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亞
“魯迅是現(xiàn)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我并不認為魯迅有多么高深的思想,應該說,他是一個對中國社會有深刻體驗、并且敢于實踐的作家,他把知識分子的良知、對社會進步的追求,都付諸于實踐當中,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闭劦紧斞傅臅r候,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陳思和教授直言不諱地說。
[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
今天的年輕人與魯迅當年的真實生活已有距離,責任不在年輕人,這是魯迅研究中出的問題。“魯迅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不同的年代被塑造為不同的形象。上世紀90年代,現(xiàn)代性進入后現(xiàn)代,精英轉向平民大眾,神圣性被消解。魯迅開始被轉化為普通人。魯迅是平凡人,但他的經歷是不平凡的,《狂人日記》《野草》都是不平凡的作品。”
“只有了解了一個真實的魯迅,人們才能夠去喜歡魯迅、讀懂魯迅?!标愃己驼f,“《吶喊》時的魯迅與社會的對立是抽象的,只是道義上的正義感,生活與思想是二元的,時間一久就會感覺自己虛偽。比如托爾斯泰是貴族,立場是平民大眾,他寫到后來就感覺自己虛偽,賣掉家產,不僅思想立場,生活處境也追求改變。上世紀20年代的魯迅是集教育部的官員、著名的學者和名作家三種身份于一體,有著穩(wěn)定的工作崗位和收入,后因女師大風潮,個人生活發(fā)生了變化。《野草》是魯迅轉型期的作品,能不能拋棄原來的生活,《野草》里的很多雙重否定的手法反映了魯迅的矛盾處境。上世紀30年代魯迅完全成為自由撰稿人,生活沒有穩(wěn)定的保障,而且還受到國民黨的迫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些經歷,成就了他的偉大?!?/p>
[充滿斗志的流浪型作家]
“魯迅對于人性的洞察力和剖析非常深刻,這緣于他親身的實踐”。陳思和把魯迅的經歷用1926年作為分界線。他指出,1926年以前,魯迅是一個“崗位型”的知識分子,他在教育部任職,還是大學教授,有著固定的崗位,處于一種強勢的地位;1926年以后,魯迅放棄了這一切,他先后到過廈門、廣州、上海等地,但每一個固定工作都沒有持續(xù)太久,到了上海以后,他沒有再找工作,專注于寫作,靠稿費維生,完成了由“崗位型”知識分子向“流浪型”知識分子的轉變。
流浪型的知識分子能夠和各階層民眾進行最直接的接觸,因此對社會看得更透,也是他能夠長期地保持著旺盛的斗志的最重要原因。
“魯迅最可貴的一點在于實踐,他在不斷的失敗中去摸索去實踐,雖然經常碰壁,但沒有放棄。如果沒有實踐,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魯迅。這一點對于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仍然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更愿意成為‘崗位型的,很少有人再具備魯迅當年的勇氣?!?/p>
“魯迅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有一顆赤子之心,襟懷坦白,心理單純,行事有孩子氣,包括對待他與許廣平的愛情。但這種赤子之心又與對社會的深刻認識交糅在一起?!?/p>
[文學教育至關重要]
很多人曾經憂慮,在日益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魯迅會作為一個文學符號漸漸地淡去。但陳思和并不認同這種觀點:
“在不同的年代,人們對魯迅會有不同的認識,就像我剛才給學生們講《狂人日記》,學生們的反應非常熱烈,他們問了很多問題,有些看似膚淺,但卻是以前很少被人們所提及的角度,這是一種非??上驳默F(xiàn)象。”
對于魯迅這樣的作家,不可能指望他的作品像某些流行作家那樣受到追捧,但他作品中的文學性、思想性、戰(zhàn)斗性,都會被每一個閱讀過他作品的人所銘記。
這也是一位偉大作家永遠不會過時的原因——他有不朽的作品。
(轉自《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