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儀
《師說》是韓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讀時,卻“小學而大遺”,不帶領學生去領會韓愈透露出來的情懷,未能從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呈現(xiàn),在于有聲的朗讀,在于把靜態(tài)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動態(tài)的有聲語言,以靜待靜,只是一種接觸,不是進入,要想喚發(fā)文本的生命力就得以動喚靜。讀《師說》,我們很容易把實詞表露出來的思想內容讀出來,但卻一定程度地忽視把文中虛詞的意味讀出來,或困于不知怎么讀出來,甚至還覺得這些虛詞多事,干擾文本的閱讀,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把句中“也”省去,變成“其聞道固先乎吾”更好理解。殊不知,正是這些虛詞動態(tài)地呈現(xiàn)了韓愈寫這篇文章時跳動的情感脈搏,從而激蕩著按捺不住的理性情感。如果說,文中實詞組合形成文本的思想內容,是韓愈內在思想的物化,那么這些虛詞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現(xiàn)、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放在特定文本中的虛詞,是整個文本的組成部分,和各個實詞一樣缺一不可,文本就是實詞與虛詞、思想和情感的統(tǒng)一體。
《師說》一文正是通過眾多密集虛詞來傳達作者的勃勃情懷,讓今人能動情地把握文本內容,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世界。
第一段“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也”表判斷,必須讀得斬釘截鐵,如真理在握般地確信,充分表達對老師功能作用的認識。接下來“孰能無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兩個問句,不能讀得如陳述句般平緩,要讀出問句本身的升降調來,并代入韓愈當時設疑的情態(tài)情調,表達孰能無疑的追問,以及問道不問年的執(zhí)著?!敖K不解矣”,“矣”相對于“也”,表動態(tài)情感,需在語勢的起伏上下工夫,通過波動感來體會作者對時人有疑終不解的遺憾?!捌錇榛笠病薄捌渎劦酪病薄拔釒煹酪病?,是介入句中的幾句話,對這句中的幾個“也”,雖是表句中停頓,但還不如多讀一個字音的音長來,“(其聞道)也——”,語勢盡量舒展豐盈,把潛藏其中的感慨意味在舒展中盡情釋放?!暗乐?,師之所存也”,最后一個“也”雖表判斷,但也必須讀得鏗鏘有力,顯現(xiàn)自信無疑的情態(tài)。
第二段觸及時人恥學于師的現(xiàn)狀及難欲無惑的情勢,最見韓愈的內心情感。
“嗟乎”這是引起全段的一個感情符號,是平緩的江面下孕蓄著洶涌翻滾的波浪,“乎”,不宜讀降調,也不宜讀得平緩,需滲透平緩與洶涌的情感內容,在稍稍拉長的感嘆聲中把似平不平的感慨意味釋放出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句中兩個“也”要讀得舒緩足量,傳達作者對時俗風氣的按捺不平,又為兩個“矣”醞釀情感;承之而來的兩個“矣”須讀得一唱三嘆,在起伏波動的一唱三嘆中,把對師道“久”失的痛惜感、對“難”欲無惑的無奈感完美呈現(xiàn)出來,非此無以達盡作者當時的痛惜感、無奈感。
接下來“其出人也遠矣”“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一表對古人的景慕,傷今人鞭長莫及之感,二表對今人遜于古人的痛惜,嘆今人糊涂不醒之憾,句中兩個“也”自然要通過字音音長來傳舒緩難抑之情,兩個“矣”要讀出其一唱三嘆之慨,達盡作者當下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喟。
“其皆出于乎?”“其……乎?”要讀出對“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追問感和推測感,用平緩的語調只能使之平面化,只有符號,沒有情感,沒有飽蘸思想的語音、語調就沒有語情的傳達,難以讀透作者的內心世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前“也”中“焉”后“矣”,連用三個,深入下去,這三個虛詞傳達出來的就是對時人不從師學習的遺憾、無奈,對時人執(zhí)迷不悟的感慨、痛惜。
“非吾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吾未見其明也”,兩個“也”,前一個表判斷,宜讀出時人糊涂執(zhí)迷之慨,后一個表陳述肯定,要讀得確信無疑,又滲入對其小學而大遺的批評。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句中兩個“也”要在豐盈的情態(tài)聲量中,把作者所含的批評諷刺之味讀出來。
“嗚呼”這一感嘆詞的情感好把握,“可知矣”是收束段落的一句,“矣”更應讀得中氣十足,在一唱三嘆的動態(tài)感性聲量中,把“師道之不復”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與危害充分地揭示出來,觸摸到韓愈說這份話時的情狀。
“其可怪也歟!”此句語氣爭議最多,一說表感嘆,“這也太值得奇怪了??!”,一說表反詰。相比較而言,說表感嘆情調相對單一;說表反詰,連用“也歟”,且用帶“!”號的反問來表達,顯得更強烈,含義更豐富,可表達對“君子”之行的質疑和追問,在有升有降有力度的誦讀中,可體會韓愈叩問君子的質疑感,想見韓愈俯身叩問的形象。
第三、第四兩段少這些只表情的虛詞,多是一字一義的實詞,表達常識理性的事實現(xiàn)狀,無可猜疑,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是從師的新型師生關系,帶有真理性,不必跳出來,濫施情感,讓時人客觀去領會去理解。
總之,虛詞不虛。解讀《師說》里的虛詞,筆者僅作拋磚引玉之說,不排除還有多種誦讀與把握,這正是虛詞不虛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通聯(lián):江西崇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