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金
初中歷史課程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門基礎課程,它通過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素質,特別是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當前我們提倡主體性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就是其學習主體性的基礎。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他們發(fā)展的根基,是他們求知、探索的原動力??梢哉f沒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沒有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那么,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藝術性。
一、組織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式
(1)充分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地圖、表格、畫面、電化教學,進行直觀的形象教學。這種教學藝術表現(xiàn)與效果是圖文并茂、聲形俱在、情景交融,把歷史上的一切內(nèi)容由抽象變直觀、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拉近其距離對學生有較強的歷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愛好。
(2)利用詩詞、典故、成語、俗語、歌曲等活躍教學課堂。這一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若能合理的巧用、妙用,能為課堂教學藝術增添色彩。這既活躍了課堂,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
(3)巧妙設問、置疑、變換角色,展開討論,這也是課堂教學藝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歷史課,必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設問置疑,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尋找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開拓性的歷史思維,這也是素質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層反應。通過設問置疑,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內(nèi)涵、奧秘的探索、鉆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進入到理性認識領域,學生思維達到飛躍。比如講“戊戌變法”時,學生對袁世凱的做法非常憤慨。講到這里,教師可問:假如袁世凱沒有這樣做,戊戌變法能成功嗎?這時教師抓住機,讓學生唱主角,各抒己見。而后教師總結,其結果極佳。這樣可使學生感到設問有趣、有度,同時學生又能積極參與。通過討論后教師歸納、總結,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jié),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xù)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蕩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fā)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边@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三、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lián),講清發(fā)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歷史的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向)的聯(lián)系,突出關聯(lián),講出“發(fā)展”來。所謂關聯(lián),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lián)。2.一堂課歷史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3.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后一種聯(lián)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目前國內(nèi)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lián)系課文的好材料。講《明治維新》,可從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巨大社會進步的事實,聯(lián)系日本在奴隸社會末向中國隋唐學習、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變化的歷史,使學生了解: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fā)展,除了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之外,還需要有開放的胸懷,學習外國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進東西,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當前改革開放的認識。這樣聯(lián)系,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學生聽來饒有興趣,易于接受,思想覺悟、認識能力相應也隨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生動科學的語言,層層分析
歷史課主要是靠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語言藝術的描述來完成的。所以,課堂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歷史教學中課堂語言藝術講究的是聲情并茂,語言準確、生動,聲調變化適當,抑揚頓挫,情感飽滿,音色悅耳,通俗易懂等,教師可通過自己的語言藝術,把死的歷史講活,使學生對學歷史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有了興趣學生就會喜歡歷史,會自覺學習歷史、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理解歷史、評價歷史。興趣已生,探知欲來。教師抓住契機,導之以方,傳之以法,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層分析,去了解歷史發(fā)展的真諦、奧妙,并揭示其規(guī)律。比如,講到“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首先告訴學生鄭成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因為他打敗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了中國人的手中。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鄭成功1662年收復了臺灣,當時中國處于什么狀況?然后指出,當時清朝已統(tǒng)一中國,而鄭成功及其后代在收復臺灣后,自立門戶,建立鄭氏政權,孤立于臺灣,這就不利于中國的統(tǒng)一。所以清軍進入臺灣,滅鄭氏政權,是順應統(tǒng)一的潮流,是歷史的進步。深層分析是對課堂教學藝術的充實、深化,使課堂教學藝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聲、有色、有力。
總之,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切實把握初中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改進教學。針對初中生的好動、好樂、好奇、好勝的特點,加強興趣誘導,培養(yǎng)學生特長。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想方設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