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效果一直是高校英語教師關心的教學命題,利用動態(tài)語境理論來指導這一命題有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聽力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恰當?shù)恼Z境來理解聽到的內容,可以促使學生聽力能力的以及實際交際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語境;動態(tài)語境模式;大學英語聽力
大學英語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聽力普遍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在傳統(tǒng)教英語教學模式下,許多大學生對英語聽力重視不夠,認為作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英語聽力的好壞無所謂。其次,很多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過多專注于英語閱讀、寫作等方面,缺乏聽力訓練,沒有打下良好的聽力基礎。再次,由于大學英語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任務等,聽力課很少甚至被取消,學生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練,對英語聽力處于一種放任狀態(tài),學生不知道怎么學,不懂如何來提高自己的聽力。最后,就是學生缺乏必要的自信。由于初高中階段各個任課老師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學生的發(fā)音不太標準,導致這些學生在聽英美人的標準發(fā)音時有困難,漸漸懷疑自己的聽力水平,失去對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
一、動態(tài)語境理論
1、語境
語境(context)是波蘭著名語言學家馬林諾斯(B Malinowshi)率先提出來的一個語言學概念,他把語境分成兩種: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語境是指語言在交際過程中所表達具體含義時所處的上下文,即語言性語境;文化語境則指話語表達特定含義時的主客觀因素,例如時間、地點、人物等語言環(huán)境,以及交際過程中所使用的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符號。據(jù)此,關于語境有兩種理解,其一是狹義意義上的理解,就是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通俗來講就是語言所處的上下文。廣義的語境則不單單指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還包括影響話語具體含義的主客觀因素,如文化背景、交際手段和媒介符合等。
2、動態(tài)語境理論
自語境的概念提出來以后,各國的語言學家不斷研究、補充和發(fā)展。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語境理論,提出了六種構成語境的知識范圍:(1)交際參與者必須清楚自己在交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交際參與者必須清楚交際活動的時間和空間;(3)交際參與者必須清楚交際的情景和正式程度;(4)交際參與者必須清楚在不同的情景下如何選擇適合的交際媒介;(5)交際參與者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語言與語言主題一致;(6)交際參與者明白如何使自己的語言與語言活動情景相契合。但實際的語言環(huán)境較之Lyons提出的范圍則更為寬泛,交際的過程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我國語言學家何兆熊教授將語境因素分為兩大類: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前者指對所使用語言的掌握和對語言交際上下文的了解;后者指的是情景知識、背景知識和相互知識??梢?,對話語的具體含義的理解有賴于對具體環(huán)境的理解,語境不是凝固不動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語境在感知輸入過程中屬于心理認知范圍,在語境的基礎上構建我們的心理認知,將動態(tài)語境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聽力中,是有其理論基礎和意義的。
二、動態(tài)語境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1、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聽力是一種語言輸入,亦是一種心理認知行為。聽力教學是通過聽覺器官來接受并理解外界提供的音響的信息,并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處理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者的四種基本語言技能,而聽,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語言學習者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手段和技能。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哈佛大學教授Rivers就曾鄭重提出:在所有的交際活動中,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聽懂別人說話的能力。確實如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英語學習者連別人說什么都聽不懂,還何談交流?但“聽”并非單純的被動接收信息的過程,更應該包含學習者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積極主動地加工處理的過程,不僅包括復雜的語料分析過程,還包括對接收的信息做出正確的語言輸出過程。聽力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接收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語言分析能力,包括最重要的語境分析能力。目前我國高校聽力教學中存在這樣的誤區(qū):對于聽力材料,過度依賴于語篇中的詞匯、句法和語篇的等具體語言形式的理解,對語言之外的其他主客觀知識和因素重視不夠,如語境,歷史文化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以及非語言知識等。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必須改變這種片面的語言教學模式。利用動態(tài)語境理論,創(chuàng)造相應的語境來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是一種必要和有益的嘗試。
2、動態(tài)語境模式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和意義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最本質的作用就在于其交際性。因此語言的學習必定要與社會文化聯(lián)系起來,脫離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的語言學習只能是鸚鵡學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由于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對語言學習的錯誤認識,片面地專注于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的分析,而沒有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去學習和交流,導致了“啞巴英語”的出現(xiàn)。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語言表象的學習或者完成相關習題、通過某種級別的考試。下面舉例說明:
W(woman):Have Julian received my birthday present?
M(man):Yes,she did。You can imagine s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at seeing the Barbie girl!
Question:What does the man mean?
這是比較典型的英語聽力會話內容,如果缺乏相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沒有特定的語境做依托,則無法正確理解這個對話內容,特別是二個人(男)的暗示。短語“in the seventh heaven”是指“七重天”,天國的最高層,是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地方,那里盡善盡美,身處“七重天”自然是極為幸福、快樂的事。英語中數(shù)字“七”與漢語文化中的“九”類似。因基督教傳說:上帝用六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第七天是安息日。因此,凡與“七”有關的俗語一般都是吉利、快樂的事情。正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九”一般表示至高無上的意思一樣,與之相關的成語都有崇高、吉祥之意。這種文化差異是阻礙學生聽力理解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此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以此降低聽力難度,挺高學生的聽力能力。
應用動態(tài)語境模式進行聽力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境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和實際交際能力。試舉一例:
W(woman):Open your mouth wide,and let me examine。What brand of toothpaste do you use?
M(man):Colgate。
Question:Where i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這是英語聽力中經常會出現(xiàn)的對話形式,是對聽力情景和語境的理解和考查。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可以通過諸如“open your mouth”、“examine”、“toothpaste”等關鍵詞來提示學生,對話可能發(fā)生的場所。當然,對話中“What brand of toothpaste do you use?”以及非常見詞“Colgate”的出現(xiàn)則起了干擾作用,增加了對話的難度。因此,語境模式這種動態(tài)發(fā)展性和多變性,是英語學習者經常會碰到的困難所在。在具體的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目的地、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不同的語境來訓練學生應對這種多變性,從而提高學生應用語境來分析聽力內容的能力,這也是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之一。
綜上,語言的具體含義要通過復雜的交際環(huán)境得以體現(xiàn),英語聽力理解不單純是對語言本身的學習,更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根據(jù)具體的動態(tài)語境,聽者通過聽覺對輸入的信息在已知的內部認知基礎上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才能真正理解言者的真實意圖。因此,在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境來引導學生,使學生的聽力和交際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 Wilga M, Rivers. Teaching Foreign-language Skill: Second Edition[M]. Chicago Press, 1981.
[2] 徐 蘇. 語境模式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3(11):155-156.
[3] 于 君. 論英語聽力中的語境和余篇分析[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人文社科版, 2006(3):86-90.
【作者簡介】
謝寒星(1977—),女,黑龍江綏化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外語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及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