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達夫是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其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郁達夫的隱士情結(jié)以及他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是研究郁達夫及其小說的一大亮點。文章一是從郁達夫的出生、經(jīng)歷等因素出發(fā),對郁達夫本人的隱士情結(jié)因素進行探討;二是從小說中的人物、風景、住宅等方面出發(fā)來分析作品中體現(xiàn)的隱士情結(jié);三是通過隱士情結(jié)對郁達夫的作品風格、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所造成的美學效果來研究其美學意義。通過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讀郁達夫的小說主題以及他本人的消極避世思想。
【關(guān)鍵詞】郁達夫;小說;社會黑暗;消極避世;隱士情結(jié)
郁達夫作為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星,對后世的影響自然是不可估量的。他的小說可分為多類,但無非就是青春性不得滿足的哀怨、對黑暗現(xiàn)實的控訴以及生活困頓這三大類,他的小說與他本人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在一起,驗證了他小說創(chuàng)作主張“創(chuàng)作是作家的自敘傳”。關(guān)于他創(chuàng)作的研究,前人多是研究他的“零余者”形象以及郁達夫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對比、他小說的敘事風格等等,對于他的避世情結(jié)和他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少有涉及。文章主要研究郁達夫的隱士情結(jié)、郁達夫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及其美學意義,從這三個方面來了解一個對現(xiàn)代文學有著重要影響的郁達夫。
一、郁達夫的隱士情結(jié)
隱士情結(jié),是指當人們被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逼得無路可退的時候,便想起做了隱士。隱士情結(jié)植根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它不僅代表著超然不羈的人生態(tài)度,也宣泄了在重重壓力下平凡人潛意識里渴望暫時的逃離或藏匿的本能希冀。郁達夫一生坎坷漂泊,加上他文人所特有的敏感,紛亂的國家,在外求學所遭受到的壓抑……從而形成了一個孤僻,自卑,高傲一體的郁達夫。
郁達夫的隱士情結(jié),可以從其家庭因素,個人因素以及社會因素來論證。郁達夫出生的時候,家里由一個書香世家落魄成貧民家庭,家境困難。他父親在他小時候就去世,家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年齡相差大,所以并不與他一同長大,以至于自小就孤獨,從而養(yǎng)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因為生活的孤寂,使他對大自然懷有很深的感情和期待。郁達夫一生的遭遇可謂坎坷,且他出生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親身體驗了一個弱國子民所遭受的屈辱史,加上他強烈的愛國情感,文人所特有的敏感以及自身的性格,更使他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代舉步艱難。他作為一個能“九歲題詩”的天才,卻在學成歸國后“見棄于國家,報國無門”。這都不得不加深了郁達夫?qū)ΜF(xiàn)實的失望。所以,孤僻的童年、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以及“見棄于國家,報國無門”是郁達夫隱士情結(jié)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二、郁達夫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
研究郁達夫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是本文的一個重要部分,郁達夫的小說中總會這樣那樣的隱藏有某些想逃離混亂凡世,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郁達夫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從他小說中的主人公,環(huán)境描寫以及其他方面來探討郁氏小說中的隱士因素,還原一個因時代風暴在激流中有著退隱之心和游山玩水的郁達夫。
1、居住環(huán)境的與世隔絕
(1)《沉淪》中的居所
詩意化的描寫和發(fā)自心底悲鳴的主人公是《沉淪》的一大特色。A神宮是《沉淪》中“他”在被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嘗盡國弱子民的凌辱之后搬進去居住的。那里的與世隔絕,用其房東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搬來住,大約因為冷靜不過,不過十天,又都搬走了。A神宮是一個獨立于繁華的所在,兩扇柴門,一條曲徑,一片梅林,一間平屋,從住的山頂往遠處看,可以看到一大片草原,平原里的稻谷,都尚未收割起……“那風景正同看密來的田園清畫一般”,“他”居住于其間,看早起的旭日,于梅林曲徑中邊散步邊朗誦,實在是一件美事。而在《沉淪》中,除了A神宮這樣的人間仙境,還有其他如詩如畫的風景描寫?!八钡墓枢l(xiāng)富春江風景常新,“他”的書齋臨著小窗,這些美麗如畫的風景以及居住場所,都深刻地表明了作者對這樣生活的向往。
(2)《遲桂花》中的居所
“佳山十里桂花香”是對《遲桂花》中詩意化環(huán)境的總括?!哆t桂花》是郁達夫比較滿意的一部小說,也是世人評價極高的一部小說。敘述角度的轉(zhuǎn)變是小說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首先是以翁則生的角度講述自己最近的生活以及邀請作家參加他的婚禮;二是作家來到翁家山后從“我”的視角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并且依據(jù)時間的順序行進。敘述始終聚焦于我的視野。翁家山的一切如電影般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青蔥的山和如云的樹,于一個“西下夕陽東上月”的時刻,來仔細玩賞這樣的景色,聞著滿山的桂花香。而翁則生的一家也是通過作家的視線緩緩帶出來的,他們生活在一起,沒有風波,處處互敬互讓,整天歡聲笑語,真是“山美水美人也美,花趣樹趣情更趣”。
這樣一分析可以說,敘述聚焦于敘述者的視野和內(nèi)心,在客觀上也就刻畫了自我性格。作品中寫到“這樣一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中住民的生活秩序,又使我對他們感到了無窮的敬意。”這一句話不僅道出了作品中作家最理想的生活和愿望,也是現(xiàn)實中郁達夫?qū)ΜF(xiàn)代生活反叛的結(jié)果。
2、才高志遠與污濁現(xiàn)實的對立
(1)瓢兒和尚秦國柱
秦國柱是《瓢兒和尚》中的主要人物。主人公因受了一次不可思議的襲擊之后,就逃到了這山明水秀的杭州城里,日日只翻弄些古書舊籍,游山玩水,訪古探幽。小說中雖沒有直接道明為何棄官而做和尚,但從他說的同鄉(xiāng)佳人己屬于沙托中可探知一二,沙托利是唐代一個進京平亂的番將,將一美人柳兒據(jù)為己有,后人用沙托利表示權(quán)貴,說明了秦國柱棄官做和尚的原因是因為無力抗爭權(quán)貴,對用勢力壓迫人的行為的厭惡,從而厭世。一座寺廟,一個和尚,挑水誦經(jīng),于亂世中找到自己的心靈凈土?!镀皟汉蜕小芬婚_始就使用反諷,奠基了整部小說的基調(diào),為下文引出瓢兒和尚那象征成功的刀疤看起來像哭一樣等埋下伏筆。小說使用對比、反諷等手法,使小說充滿張力,更為瓢兒和尚看似美好的隱居添上了一層悲劇色彩。使讀者對這黑暗的社會感到失望和憤懣,也使我們更能深刻的感受作者的心境,怪不得這篇作品一向被人看作是郁達夫消極遁世思想的體現(xiàn)了。
(2)《蔦蘿行》中“我”的遭遇
蔦蘿是一種花,《詩經(jīng)》有云:“蔦為女蘿,施于松柏”,意為蔦草女蘿枝蔓長,纏繞攀附高松上。李太白也曾云“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意為妻子對丈夫的依賴。題目“蔦蘿行”本就是一種意喻,在郁達夫的《蔦蘿行》中雖未曾出現(xiàn)“蔦蘿”二字,但是結(jié)合寫作背景和作品意境,可以看出小說是借蔦蘿的依附之意感嘆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孤寂、生計無著以及毫無依附的殘酷際遇。敘述學認為,敘事中最基本的機制是“交換”,交換同時也是維持人類持續(xù)前進的機制。《蔦蘿行》可以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我”講述自己如何體驗社會的黑暗,如何揭示社會不公的過程。第二部分是講訴我如何將在社會上受到的傷害轉(zhuǎn)移到妻子身上,而孩子的到來是小說矛盾發(fā)展的高潮。從平衡的角度來看,既然主人公在社會上集聚了那么多的傷害,那么根據(jù)人物心理和故事的平衡原理,“我”就需要將這些傷害釋放出來,與主人公關(guān)系最親密的妻子就成為發(fā)泄的對象,而釋放之后得到的平靜,妻離子散就成為必然。小說的主題很明確,就是通過“我”的人生際遇反映社會的黑暗。社會如此黑暗,就是作者郁達夫退隱之心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
三、隱士情結(jié)的美學意義
郁達夫創(chuàng)作中的隱士情結(jié),來源于時代桎梏之下的病態(tài)呻吟,是對所謂“國民性”的沉痛失望,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這也使他的小說風格既充滿詩意化又充滿頹廢化,既表達了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也反映了社會現(xiàn)狀。郁達夫的隱士情結(jié)以及他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所造成的美學意義是多方面的。
1、壓抑與清新相結(jié)合的作品風格
郁達夫喜歡寫人生道路上不幸的人,社會生活中的零余者,寫他們的掙扎、痛苦、失望、貧病以及死亡。本文前面也提到郁達夫隱士思想是充滿矛盾掙扎的,他自己本人本身就沒有放得下世俗的一切,他既對這黑暗的現(xiàn)實充滿控訴,又怎么能心靜如清風般寫出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和一個“終南山”下種豆的老翁?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既有歡快的一面,也有低沉的一面。《瓢兒和尚》朝云暮靄,像是脫盡對人生的煩惱,但是字里行間卻緩緩透露出作者本人的哀痛,那安逸的佛門境地,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要改修了,這樣的筆調(diào)配上那樣的人生那樣的美景,讀起來竟讓人忍不住想痛哭;《蔦蘿行》更是如泣如訴,字字是血字字是淚……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郁達夫真算是古往今來第一大失敗的隱士了,他的小說既給人希望又讓人失望,一反純田園風和純世俗風,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使他的小說韻味十足。
2、掙扎與痛苦的人生狀態(tài)
區(qū)別于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郁達夫所詮釋的幾乎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郁達夫本身就生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報國苦無門,婚姻非自主……所以在他的小說中,主人公不是患病就是貧困潦倒,就是家庭貌合神離就是不見融于社會。而這又與隱士情結(jié)有什么關(guān)系呢?郁達夫的小說人物畫廊一是要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黑暗和殘酷,如《楊梅燒酒》中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只能窩屈于一間小小的教室,學無所用。這都是小說中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神經(jīng)質(zhì)”的行為,體現(xiàn)出了一個在國家中完全被拋棄的懷才不遇的書生形象。二是要表現(xiàn)因?qū)ΜF(xiàn)實不滿而選擇游山玩水,不問世事,或表現(xiàn)對那樣一種與繁華的洋場生活不同的鄉(xiāng)間生活的向往。由此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樣的苦難人生與郁達夫隱士情結(jié)的關(guān)聯(lián)的。中國歷代的隱居之士,多是因?qū)賵龊同F(xiàn)實感到不滿才會選擇做一個獨善其身的隱士,過一種晨鐘暮鼓、登高賞景的生活。他們看起來瀟灑自在,內(nèi)心實是苦悶無比的,郁達夫小說人物的苦難人生既是他隱士情結(jié)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其隱士情結(jié)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四、結(jié)語
郁達夫小說富于情緒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源于作者的憂郁,他對社會的文人式夸張情緒的激憤,包括留洋在外感受的屈辱,回國經(jīng)受疾病煎熬……化為他小說中自悼自傷自虐的文字。而在本文對其小說隱士情結(jié)的研究中,從他本人的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等方面來研究作者本人隱士情結(jié)產(chǎn)生的根源,從而為在后面對郁氏小說中的隱士情結(jié)找到依據(jù)。而在對郁達夫小說的隱士情結(jié)的研究中,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包括居住環(huán)境、主人公思想行為以及與現(xiàn)實社會格格不入的主人公。從這三個方面都可以看出隱士情結(jié)。而對郁達夫小說隱士情結(jié)的研究,可以使讀者對郁達夫本人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白居易. 白居易全集[M]. 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6:395.
[2] 溫儒敏. 郁達夫名作欣賞[M]. 北京: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490.
[3] 孔 丘. 詩經(jīng)楚辭[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206.
[4] 朱金城, 瞿銳園. 李白集校注(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583.
[5] 溫儒敏. 郁達夫名作欣賞1版[M]. 北京: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
[6] 吳建華. 郁達夫研究1版[M].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7] 曾華鵬, 范伯群. 郁達夫評論1版[M]. 上海: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3.
[8] 李蘭江. 學生閱讀經(jīng)典——郁達夫1版[M].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
雷育斌,女,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廣西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寫作學(文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