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明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它的質(zhì)量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fā)展和成長。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益,向課堂要質(zhì)量,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和處理課堂教學的諸多因素,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呢? 結合歷史教學實踐,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做好課前導入
一節(jié)課開頭的幾分鐘做些什么事,說些什么話,對一節(jié)課的效果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當你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在教學的第一時間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參與進來,那么你就能牢牢地抓住學生,沿著你的思路進行下去,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比如用微笑感染學生的情緒;用靜候觀察收斂學生散亂的心情;用歷史小故事引起學生了解的興趣等等。 我們留意到,許多時候這幾分鐘往往被一兩個學生的遲到行為所干擾。 有教師覺得這是“偶爾的”、“個別的”的現(xiàn)象,輕描淡寫聽之任之,以為“無關大局”。 但有經(jīng)驗的教師認為,在這幾分鐘里的“干擾波”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 這種遲到行為直接干擾了剛形成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從而影響了45 分鐘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所以,重視一節(jié)課的開頭幾分鐘, 是這節(jié)課能否實現(xiàn)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要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
在上課開始,筆者就對學生說,學歷史可以不用“背”,學生聽后頓時興趣大增。 因為,做為當代中學生都很反感讀死書,死讀書,非常討厭死記硬背,加之對這種主要靠背的文字學科本身就有一種反感情緒。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對學生要求可以不背,但必須專聽課的要求,學生們都覺得很特別,也覺得輕松了,當然對歷史學習的態(tài)度也好多了。當然,這只是打通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第一個關口。
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思維開闊,富于想象的優(yōu)點,迎合學生既要想少花時間,又想獲得好成績的心理,講課時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想,就可以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例如:在講公元前 119 年衛(wèi)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后,使其再也不能與西漢抗衡時,為了增強學生對時間的深刻印象,筆者就這樣給學生講解,2001 年 9.11 事件使美國的元氣大傷,經(jīng)濟衰退,而公元前119 年,西漢大敗匈奴,使之不能與之抗衡,119 和 911,學 生 對美國的 911 事件記憶深刻,自然就不容易忘了 119年。
注重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的講解,讓學生明后其中的因果關系,也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復習中國歷史的抗日戰(zhàn)爭時,特別是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歷史事件復雜,學生普遍反映難懂、難記。 筆者在教學中,就把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串講,并形象概括為“三倒拐”,即日本侵華方針的變化。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洛川會議中確立了開辟敵后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使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這種變化使得日本不得不改變侵華方針,而在日本侵華方針的影響下,國民黨的政策也發(fā)生了變化,由消極抗日變?yōu)榉e極反共。而在日本侵略者集中力量進攻各根據(jù)地,國民黨又不斷制造反共摩擦的情況下,中共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保衛(wèi)敵后根據(jù)地,揭露和還擊國民黨反共陰謀的措施。這就可以歸納出, 這一時期是日本侵略者首先變, 國民黨跟著變,中共是不得不變。
三、關注中差生,注重分層指導
中差生的存在對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在多數(shù)學校和多數(shù)教師來講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勢必要關注中下生的學習,讓他們跟上教學,得到發(fā)展。有一種課堂分層教學法, 它在課堂教學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了層次安排,值得大家借鑒和學習。
在目標達成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分別制定目標,讓中差生通過努力也能夠看到進步;促使他們向更高目標躍進;在難點的突破上注意設置層次遞進,讓中差生上得去的同時,也讓優(yōu)生鞏固了基礎知識;在練習的設置和作業(yè)的布置方面作分層安排,讓中差生能達到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同時期望他們向更高目標邁進。顯然,它照顧了學習優(yōu)生同時關注了中差生,對提高課堂效率有明顯的作用。
四、增強學生的挑選意識
筆者這里所說的“挑選意識”不是“唯考試論”,走應試教育的老路,而是強調(diào)課堂教學和傳授文化知識應當有針對性,必須把握歷史新課標的重難點,才能讓學生們縱容面對挑選。這也許有些功利主義的色彩。但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突出針對性,不能讓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 只講一些學生喜歡聽的 “趣聞野史”,這樣的教學效果能提上去嗎?筆者不敢茍同。 無可否認,僅就知識這方面來說,會考方向的確有其獨特的指導意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會考考點,加強學生對知識重點、難點的認識,更加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目的,有利于他們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新知識講授前以以往的會考題中相應的知識引入; 在講授完一個新知識點后,借鑒往屆中考題中此類知識設計的獨到特點,引導學生鑒別、理解知識點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鞏固復習這些知識點是又以以往的會考題作練習以再次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在單元檢測時,設計的試題以以往的會考題進行變化和調(diào)整對學生進行檢測,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認識知識點在實際運用中變化的一些特點, 從而就能比較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縱容面對挑選。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挑選的意識”不是要回到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而是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初中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找準取得好成績的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要求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要,既不要學生死記硬背, 又能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知識的課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的做個有心人,注意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組織、 設計我們的課堂,相信就能夠取得不錯的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