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猛
目前隨著生命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各國開始重視生物教育。生物學作為21世紀的熱門學科,基礎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過重大變革來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的生物教學重視了基礎性,但忽略了學生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和教學實驗中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F在有些生物教學仍然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課件,但是生物界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生物的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高效率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己的特長。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yǎng)多種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fā)展,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
一、口訣法
在生物課本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復雜的、難懂的知識點,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難以掌握。我們老師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將這些知識點變成通俗易懂的知識點。
例如可以總結一些口訣法來化繁為簡。
案例1:關于心臟結構的記憶很繁瑣,我們都知道心臟的上面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是左心室和右心室,學生有時記不清楚,我們可以用“上房下室”這個口訣來記憶,這樣學生會輕松
很多。
案例2:心臟的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學生記憶很難,我們可以用“房靜室動”這個口訣來記憶,這樣會好很多。
案例3:關于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這一節(jié)知識點很抽象很難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習題:爸爸和媽媽都是正常的,突然生下來一個白化病的孩子,請問父母的基因型是怎么樣的。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會一頭霧水。我們可以用“無中生有”(即形狀從無到有)這個口訣法來記憶,則這個“有”為隱性性狀,基因為aa,則可推測出父母的基因為Aa和Aa,學以致用,例如當你父母都是雙眼皮時,生下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時,利用無中生有這個口訣可以得出單眼皮是隱性性狀,父母雙方的基因為Aa和Aa。下次再遇到相關的習題就容易多了。
二、對照法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而七、八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概念教學面臨挑戰(zhàn)。
例如在“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一節(jié)的學習中,什么是能量?提供多少能量?“能量”一詞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如果簡單地照著課本進行講解,學生既不感興趣又不理解,很容易就會忘記。我們可以對照生活中的知識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知識,自然界的能量有很多的形式,如光能、電能、熱能、風能等,太陽能熱水器等能將冷水變成熱水,說明太陽光具有能量,光能使水的熱能升高。將烘干的柴燃燒,給水加熱,可以使水的溫度升高,說明水中增加的熱能來自于食物的燃燒,說明柴中含有能量,燃燒等量的牛肉干(主要含蛋白質)、花生種子(主要含脂肪)、寬面條(主要含淀粉),加熱等量的水,從溫度的上升值可以感知蛋白質、脂肪、糖類所含能量的多少,水、無機鹽、維生素不能燃燒,說明這些食物不含有能量。
三、利用幽默的語言
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的情感就是互通的,這樣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才會形成。但是很多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維持嚴謹的課堂教學秩序,在教學過程中表情是嚴肅的。而學生由于在課堂上缺乏話語權,同時受到師道尊嚴的影響,只能表現出俯首聽命的形象?!耙苍S學生在剛開始時確有一種朝圣般的心理,但是長期面對這種模式化形象,學生便會感到單調和枯燥,由對教師本人的失望導致對課堂失去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能高嗎?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教師可以利用幽默的語言來調節(jié)課堂教學氣氛,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對植物進行
“饑餓”處理的方法和意義,我對此進行了幽默處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告訴學生,當時薩克斯選取了生長良好的綠色植物來研究光合作用的產物。他首先找了一個密不透光的黑屋子將這些植物“關了禁閉”。植物們都很委屈:我們何罪之有呢?為什么要將我們關在黑屋子呢?幽默的話強烈地激發(fā)去思考和探究的興趣。通過后續(xù)教學,學生理解了“饑餓”處理的目的是消耗掉植物中儲藏的有機物,以避免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四、巧用實驗
在講解植物的蒸騰作用這節(jié)時,學生對植物的蒸騰作用概念很難理解和掌握。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來突破這個難點。做法如下:選取兩枝粗細相同的枝條,一枝將葉片全部去掉,一枝保留葉片,分別插入兩個錐形瓶內,露在瓶外的枝條用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緊,兩個瓶內的液面高度一樣,液面上用食用油液封,并在瓶壁上做上標記,然后將錐形瓶放在有陽光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讓學生觀察現象。其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對照實驗明確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是經過葉片散發(fā)出去的,從而使學生對植物的蒸騰作用有直觀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塑料袋內壁上有無水珠,錐形瓶內液面有無下降。這樣的教學,從感性到理性,從實驗現象到結論,很符合初中生的學習規(guī)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學斌.巧設對照,突破概念教學“瓶頸”[J].中學生物教學,2015(10):22-23.
[2]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56-59.
[3]王躍斌.教學幽默:美化課堂文化之花[J].中學生物教學,2016(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