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北宋蘇軾的《前赤壁賦》與現(xiàn)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皆是當時名震一時的文學作品,其中所蘊藏的情感基調同而又有不同。從兩個作品情感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及構成不同的各因素作一比較,可深入地認識他們對于人生的體悟與感慨。
關鍵詞:《前赤壁賦》 《荷塘月色》 情感比較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蘇軾攜友駕一葉扁舟,游于赤壁下的浩瀚長江。他在明月的光輝下,盡情感受徐徐春風,欣賞“白露橫江”,感概“水波不興”,領略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于是有了千古名文《前赤壁賦》。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反革命動亂時期,朱自清在寂靜夜晚孤立于荷塘邊紓解內(nèi)心的苦悶彷徨,于是有了傳世之作《荷塘月色》。
一.兩文情感表達的相同之處
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們的作品飽含蓬勃的張力,復雜的情感從字里行間散發(fā)而出。
1.內(nèi)心的解放,渴望人生自由
被貶伊始,蘇軾也是頗有些心灰意冷的?!冻醯近S州》就說“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荒唐”,對因寫詩獲罪的自嘲。但不久蘇軾的心情就漸漸明朗起來。當?shù)厝瞬⑽匆蛱K軾是個犯官而疏遠他,蘇軾體會到了遠離宦海煩惱的自由快活。慢慢的,他喜歡上了這種鄰里和睦、自由輕松的生活。不久他的僧友更是搬來與他小住,使他又從佛教中領悟到許多出世的道理。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物質與精神的痛苦后,一個嶄新的蘇軾從苦難中蛻變出來。他的詩文格調驟轉,變得親切、曠達,《前赤壁賦》就是一個標志。當好友楊世昌憶起火燒赤壁而吹出悲傷之曲,發(fā)出“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時,東坡淡然開導,提出自己對于大自然永恒的新認識:“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看淡紅塵,隨緣自適后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自1927年國共關系破裂后,黨派斗爭日益尖銳激烈,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越來越小。大批知識分子拋棄獨立中正的立場,紛紛投向某個政治陣營,這令依舊堅持無黨派的朱自清等人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無盡的孤獨、焦慮和苦悶使得朱自清非??释摤F(xiàn)實,尋到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于是在七月的一個夜晚,他遠離人群,獨自一人來到荷塘邊,以求擺脫現(xiàn)實的困擾獲得片刻的自由?!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眽艋冒愕脑律⑷崆槿f種的荷花以及“脈脈的流水”撫慰著朱自清孤獨的靈魂。他又將思緒散向遙遠的南朝,想要融入到采蓮女們那種純粹的、充滿生機的樂趣中去。“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zhèn)饔鸨?;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笨v使短短數(shù)語,卻繪聲繪色的勾勒出當時的趣味光景?!斑@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贝藭r的朱自清,怕是已將這小小荷塘當作自己無限暢“游”的世外桃源了吧?!斑@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辈浑y看出,朱自清感到了真正的身心自由,即使只是片刻,他也縱情享受。足可見他對于自由的向往之深。
2.人生的思考,保持高尚品格
在遭受李定等人的誣陷后,蘇軾被貶謫到黃州,但他卻很快適應了新的生活。“人生如朝露,意所樂則為之,何暇計議窮達?!边@固然同當?shù)匕傩张c他真誠相待分不開,其中卻也有其生性淡泊名利的作用??v觀蘇軾的一生宦海沉浮,他卻總能找到積極的一面:“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何不就此自得其樂地徘徊其間,盡情享用大自然的“無盡藏”呢?這是倡導大自然面前眾生平等的佛家思想,不難看出他對權貴的蔑視與嘲諷。雖遭受迫害,卻傲骨依存、不懼權貴,高尚的品格體現(xiàn)無遺。
經(jīng)過兩次政治變故的接連打擊,朱自清感到了迷茫和彷徨。倡導愛國民主的他無法安心于“超然”?!斑@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安及苦悶,他遠離人群,去了古井堂附近“日日走過的荷塘”散步,那里人群稀少,是個可以敞開心扉的地方?!鞍滋炖镆欢ㄒ龅氖?,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痹谶@里,他不必遭受任何強迫和威脅,這是他一個人的天地,是他寄放靈魂的地方?!耙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即使左右兩方勢力對他們的擠壓愈來愈嚴重,即使在自由主義這條道路上已接近形單影只,但朱自清能想到的依舊是反抗,他的人生中從來沒有“低頭”二字。雖然他勢單力薄并不能對這個社會做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但卻能夠堅持自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在當時危急的情形下也是非常難得的了。
二.兩文情感表達的不同之處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兩位作者表達情感的風格也有所差異。
1.曠達人生與思想苦悶
即使被貶黃州,但像蘇軾這樣“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泵鎸τ讶朔褐塾诔啾谥聲r觸景生情,對于昔日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流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史實,蘇軾反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用問題暫時轉移友人的注意力,接著才緩緩道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滾滾江水日夜奔流不息,似乎永無枯竭之日;一輪明月掛于千里之外,月半盈滿,月初虛損,卻沒有減少一分也沒有多出一絲。從不變的角度來看,“我”亦同世間萬物般生生世世無窮盡矣。蘇軾用道家的理念,開化著別人,也開化著自己。這時的他,寄情山水,隨遇而安,戰(zhàn)勝了生活,突破了自我,人生態(tài)度更是曠達不羈。
俞平伯曾這樣評價朱自清:“他的性格真應了老話,所謂和而介,外圓而內(nèi)方。”意指朱自清是一個“狷者”,外表謙和敦厚,實則極有原則。這樣一個“狷介”近乎于固執(zhí)的人,在對待國家政權動亂的問題上也無法安之若素。他的原則使得他用一層又一層的憂慮苦悶將自己包裹起來,他深陷內(nèi)心自由民主的世界與現(xiàn)實道德崩壞的世界的巨大落差中無法自拔。即使月下荷塘讓他擺脫現(xiàn)實煩惱的糾纏,但那只是暫時的,他更多時候不得不回歸現(xiàn)實,在郁郁不得歡中謀求生存。
2.哲學思辨與政治感懷
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時期主張實行休養(yǎng)生息,從此便可看出其超然自適的哲學思想,也難怪即使遠在窮鄉(xiāng)僻壤的黃州,他仍能悠然自得地與友人外出郊游,高興了就“扣舷而歌”,用完餐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困乏了便索性“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全然超越了出世入世的界限,超越物質、精神的束縛,獲得自性的完滿,進而得到快樂與尊嚴。
青年時期的朱自清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典范,創(chuàng)作的新詩也充滿著對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期待。參與“五四”活動時他也是帶著滿腔熱血,親身經(jīng)歷時局動蕩后,朱自清積極不再,變成了一個行事謹慎、為人膽怯的人,他選擇適應接受,甚至深夜孤身一人去往荷塘,妄想就此遺世獨立。就在文中,也并沒有直接提到現(xiàn)實,只是隱晦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悲情,希冀與社會政治形勢保持一定距離。
三.情感表達不同的原因
1.時代因素
北宋對文人最是優(yōu)待,學術思想自由。蘇軾雖因文字入獄,但由于不殺文人的規(guī)矩而幸免于難。加上佛道的開化,蘇軾終過閑適悠然的生活。近千年后的朱自清則處境完全不同,“學校被毀(昆華師范學校)。死傷者甚多,中有少數(shù)學生。下午去昆師,見死者靜臥,一廚子血肉模糊,狀至慘?!彼杖赵凇盎袒倘弧敝卸冗^,時時擔憂遠在他鄉(xiāng)的家人。提心吊膽的日子久了,整個人也抑郁很多。
2.人生際遇
歷史上有這么一位,他一生多災多難,但最終還是成長為了一代文學宗師,此人便是蘇軾。木齋在《蘇東坡研究》中將此成就形成原因歸納為兩點:(1)家庭。具有一定文化、學術的家庭氛圍,使得他從小便浸染在詩書中,從而具備廣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比常人更早的悟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理,由此形成寵辱不驚的豁達心境。(2)游歷。四處漂泊的生活,讓他見多識廣,各色文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不致拘泥于禮教,變成一個呆板的儒子。早年在北京的求學,便奠定了朱自清的思想基礎。陳孝全在《論朱自清思想道路》將其歸納為兩點:(1)受到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思想開始覺醒;(2)受到唯心主義的侵蝕。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由于小資產(chǎn)階級的局限,他的很多想法皆過于理想主義。五四運動中,他以一腔熱血想要實現(xiàn)“民主個人主義”;然而五四運動退潮,他就消極、彷徨,打算從此隱匿書齋。
3.個人氣質
蘇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人猶如他的詩文般豪放不羈。雖心系朝廷,渴望建功立業(yè),卻又能在流放貶謫的生活中找到新樂趣,可謂隨遇而安。談到朱自清,吳晗這樣描述——“整飭、謹嚴、周到、謙和、寬容、高度正義感,加上隨時隨地追求進步,這些隨性的綜合,構成了佩弦先生的人格”。他雖待人溫和,但對自己卻近乎苛刻,“他的心里似乎總有一個聲音,在批評自己、鞭策自己,唯恐自己有負于生命,有愧于時光?!边@樣過著拘束枯燥的生活,也難怪他后期詩文一直呈現(xiàn)出沉郁的色彩。
跨越了兩千年的作品的交流,因著時代背景與觀念的不同而別具一番風味,透過作品也折射出詩人們各自的思想感情。他們作品本身存在的哲學價值,與對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引導價值,需要我們投入更多一些的努力與精力去研究與品味。
參考文獻
[1]何潤身《蘇東坡散記》,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
[2]楊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藝術》,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介紹:周奕倩,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