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認識馬文有校長,是在2008年9月。記得當時應時任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呂日周先生邀請,到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參加山西省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會和山西省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聯合舉行的山西農村教育調查研究論證會。會議期間,聽了馬文有校長題為“窮人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發(fā)言,并參觀了學校。雖只有短短的兩天,但馬文有校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些天,馬文有校長給我送來涂正國、源遠合著的紀實文學《神圣大道》,希望我為這本書撰寫序言。翻閱著沉甸甸的書稿,為馬文有校長55年來對農村教育的執(zhí)著、熱情、追求、探索、思考、奉獻、堅守和超越所深深感動。
細讀之后,也確實有話可說。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現代化的關鍵,關系到農村的長遠發(fā)展,關系到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55年來,馬文有校長一直扎根農村,不離不棄。即使是功成名就以后,也從來沒有離開農村的念頭。他的確是一名值得尊敬的農村教育工作者,是農村優(yōu)秀校長的代表。他帶領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一茬又一茬的熱血青年所進行的探索,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對于解決當前農村教育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馬文有一輩子扎根農村辦教育,是農村校長的榜樣
我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提出“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什么樣的校長才是好校長?第一要熱愛教育,第二要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線——不是一時而是終身。對于農村教育、農村學校,校長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一個有理想、有激情,想做事、能做事,熱愛農村、情系農民的校長,是辦好農村學校最關鍵的因素。
馬文有擔任校長48年,其間有多次提拔重用的機會、進城的機會,但他都拒絕了,他從沒有想過離開農村。他也經歷過多次免職、調查、不公正待遇,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立足農村、服務農村的決心和信心。不僅他個人如此,他的精神也感染和帶動了周圍的一群人。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里有的人任副校長十幾年、二十幾年,有的任處室主任三十多年,大都在同一崗位上工作到退休。馬文有和他的團隊用畢生心血,致力于平凡的教育事業(yè),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業(yè)興學、育人為本”的道路。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55年來,馬文有硬是靠自己的理想和意志,靠自己的人格與魅力,帶領學生和教師自籌經費,耕耘出一方農村教育的沃土。55年來,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占地面積由1?郾5畝擴大到600畝,建筑面積90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由一所破廟、一架腳踏琴、一架毛算盤積累到3億元;師生員工由1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學校發(fā)展成為融小學、初中、全國示范職業(yè)中學、短期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技校,是山西省大同市三大職業(yè)教育基地之一。而這55年中,政府對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的投資共計1234萬元,平均每年只有20多萬元。馬文有和他的同事們這種不等不靠、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是十分可敬的。
以馬文有校長為代表的一群人堅守著、堅持著、奮斗著,在重重困難面前,他們沒有放棄理想,沒有放棄追求,在積極地探索著農村教育的道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希望。
二、馬文有辦了一所姓“農”的學校
當前,中國農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化傾向十分嚴重,把通過考試跳出農門逃離農村作為農村教育的方向;復制城市的教育內容,脫離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它不是為了農村的未來,甚至是反農村的。我曾經在貴州省一個縣開過一個農村教師座談會,當時有個教師很興奮地跟我說:“我剛剛從上海參加一個培訓班回來,大城市真是太好了,我跟我的孩子們講,你們好好地學習,以后考上好的大學,就可以到大城市去生活,再也不用回來了?!边@個教師的話代表了農村學校教師、父母、學生的普遍心聲,可是如果農村的孩子都把逃離農村作為目標,誰來建設我們的農村?
在農村,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通過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大部分的農村孩子成了陪讀生。在一些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已經悄然抬頭,很多農民看到孩子成績一般,沒有希望考上大學,也就意味著將來無法通過上學就業(yè),而學校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對孩子找工作有直接的幫助,于是便選擇讓孩子輟學打工。
所以,農村教育必須真正立足農村,讓農村的孩子能夠認識農村,熱愛農村,樹立改造農村的理想,具有改造農村的本領。要在我們的小學教育中,甚至學前教育中,增加鄉(xiāng)土化的內容,在初中或高中增加職業(yè)教育的內容,舉辦綜合性的初中和高中,讓那些無望升學的學生能夠有一技之長,具有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具有就業(yè)的技能。
在馬文有校長的帶領下,左云縣綜合職業(yè)技術學校一直堅持教育為農村的辦學方針,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把培養(yǎng)“有理想信仰、有先進思想、有智慧創(chuàng)意,升學有后勁、就業(yè)有本領、創(chuàng)業(yè)有精神、致富有技術、創(chuàng)新有能力”的學生作為辦學目標。這所學校每年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就是創(chuàng)業(yè)教育,讓他們參觀學校從古廟走向輝煌的歷程,同時每個學期都要請校友作報告,把學校辦成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活課堂。實際上,左云縣綜合職業(yè)技術學校在馬文有帶領下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就是學生最好的創(chuàng)業(yè)教材。
這所學校55年來學歷教育共培養(yǎng)人才1?郾6萬名,各級各類成人培訓6?郾8萬人,畢業(yè)生中除4800名繼續(xù)升學、深造以外,大多數是立足城鄉(xiāng)、服務城鄉(xiāng)的“泥腿子”。其中有1000多人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領頭羊或合伙人,企業(yè)家李永財,一個人就提供了900個就業(yè)崗位,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作出了貢獻。另外學校還培養(yǎng)了500多名中小學教師,360名縣、鄉(xiāng)、村的醫(yī)護人員,549位農技人員、財會人員,37000多名駕駛員,汽車維修人員1940人,煤礦安全管理人員3600人,煤礦特殊作業(yè)人員8400人,煤礦其他從業(yè)人員1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00人。其中有8200人為鄉(xiāng)村企業(yè)的技術骨干,280人成為鄉(xiāng)村干部。學校所在的店灣鎮(zhèn)西溝村9名村干部都是這個學校的畢業(yè)生;6個礦里的40名礦領導也都是這個學校的畢業(yè)生,技術人員90%是這個學校的畢業(yè)生。
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還用實踐證明,教育為農村的辦學方針與升學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據介紹,該校學生中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左云縣前茅,先后有7名學生取得全縣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績,真正做到了“升學有門路,就業(yè)有出路”。
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是一所真正的立足于鄉(xiāng)村,服務于鄉(xiāng)村的學校,是一所真正姓“農”的學校,是中國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它的成功實例告訴我們,農村教育要真正地姓“農”,而不是姓“城”。讓農村的孩子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農村教育有吸引力、有生命力。
三、馬文有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把辦教育與辦企業(yè)、帶動周邊村民致富相結合,走出一條農村學校綜合發(fā)展的路子
我一直認為,農村學校應該成為一個村甚至更大范圍的文化、科技中心。馬文有校長把教育、文化、體育、衛(wèi)生、科技、政治結合起來的,探索出一個以學校為中心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義。
馬文有校長帶領一群人,實業(yè)興學、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自主思想、自主辦學、自主創(chuàng)新”的辦學體制;創(chuàng)造“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主生財、自主發(fā)展”的經費保障機制;創(chuàng)造“人師型的教師嘔心瀝血搞教學,懂經營和會管理的人才專心致意抓經濟搞建設,經營型和服務型人才盡心竭力搞服務,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協調發(fā)展”的內部管理體制,實現了“學校辦實業(yè)、實業(yè)養(yǎng)學校、學校育人才、人才興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
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先后開設過采煤、測繪、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等10多個專業(yè)。2004年成為山西省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2006年建成山西省首家縣級煤礦安監(jiān)培訓中心。興辦了農林牧場、煤礦、洗煤廠、活性炭廠、磁選廠等8個股份制實業(yè),累計實現利稅費2億元,有形資產2億元,不僅為學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而且?guī)恿酥苓呣r民致富。應該說,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校企結合的教育集團。
馬文有十分注重學校管理體制的建設,他說:“如果沒有好體制、好機制、好制度、好管理來激勵、約束和監(jiān)督,就會出現好人不能辦好事,壞人瘋狂干壞事的現象?!瘪R文有帶領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在學校管理體制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把學校作為一個董事會領導下的教育機構,董事會聘校長和副校長,政事公開,校長自主治校,教師自主治教,學生自主治學。然后,組織民主評議,達不到60%的滿意率,校長自動辭職。管理體制上的創(chuàng)新,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的發(fā)展。
中國幅員遼闊,靠一個方案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需要鼓勵探索,集思廣益。教育改革,不能僅是自上而下,更要汲取民間智慧,鼓勵自下而上的探索。馬文有校長帶領左云縣綜合技術學校,對農村教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提供了辦好農村教育的成功示范,是中國農村教育滄桑巨變的美麗縮影,希望他在50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再出新成績,再作新貢獻,我們也給予新的期待。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