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趙有強 何小丹
摘要:查閱古代醫(yī)家對“溫膽湯”方名的探究及解析,溫膽湯不僅僅是一首化痰劑,其組方及方名有著其深刻含義,溫膽湯調暢氣機以和陰陽,陰陽和則萬物安。
關鍵詞:溫膽湯;方名探究;調氣機
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8-0102-02
現(xiàn)代臨床所用溫膽湯均為和胃化痰、行氣開郁之品,雖冠以“溫膽”二字,卻并無溫膽之藥。多有學者對其百思不解,疑霧重重,遂初探一二。
1 古代醫(yī)籍
溫膽湯最初見于南北朝名醫(yī)姚僧坦所撰的《集驗方》。《外臺秘要·虛勞》亦載有此溫膽湯方,其標明方劑源于《集驗方》,并云“出第三卷中”。據(jù)此,可得知溫膽湯方最早的文獻記載當為南北朝的《集驗方》。其后被《備急千金要方·膽虛實》收錄,云:“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其主要病機膽寒氣郁,痰濕內停,胃氣失和。
南宋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卷“驚悸證治”條下也記載了一首溫膽湯,但與前方相比減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棗2味藥,主治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或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攝,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其主治內容已從“膽寒”變?yōu)椤靶哪懱撉印?,并明確提出其病變機制為“氣郁生涎,涎與氣搏”。后世醫(yī)家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的溫膽湯頗有見解和發(fā)揮,據(jù)《中醫(yī)方劑大辭典》記載以溫膽湯命名而藥物組成不同的方劑共有13首,出自11部方書。其加減變化也多加寒涼、補益之品,經(jīng)典的有黃連溫膽湯,十味溫膽湯。
《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論:溫膽湯“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血證論》對此亦有論述:“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殼以利膈上之氣??偳筇禋忭樌懽詫帯?。這主要說明溫膽湯是通過化痰理氣以調暢氣機,化痰以利膽,膽清則氣運,氣運則郁熱自除。
葉天士在治療時提出“分消上下之勢”的治療方法。在具體用藥中提出了“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溫膽湯則為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劑。方中諸藥配伍,化濕祛痰以除滯障,通利三焦而利氣道水道。三焦氣機通暢,升降之樞紐通利,則氣機出入之樞自通而膽熱清,可謂不從膽治而治膽。
清代·羅東逸在《古今名醫(yī)方論》中闡釋:“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喜柔和而惡壅郁,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熱甫退,胸膈之余熱未盡,必致傷少陽之和氣,以故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鎬蒸而不寧也,熱嘔吐苦者,清凈之府以郁實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土家濕熱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當清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而臣以甘草,生姜,調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陳,下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滲,致中焦之清氣,且以驅邪,且以養(yǎng)正,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畏寒而怯,屬命門之火也衰,當乙葵同源而治矣”。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云:“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肝為甲木,常欲得其溫和之氣耳”。也就是說,所謂溫膽者,是指通過宣暢氣機,祛除痰熱,則膽熱自清而恢復其中正溫和之本性。后世醫(yī)家多贊成此觀點。
現(xiàn)代也有學者[1]總結前人的看法,發(fā)現(xiàn)《集驗方》溫膽湯之“溫”是療膽寒之意,而《三因方》溫膽湯之“溫”是“和”膽之意。此外,膽為六腑之一,根據(jù)古代“臟熱腑寒”的既成說法,認為既然膽證為腑寒證,則治療理應溫膽。根據(jù)古人“實則生熱,虛則生寒”的理論,溫膽湯所治寒熱之證均為膽虛而致,其功效并非為常人所說的“理氣化痰,清膽和胃”,而當為“清熱化痰,舒膽和胃”。
溫膽湯源于《集驗方》,后經(jīng)《三因方》變化,其性由溫轉涼,后世醫(yī)家又多從痰熱立論該方及其方名方義。但查閱古籍后認為溫膽湯的溫應指少陽溫和之氣,無論用藥涼溫,其義皆在恢復少陽溫和之氣。暫不予評論各醫(yī)家的觀點,始覺溫膽湯的歷史沿革有著其時代背景,每個時代的背景不一樣,其疾病的流行不一樣,且患者的體質也不一樣。中醫(y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其用藥講究“以偏糾偏”用藥物寒熱溫涼的偏性以糾正疾病的陰陽偏性。
2 小結
吾探究歷代醫(yī)家醫(yī)著,思慮得解。思悟頓開,《黃帝內經(jīng)》有云:“膽者,中正之官,清凈之府,膽汁為清汁”。膽汁其性大苦大寒,其不凝者,賴人體陽氣以溫煦之,人體是一個小的內環(huán)境,有著其固有的平衡,即陰陽調和,形成變化萬千的太極。自然界是個大環(huán)境,有著其相對穩(wěn)定的平衡和食物鏈。應順應人體的自然規(guī)律,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祛除滯障,通調水道、氣道,恢復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從而氣機順暢,氣血調和則陰陽調和,陰陽和則萬物安。溫膽湯的發(fā)揮和發(fā)展凝聚著歷代醫(yī)家的智慧和診療經(jīng)驗。醫(yī)者應學習溫經(jīng)湯之法,溫膽湯通過祛除阻滯氣機的痰濕,從而恢復人體正常氣機的升降出入,氣順則陽氣生發(fā)無阻,不直接溫膽而達到膽自溫。
參考文獻:
[1]李春巧溫膽湯方名探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4(7):160-161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