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琦
摘要:目的 觀察五苓散合二陳湯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五苓散合二陳湯為基本方,根據患者體質狀況靈活化裁,1劑/d,7劑為l療程。時間最短1周,最長4周。結果 五苓散合二陳湯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總有效率935%。結論 五苓散合二陳湯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療效明顯,具有復發(fā)少、水腫反彈性低的特點。
關鍵詞:五苓散;二陳湯;特發(fā)性水腫
中圖分類號:R256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8-0058-02
特發(fā)性水腫(idiopathicedema)是指病因不明、以體重增加及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文獻中也常冠以周期性水腫(cyclicalede-ma)、水鈉潴留綜合征(fluidretentionsyndrom)及體位性水腫(orthostaticede-ma)等名稱[1]。這類水腫雖然并不威脅生命健康,但對日常生活還是有一定影響,給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及心理負擔。中醫(yī)方面,屬祖國醫(yī)學“水腫”范疇,對于水腫,《內經》有“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及“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認為多歸咎于肺、脾、腎三臟,即“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筆者認為現代人生活條件較好,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運動不足,損脾傷胃,久坐傷肉,脾虛不能制水,而易發(fā)浮腫。因此治療水腫的關鍵在于健脾化濕,利水消腫。應用五苓散合二陳湯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療效明顯?,F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31例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確診特發(fā)性水腫的病人,其中男3例,女28例,年齡21~69歲;病程最短2 d,最長1 a;單純顏面浮腫10例,單純雙下肢浮腫15例,全身浮腫6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肢體困重、酸脹、麻木感,納眠可,二便正常。排除藥物及心、肺、肝、腎、甲狀腺等重要臟器疾病者;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者;全部病例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檢查均正常。
2 診斷標準
根據《實用腎臟病學》[2]、《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學》[3]擬定。①反復發(fā)作的下肢凹陷性水腫,,或眼瞼水腫,或雖無明顯水腫,但患者自覺面部、四肢腫脹,腹脹大,白天重于晚上,傍晚重于晨起,體重可有增加;個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可伴有精神抑郁,精神易激動,或有面部潮紅、易出汗等癥狀。②水腫常呈周期性變化,早晚體重相差1 kg以上。③夜尿量明顯多于白天。④立臥位水試驗:臥位時排尿量和正常人基本相同,達70%,而立位24 h尿量明顯下降,為臥位尿量的50%或飲水量(1000 mL)的40%。檢測尿鈉顯示立位時尿鈉排量較臥位時降低。⑤理化檢查排除腎源性、心源性、肝源性、經前性、黏液性、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及藥物等原因引起的浮腫。
3 治療方法
方選五苓散合二陳湯加減?;痉剑很蜍?0 g,桂枝12 g,澤瀉15 g,豬苓10 g,炒白術10 g,姜半夏12 g,炙甘草5 g,陳皮12 g,川牛膝15 g,雞血藤15 g。腎陽虛衰的加仙茅,淫羊藿;脾虛者加黨參,白術;7劑為l療程。時間最短1周,最長4周。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水腫療效評定標準[4]。治愈:水腫全部消退,其他癥狀消失;好轉:水腫及其他癥狀減輕;未愈:水腫及其他癥狀無變化。
42 治療結果 31例中,治愈 9例,好轉20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35%。
5 討論
特發(fā)性水腫系內分泌紊亂引起的水鈉代謝紊亂而致的綜合征,屬于功能性水腫范疇,作為臨床常見病,本病好發(fā)于中年女性,肥胖者易患,水腫的出現或加重往往與月經有關而呈周期性[5]。但不僅僅限于中年女性,很多中青年男性,尤其是久坐辦公室人員,特發(fā)性浮腫的發(fā)生率也很高。同時,特發(fā)性水腫發(fā)病機制不清,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激素、對體位變化的異常反應及飲食等與周期性特發(fā)性水腫的發(fā)病密切相關[6]。由于特發(fā)性水腫的發(fā)病機理尚不十分明了,現代醫(yī)學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中醫(yī)學在治療本病方面有其獨特優(yōu)勢。
水腫多因飲食不節(jié),后天失養(yǎng),傷及脾胃,脾主運化,若飲食不節(jié),或后天失養(yǎng),致脾胃氣虛,脾失健運,久則易致運化失司,痰濕內阻,水濕停滯不行,當水濕橫溢于肌膚則成水腫,同時有先天不足,久病勞倦所傷,情志內傷,肝失疏泄等。治療方面,唐宋以前,多從實治,《內經》云“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凈府”,及仲景“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宋代以后,又有陰水之說,強調補脾腎。《證治匯補·水腫》謂:“治水之法,行其所無事,隨表里宜寒熱上下,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宜濕,六者之中,變化莫拘”。
五苓散作為利水化濕方已長期應用于臨床,古今醫(yī)家多用于治療各種急慢性水腫。五苓散方出自《傷寒論》,方中澤瀉甘淡寒,淡滲水濕,寒勝熱邪,直達膀胱,以滲濕利水;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為除濕之圣藥,甘平補陽,益脾逐水;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能除濕利小便;白術甘溫,脾惡濕,,水飲內蓄,則脾氣不運,益脾勝濕必以甘為助,故佐以白術燥濕,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也;桂枝味辛甘,性溫,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方中澤瀉配茯苓以加強利水作用,茯苓配白術以實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溫化水飲,通陽利水[7]。《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華岫云總結葉天士水腫治驗為:“有濕在下者,用分利;有濕而著里者,用五苓散,通達膀胱”。諸藥合用,則陽通氣化脾健水行腫消體安。
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其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再上加引上藥[8]。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二陳湯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烏梅,水煎,去渣熱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云: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上中下一身之痰,痰多小便不通,肥盛之人,濕痰為患,本方為治濕痰之主方。方中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紅為臣,理氣燥濕化痰,燥濕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氣可使氣順則痰消。痰由濕生,濕自脾來,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甘草為使藥,調和藥性而兼潤肺和中,諸藥合用,標本兼顧,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祛痰的通用方劑[9]。
兼水蓄下焦,癥見小便不利,煩渴飲水,或水腫身重心悸,吐涎沫,頭眩者,宜二陳湯合五苓散[10]。水飲痰濕,很難截然分開。一般都是水飲痰濕混雜在一起。五臟六腑的功能受到干擾或損傷,使得臟腑不能正常運化水液,引起水液的停滯,轉化成為了痰液和浮腫。通過五苓散合二陳湯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的臨床觀察,療效明顯,是治療特發(fā)性浮腫的有效方劑,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Kay A,Davis CId iopathic edema[J].Am JK idney D iseases,1999,34:405-423
[2]董德長實用腎臟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989
[3]李宗明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76
[4]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5]李偉,任可,白羽,等特發(fā)性水腫的中醫(yī)證候學研究,第21屆全國中醫(yī)腎病分會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上北京: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8
[6]任紅旗,胡偉新周期性特發(fā)性水腫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泌尿系統(tǒng)分冊,2005,25(5):714
[7]王穎加味五苓散治療特發(fā)性水腫的機理探討[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7,9(13):92
[8]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95:76-86
[9]易玲利二陳湯從痰論治中醫(yī)病證[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26):163
[10]高亮陳明運用二陳湯及其類方的經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40(12):2425-2427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