位顫音的演奏技法。比如在《高山流水》中,在樂曲的后半段為了凸顯出流水的細膩,展現(xiàn)出流水的動態(tài)之美,就需要以輕顫音的使用來進行意境的渲染。所以從這一角度上看,在古箏演奏之中,顫音手法的運用需要結合樂曲曲目的特點,以融合營造出相應情感意境氛圍。
3 結語
由于南北方箏曲中顫音手法運用的不同,促使南北方古箏樂曲具備了獨屬于自身的風格,展現(xiàn)出了獨屬于南北方人的古箏曲調之美。本文分別以北方的《高山流水》與南方的《出水蓮》為例,對南北方古箏曲目顫音指法的不同進行了探討,在明確顫音指法運用作用的同時,為更好實現(xiàn)對顫音指法的運用找到方法。古箏音樂藝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為了確保這一文化底蘊能夠經得住時間的沖刷,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實現(xiàn)繼承與創(chuàng)新,就需要加深對古箏顫音指法運用技巧的重視程度,并根據(jù)古箏曲目的特點來實現(xiàn)顫音技法的融合,進而以相應意境的營造來彰顯出樂曲的情感內涵。
參考文獻:
[1] 李紅宇.古箏演奏中指法運用的規(guī)范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9):192-193.
[2] 陳玨.山東箏曲《四段錦》演奏藝術分析[J] .藝術百家,2011(S1):347-350.
[3] 孫悅.古箏指法顫音在南北箏曲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