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在學校教育中,校長和教師是學校全員育人的主體。除了校長和教師,還有一個重要群體,也是影響學校育人的重要因素,即學生的同伴。他們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最多,相互影響也很大。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良師,也需要有益友。朋友和伙伴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孩子在與伙伴游戲、競爭、打鬧、慪氣、和好、團結(jié)、孤立、互助中,學會了人際交往和做人做事的規(guī)則,學會了與人相處并逐步融入社會。
曾經(jīng)去過北京某所學校,了解到該校每年都有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同伴關系日”,其宗旨是倡導在學生之間建立起寬容、真誠和友愛的同伴關系,大家在這種快樂的關系中共同成長和進步。作為孩子尋找同伴的最重要的地方——學校,必須幫助學生們建立起團結(jié)、有愛、互助、進步的同伴關系,這是學生感到安全和幸福的基點,甚至會成為他們是否喜歡上學的關鍵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校、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近來,時常見諸網(wǎng)絡和媒體的各類校園欺凌事件令人震驚,也提醒和警示我們要重視學校教育中和諧同伴關系的引導。
發(fā)展同伴關系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nèi)容。建立并發(fā)展同伴關系是個體社會交往的開始,有助于個體的社會化,更有助于青少年道德的發(fā)展。從個體成長的過程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逐漸變得疏遠。與此同時,同伴關系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同伴交往的需求隨著年級的上升不斷增加。從許多發(fā)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得知,中小學生對同伴的認同度很高,同伴成為中小學生最重要的道德影響人群之一,甚至超過了教師、家長。到了初中階段,個體逐漸進入青春期,處于半成熟階段,獨立意識增強,同伴關系的重要性上升。初二之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避免結(jié)交不良社會青年、消除不良社會刺激和誘惑、家長和學校給予一定的獨立空間、家長和教師的理解和溝通是此階段個體道德發(fā)展最需要的社會支持。
家長和學校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同伴交往的環(huán)境和條件。美國、德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在教育實踐中都特別注重發(fā)展孩子的同伴關系,如美國的小學文化中特別注重社交,注重和其他小朋友的關系,學生之間經(jīng)常會有“約會”(約在一起玩);德國從幼兒園開始強調(diào)“伙伴互助”,不分大中小班,學生都在一起玩耍,相互扶助,相互學習。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學校就是孩子尋找同伴的重要場所。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同伴的認同遠遠大于家長和教師。因此,學校要認識到這一點,并利用這一點開展好同伴教育。
一是大力發(fā)展學生社團。社團能夠跨越年級、班級和性別,吸引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組成團體,定期開展活動,使成員在交流與合作中成為朋友,建立友誼。在一些完中學校,有的社團成員涵蓋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的學生,其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不僅發(fā)生在同齡之間,而且也發(fā)生在學長和學弟學妹之間。
二是推出學生身邊的同伴榜樣。變遠學英雄為近學身邊同伴,教育效果更好。同伴是學生身邊最好的學習榜樣,用同伴激勵同伴、用青春感動青春是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學生們樂于接受這樣的榜樣,因為他們來自身邊,親切熟悉;他們是同齡人,有共同的生活和感受,容易被學生認同,在學生中產(chǎn)生共鳴。
三是讓學生有更多的集體生活和社會實踐體驗。在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很難在學習中發(fā)展同伴關系,當然現(xiàn)在不少學校也都在推動小組合作學習。一些學校的走班制、階段性的混合編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同伴關系。如果學生有機會外出,開展社會實踐,離開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組建新的團隊,確立新的目標,接受新的學習任務,需要更多的相互溝通、合作和交流,學生之間就會發(fā)展出更好的同伴關系。
當然,還有很多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孩子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也需要同學、同齡人的陪伴。學校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是孩子認識朋友、尋找同伴的地方。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