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分析
縱觀近幾年來福建中考語文試卷,發(fā)現語言品析類題目占據一定的比分,《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福建省考綱也做出說明:“閱讀現代文要從‘形象、情感、語言等方面考察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所以,句子品析這道題既是課標、考綱要求,也能檢驗學生對關鍵詞句的品析能力,以及考察學生能否理解句子中呈現出來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品位”。
二、學情分析
由于新課標、省考綱的導向,句子品析,成了各地市中考卷的必然,也成了我們課堂上的???。這類題型無非抓住兩大類,一是人物,二是環(huán)境。人物描寫的只要抓住人物精神品質、性格以及人物情感進行分析,結合輔助詞語就能得出答案。景物描寫扣住景物的特點(形狀、顏色、質地、聲音、情態(tài)等角度),從而揣摩出作者的情感。這類題無論是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上,還是在平時的練習中,老師都非常注重答題思路、格式的指導,特別是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對比等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里、外貌描寫都做過大量的練習,語文素養(yǎng)一般的考生都不怎么會失分。在關鍵詞的品析中,多品析動詞和形容詞,這一類詞只要扣住人物所作事件的過程和景物的特點就能夠把人物的情感、精神品質和性格特征分析出來。這一點難度也不大,加之老師平時授課的指導,基礎較差的考生基本上也能夠回答得出來,所以這道題的得分率是比較高的。
三、變式題型
漳州中考試卷中語言品析類題目大多從品修辭,品動詞,品描寫這三個方面入手,這種題型問法單一固定,考察角度一層不變,偏向簡單。我們稱之為傳統(tǒng)題型,而其它地區(qū)中考卷出現了品副詞,品句式,言外之意等新題型、新的角度。無論是他們的問法還是品析的角度都更加靈活和多變,難度也更大,我們稱之為變式題型。例如:
筆者想模仿都德《最后一課》里那個教師的口氣武斷的說,漢語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有人認為第⑤段A句中“武斷”用的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說說理由。
答案:示例1:我認為“武斷”一詞用得好,在這里它有不容置疑、堅決果斷之意,從中可以看出“我”對母語強烈的熱愛之情,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示例2:我認為“武斷”一詞用得不好。因為“武斷”帶有貶義的色彩,會認為作者態(tài)度過于強硬,過于自以為是。換成“堅定”“堅決”“深情”等詞更貼切。
這樣的問法一改常態(tài):你如何理解“武斷”一詞?它更加靈活,給考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既可從正面,也可以從反面去揣摩詞語的內涵,從而體味作者的情感。這種問法在漳州的中考中是從未沒有過的。
四、變式題型發(fā)展及對策
在2017年省統(tǒng)考的大背景之下,句子品析這道題也必不可免,綜合各地市的題型,會呈現出復雜和多變的特點,如果還是以傳統(tǒng)題型來應考的話,恐怕是遠遠不夠的。那些被我們忽視但又凝聚了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如:副詞、關聯詞,擬聲詞,以及像福州卷的句式品析,甚至是標點符號都值得我們引導學生去品析,去關注,也可能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個突破口。那么遇到這些比較偏一點的詞句,該如何去指導學生呢?可以嘗試的幾個品析角度。
1.品副詞、關聯詞。
2.品標點符號。
3.品特殊的修辭。
4.品句式。
五、對策及例談
1.在課堂和練習中,加大變式題型的訓練。
2.提問的方式靈活多變一些。
3.對句式作用、標點符號的作用、以及副詞,關聯詞的作用的相關知識進行強化。
具體可采取的方法有:刪字法、換字法。
例1:品副詞,關聯詞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這兒的“確”和“但”在語氣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八下《藤野先生》)
解析:“確”是一個副詞,本義具有加強語氣以及肯定的作用,“但”是一個關聯詞,有轉折的作用。再結合語境,“確”強調的是花美,本應順勢繼續(xù)描寫花的美麗,而作者筆鋒一轉去寫人了,顯然作者刻意而為之,根據上下文理解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突出“清國留學生”的不學無術,不務正業(yè)的丑陋行為。用花的美來反襯人的丑,表達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憎惡和不滿、失望之情。
例2:品標點符號
提問:有人說下列句子的逗號用得過多了,雙引號也是沒必要的,完全可以刪掉,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例句:有兩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八上《老王》)
解析:刪句:“有兩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币黄饋肀容^一下原句和刪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原句:逗號本身具有停頓的作用,而引號主要是引用當事人說的原話。結合語境:“有兩個哥哥,(停頓細想)……”此處停頓細想:哎呀,老王是有親人的啊,替老王感到高興,心里頓時燃起了一絲希望,替老王開心,再但是“‘沒出息”,此時的雙引號又值得思考。
這句話到底出自誰之口?仔細揣摩一下,這是老王親口說的,自然而然能聯想出老王說這話時一臉氣憤之態(tài),可見這兩個侄兒儼然陌路甚至可能還會牽連老王,讀到此處,希望再次破滅。一個孤苦伶仃,老無所依的老人形象立即呈現出來,而且是牽動著讀者的心,讓讀者辛酸。這幾個逗號給人一種由希望到希望破滅,由高興到哀傷的一波三折的效果,雖然刪句初看很通順,流暢,但是沒有給我們停頓思考的時間,所以很平淡、老王孤苦無依的形象就一帶而過,輕描淡寫了。
五、教學建議
除了進一步加強傳統(tǒng)題型的訓練,在平時的授課中還多加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品讀的對象。如果浮光掠影,不僅難以提高學生在省統(tǒng)考形勢下的應考能力,更加難以抵達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和真實情感。
(何秀蘭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漳州正興學校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