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
文本細讀是一種通過理解文本語言走進作品藝術世界的閱讀形式,讀者與作品、作者進行對話,用心靈去感受,從而避免過于主觀地闡釋文本?,F(xiàn)在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是相當明確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設定的目標是:“感受意境、品味語言、領悟內涵”,要想完成這樣的閱讀教學目標,文本細讀是一個非常便捷有效的路徑。
為了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很多教師將各種各樣的文學批判理論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但是有些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文本細讀的重要作用,忽視其在語文教學領域的運用價值。所以,語文教師有必要在此領域多做研究,充分發(fā)揮文本細讀的功能,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一、文本細讀的教學重點
對于文本細讀,教師要真正做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由表及里,精讀細讀,并且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那么,在文章細讀的過程中,文本的哪些方面應該是教師應注意的重點呢?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以什么作為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呢?
1. 細讀文本“矛盾”沖突之處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當文本語言出現(xiàn)矛盾的情況時,教師要能夠及時準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從而觸發(fā)學生情感。例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有一句,“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逼渲械摹皦簟本褪敲芩?,明明夢是沒有重量的,怎么可能“沉淀”?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細讀,從而挖掘出“沉淀”所蘊含的深意,說明是過去的,不是未來的。這樣的矛盾之處只有在文本細讀時才能被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引導學生捕捉尋找,進而深入地解讀文本。
2. 細讀文本“悖于常理”之處
人們的日常行為和很多事物經常會出現(xiàn)有悖于常理的現(xiàn)象,所以,在文本細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這個方面。例如,在閱讀《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在賈母問黛玉念過什么書的時候,黛玉回答說:“念過《四書》?!钡?,當寶玉詢問黛玉:“妹妹可曾讀書時”,黛玉卻回答說:“不曾讀,只略識得幾個字?!毕嗤膯栴},黛玉卻給出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這就是文本中悖于常理的部分,就應該成為細讀文本的重點。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細細地分析黛玉的回答,思考黛玉如此作答的真實原因,體會黛玉的機智聰慧,從而結合當時寄人籬下的那種境況來分析黛玉的內心世界。
3. 細讀文本“平淡回味”
在文本細讀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后,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個在平淡中回味,在回味中思考的境界。對于文本,有很多看似非常平淡無奇的語言以及細節(jié),在剛開始的時候一般不會引起讀者的注意,但是細細品味之后又覺得存在疑問。
例如,在《雷雨》文本中有一處對白,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魯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边@句話在我們日常閱讀的過程中感覺不到其中有什么疑問,但是,當我們細細想想,正常情況下,魯侍萍只要回答“是的”就可以了,她后面的話顯然是多余的。這里面就有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東西,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仔細地進行回味和思考。
二、文本細讀的操作形式
1.言為心聲——朗讀
曾國藩在談自己的閱讀體會時曾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庇纱丝梢?,朗讀不但需要大聲進行,緩急有序,還要做到眼到、口到,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這樣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內涵。課堂上教師要帶著學生對文本進行大聲的朗讀,在聲音的起伏錯落中感受作者的情懷,以動聽的聲音語言直擊聽者的內心?!把詾樾穆暋?,朗讀就是還原作品人物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走入作品人物心中最快捷的途徑。
2.活躍思維——對比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不同文本之間的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地體會文本語言的內涵,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漸形成獨有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
例如,在細讀柳宗元的散文《愚溪詩序》時,柳宗元和寧武子同時都是“愚”,但是又有不同的體現(xiàn),柳宗元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堅守自己本心的有氣節(jié)的文人,而寧武子則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智者。得出這一結論就是在文本細讀中比較的結果。這種對比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要表達的內涵,還能夠帶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充分感受人物內心的各種期待。
總而言之,文本細讀是指學生細致精確地分析語義,進而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的透徹解讀。文本細讀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本中的“矛盾沖突”“悖于常理”“回味平淡”之處。朗讀、比較是文本細讀的課堂操作策略。此外,應用文本細讀需要注意與其他方法相結合,并考慮到作品的整體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蔣王中學(2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