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p>
是的,擺脫眼前茍且的方法,不一定非得遠行,非要生活在別處。朋友圈傳看一張漫畫:一把沙灘椅上舒服地躺著一位穿著游泳衣的男子,腳下一堆沙,男子閉著眼睛,仿佛置身海邊——鏡頭拉開,旁邊是熙熙攘攘的鬧市……漫畫固然是取笑主人公的困窘,但也不妨換個角度,所謂“身還在,心已遠”,大致如斯。
詩意不在遠方。心中若無詩意,跑得再遠也于事無補。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高僧說,悟性就在腳下。詩意就在日常之中,在不起眼處。茍且不茍且,關鍵還是看人的修為。
中國人其實最懂得這一套,他們把人生哲學、審美追求寄寓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紙一硯一花一草,大到亭臺樓閣家具陳設,什么天圓地方、陰陽變化、虛實相生、中庸平和、和而不同……還要加以品評,分出高下。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家具可謂此中登峰造極者。王世襄先生曾經仿照鐘嶸《詩品》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對明式家具制定了“十六品八病”的品評標準,以“簡練”為品中第一,以“繁復”為病中第一。同樣這些術語也可以用來品評文章、書畫、衣飾等等,它反映的是中國人的審美旨趣,它是明確的又是模糊的,它不是量化的標準,可執(zhí)行度極差,全靠意會。然而就在這意會之中,借助家具器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就這樣代代相傳,在耳濡目染當中令后世子孫心領神會。本期《傳家》專題帶我們慢慢品味寓于家具中的傳統(tǒng)生活美學和生活哲學。
構建日常生活之美從技術上說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審美之道,存乎一心,既然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憑各人的眼光和手藝了。照貓畫虎易,獨辟蹊徑難。本期雜志介紹了無錫舉辦的中日韓菖蒲品種展,我才知道原來還有許多人在弄這個東西,在中國文人雅士的庭園案頭上,除了竹菊梅蘭,也有“千年隱懷一芥中”的菖蒲,我們常說卑微如草芥,哪里知道草芥也能抒發(fā)情懷呢。
我很欣賞劉益謙千金買下雞缸杯后馬上用它來喝茶的舉動。本來杯子就是用來喝茶的,可是因為現(xiàn)在成為收藏品,我們反而忽略了它原先的日常功能。還有些曾經聲名赫赫的器物,今天我們討論它們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的發(fā)現(xiàn)和重建,卻忘了,它們最大的價值還在日常生活中,在于塑造生活品質。前一期雜志曾介紹了坭興陶,本期專門邀請專家就鈞瓷進行專題討論,也是為了讓讀者對于鈞瓷之美有所發(fā)現(xiàn),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