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彬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我深深感到作文教學是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而低年級學生的作文教學更令許多語文老師感到無語,因為低年級學生根本不懂什么叫作文。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作文寫作能力呢?結(jié)合最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注重語言積累
1.根據(jù)課內(nèi)、外內(nèi)容積累。
作文需要積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平時積累的訓練,課文的思考練習中有很多都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后,就讓學生進行背誦比賽,為以后寫作作鋪墊。日積月累,就完成了語文教學的課內(nèi)積累。孩子永遠都充滿好奇心,對于好的作品,推薦給他們,讓他們把自己感興趣的片段,好句,好詞記錄下來。在和同學交流時,更可以取長補短。
2.通過寫日記積累。
寫日記是學生積累材料的最好途徑,也是練筆的最佳方式,日記的內(nèi)容很廣,可寫自己聽到的、可寫自己看到的、也可自己寫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不拘形式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比如:和小伙伴游戲時的所感所悟,上完一節(jié)體育課后,怎樣鍛煉,自己的收獲。搞完一次大掃除,有沒有勿使染塵埃的感觸。都可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
二、融入生活
語言這個東西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在運用過程中,也有提升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二者并不完全隔開的。所以,讓學生自由、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太重要了。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為學生描繪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配以精美的反映兒童生活的畫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而口語交際則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課余生活,這些貼近生活的教學完成后,作為延伸,我給作文命了題《我的課余生活》,學生的第一次作文重要的是調(diào)動習作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習作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習作的信心。因此,要求沒有過高,學生只要用自己的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考慮到學生剛剛接觸寫作,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我很精心地準備,耐心進行了指導。從提出學習要求,到學習例文的指導……以為自己的指導已經(jīng)很到位了,但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還是讓我大失所望。一個班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能夠把事情的過程寫出來,一部分的學生只能地像“回答問題”似的概括,還有幾個學生根本就是提筆無文,一句話都寫不出來。
問題出在哪里了呢?這是學生自己的生活了,連這樣的內(nèi)容都寫不好,寫不出來,以后的習作教學要怎么行呢?最初一段時間里,我讀了不少關于習作教學的文章。其中,許錫良老師的一篇文章,給我啟發(fā)很深。文章的題目是《首先要設法讓學生愿意寫》,他認為:“一個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對學生的作文的精雕細刻上是事倍功半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鼓勵學生多寫。學生有錯別字怎么辦?不要緊。學生有錯句怎么辦?不要緊。學生謀篇布局不嚴謹怎么辦?不要緊。學生廢話連篇怎么辦?不要緊。你只要想辦法讓他不斷地寫下去就可以了。這些毛病在不斷地寫的過程中,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就改掉了。你唯一需要的就是保護學生不斷寫的積極性。無論寫什么,無論寫得怎樣,你都要作出真誠的贊美。”所以,學生愿意寫與多寫才是問題的關鍵。那么,怎么做才能讓學生愿意寫呢?我的理解是要教給方法。
最簡單的途徑就是仿寫。例如:在教學《石榴》一課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指導學生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在學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課后,我讓學生用課文中“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四個方面寫“家鄉(xiāng)的秋天”。學生通過這樣的仿寫積累寫作的方法,并用學到的方法寫身邊熟悉的事物,在獲得肯定后,心靈上得到滿足;我也通過學生的仿寫看到了習作教學的未來。
三、觀察生活
觀,有看、看法、認識、態(tài)度的意思,察,仔細的看。所以三年級習作必須從指導觀察入手,這是我在教學第四單元習作后的反思。第四單元的習作是“寫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寫作之前,我提前布置了作業(yè),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為了保證觀察的真實,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說自己打算觀察什么。一定是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因為他們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如家里養(yǎng)的寵物、花草等等。所以,要認真觀察??吹胶⒆觽冃判氖愕臉幼?,我松了一口氣,但第二天的交流,真令人失望。學生所謂的觀察基本停留在成人對于事物的總結(jié)中,如,螞蟻團結(jié)一心;北斗星像勺子;魚睜著眼睛睡覺;含羞草一碰葉子就會合攏……這些經(jīng)驗性的印象,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學生觀察的結(jié)果。針對這一情況,我決定帶學生進行一次實地觀察,觀察的對象是校園外的柳樹。我們從柳樹外形,作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以及像柳樹一樣的人。這次的觀察指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是在觀察中完成了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教學,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完全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口語交際,學生說得內(nèi)容超出了我的想象。然后是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習作任務?;氐浇淌?,簡單地回顧觀察過程后,馬上開始作文。教室里很安靜;第一次沒有學生拿起筆就“朝著房頂看”;第一次課內(nèi)收齊全班作文。我對這次作文的完成情況作了一個統(tǒng)計: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在25分鐘內(nèi)完成280字的作文,最慢的40分鐘也寫了組織了150字的作文。
四、學后致用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jié)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情的千古絕唱,在教學之初,我組織學生搜集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教學之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篇。這樣,教學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積累。并且舉辦了一次以“我愛家鄉(xiāng)”為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家鄉(xiāng)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其中有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暑假的時候,我去姑姑家做客,姑姑對我無微不至,可每天還是會想起媽媽。真有點‘不是佳節(jié)也思親哪,這樣的描寫學生能說真情實感,也最感人。課后,我布置了作業(yè),整理課上你認為同學說的好的語段記錄下來,回家說給自己的家人聽。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更不容易。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獲得啟發(fā),才能對學生對自己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