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玲
【案例背景】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數(shù)量較少。學生初入高中看見一本必修書上就有4篇左右的文言文,上課時發(fā)現(xiàn)對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提高了,不能很好地適應。加之,文言文學習需要長期的努力方能見效,所以,學生對文言文漸漸失去興趣,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這些現(xiàn)象讓我深思,長此以往且不說學生無法領略古文特有的魅力,體會古文的深邃思想,更讓人擔心的是死寂的課堂,和無法提高的文言閱讀能力。
造成現(xiàn)狀原因:
1.古文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時空差距
凡文章皆有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脫離其中,自不能理解。而古人的時代,今天的學生未必知道;古人的思想,今天的學生也未必能理解。時空的差距橫亙在作者和讀者之間,自然理解困難。比如,不知道韓愈那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時代,就不能明白昌黎先生寫《師說》的良苦用心。比如不了解蘇洵生活的北宋以錢帛賄賂契丹、西夏,只求茍安,就不能理解明允為何選擇了這樣的角度去談論六國破滅的原因。
2.理解字面意思已存在難度,遑論體悟其中深意
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較長,文言知識點很多。江蘇高考說明里有120個文言實詞和16個文言虛詞的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對古文字面意思的理解要求提高了,有太多要識記和理解的內容。往往讀著讀著就有不理解的地方,于是沒有辦法再讀下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遑論理解其中深意。比如,學生正在理解《赤壁賦》中的文言知識點,文章內容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又要去理解賦中主客對答的傳統(tǒng),實際上是自己的心靈對話。再者要體會蘇軾在被貶謫后看到赤壁之景產(chǎn)生了變與不變的辨證思想,最終開解自己郁悶的心情走向理性之樂。一層層的理解深化需要教師的引導,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
3.學習古文要長期積累,見效慢,要耐得住寂寞
古文的學習需要長期積累,夯實基礎,需要多多閱讀培養(yǎng)語感,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耐住寂寞的過程。這也注定了古文學習不會因為學了幾篇古文就有顯著成效。應試的功利心理使得見效慢的古文學習漸漸失去了學生的青睞。
【案例描述】
下面以《五人墓碑記》為例進行教學實踐。
一、導入新課
臧克家的《有的人》中說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那么生死的價值到底怎么評價。明代的張溥通過五位烈士的事跡為我們“明死生之大”。
二、教學過程
1.介紹明末的特殊政治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設立了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tǒng)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此時,魏忠賢黨羽遍布天下,異己排斥殆盡,形成了“鉤黨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明神宗(萬歷帝)時,統(tǒng)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jiān)”加征稅賦。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2.介紹本文中涉及的具體意識事件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忠賢而被免職。已削職鄉(xiāng)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而當眾辱罵魏忠賢,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yè)不堪剝削而罷工。當時,魏忠賢同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魏忠賢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于一死。這次斗爭被鎮(zhèn)壓后,朝廷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為了保護群眾,挺身而出,慷慨就義。
不到一年,魏忠賢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xiāng)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內,并立了墓碑。
3.介紹作者張溥的有關知識
張溥生活的明代末年,正是東林黨人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斗爭激烈的時代,張溥同情東林黨人,富于正義感。天啟時與陳貞慧等創(chuàng)“應社”。于崇禎二年,他繼承東林黨反對政治黑暗的傳統(tǒng),結交社會上有氣節(jié)、有操守、有學識的士大夫,聯(lián)合起來組成愛國社團“復社”,成為“復社”的領袖。他們激烈批評時政,與閹黨的殘余勢力進行斗爭,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他在文學上主張“興復古學”,強調“居今之世”,要“為今之言”“務為今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質樸?!段迦四贡洝肥瞧渲械拇碜?。
4.在學生課后預習的基礎上提問,解答過程中講解重點字詞句
(1)講述暴動的過程,說清楚事件、地點、人物和事件。
(2)請思考吳民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反暴斗爭的,如何反暴,為何反暴?
(3)五個人得到了怎樣的安葬?
(4)作者是如何評價這五個人的行為的,借此表達怎樣的觀點和態(tài)度?
(5)作者主要運用了怎樣的手法具體表現(xiàn)他們生死的價值的?
5.強調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6.積累表現(xiàn)“大義”的名句
7.拓展閱讀
余秋雨《白發(fā)蘇州》
三、作業(yè)布置
1.總結復習本課的文言現(xiàn)象。
2.閱讀《明史周順昌傳》,回答相關問題。
【案例評析】
本課在進行文本教學前,花了比較長的時間介紹了背景知識。這些知識有關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這件事情本身的簡單介紹和作者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為。因為文章是碑記,是為刻在墓碑上,用于敘述死者生前的事跡,評價、歌頌死者功德的,所以并未按照時間順序寫,也沒有介紹當時的具體情況。學生初讀有些許摸不著頭腦。為什么一開頭就強調這五個人葬在魏忠賢廢棄的生祠中,這有什么意義呢?文中提到的“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個吾社和張溥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由張溥來寫這篇碑記?“周公之被逮”為什么成了事情的導火索?然而這些疑問在對背景知識的介紹中很自然地解開了,讀文章自然也就順暢了很多。這些問題不屬于語文問題,也不能通過文本的閱讀解決,就不需要把這個難題拋給學生了。由老師的介紹來解決,也讓學生把整件事情放在整個歷史時期去看,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文章想要表達的死生之大。
在拓展閱讀上選擇了《白發(fā)蘇州》,因為這篇文章用現(xiàn)代散文化的語言表述了《五人墓碑記》中的史實,同時也用現(xiàn)代人的觀點評價了這五個人。同樣的事情,穿越了時空,又引發(fā)了怎樣的文字和文字背后怎樣的內涵。多元多角度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作業(yè)的安排一方面是針對課內,打好扎實的基礎。一方面用自己學到的文言知識去閱讀與這篇文章相關的人物傳記。學生會比閱讀其他的文章更有興趣。充實文章內容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文言能力。
這是一篇原本難懂且無趣的文言文。通過課前知識的充分介紹,降低了非語文環(huán)節(jié)的難度,讓學生有能力有信心進入文本。再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邏輯順序,梳理課文,強調字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明確重難點。在此基礎上再去領悟課文深意,就有了依托。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思維邏輯分析。課內外的兩篇閱讀從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不同角度去拓展閱讀。與課文有關的閱讀,讓學生有了閱讀的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因為有了興趣有了信心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能力,因為有了能力所以更有信心和興趣去了解閱讀更多。希望文言文教學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道路。
參考文獻:
李文華.《五人墓碑記》簡析[J].閱讀與鑒賞,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