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摘要: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提出這個問題恐怕會引起許多人的爭議。也許有人會說,語文老師上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堂,難道存在上語文課不是語文課堂嗎?如果這一質疑是對的,那么,所有的“涂鴉”都有書法味兒了。雖然是上語文課,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素養(yǎng)
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提出這個問題恐怕會引起許多人的爭議。也許有人會說,語文老師上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堂,難道存在上語文課不是語文課堂嗎?如果這一質疑是對的,那么,所有的“涂鴉”都有書法味兒了。雖然是上語文課,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真正的語文課堂是一個最藝術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學領域,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凈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內環(huán)境,把不是語文課堂的東西清除掉
首先,要知道哪些東西不屬于語文。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盡管語文課與德育、審美、思維訓練或其它知識有關,但語文課不是德育課,不是審美教育課……無論把語文課上成其它哪一門課,都與語文課堂背道而馳。其次,語文課堂不是其它學科知識的大拼盤。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過分注重文中的自然科學知識或其它知識,把語文課雜化為其它各學科知識的大拼盤,這是不對的。再次,語文課不是其它學科的保姆。語文的工具性,可以從語文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來理解。但是,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交際之中,它的存在,主要不是因為它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而是因為有它獨立存在的價值,有它獨立的目標,它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
把學生培養(yǎng)成情感豐富的人,教師要有一種內在、含蓄而奔放的激情,讓聽者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如沐春風,如浴秋陽,讓學生感受其語言美、意境美,同時彌漫著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美,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積淀民族文化,豐富學生生存的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三、教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
再好的劇本,從平庸的演員口中念出,會變得干癟無味,毫無創(chuàng)造;而優(yōu)秀的演員,哪怕你給他的是一個菜譜,他也能念得有滋有味。真正的語文課堂是教師全情投入的產物,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味道十足”的人,并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因長施教,上出“個性美”來。如何才能構建一個真正的語文課堂呢?
1、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構建真正語文課堂的基本條件。課前師生之間采用形式多樣的對:或提問,或講故事、笑話,或相互鼓勵等,引生入課,如話家常,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課中老師不是威嚴地站在講臺上給學生枯燥無味的說教,而是面帶微笑來回穿巡于學生之間,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好伙伴。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多方激活學生,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老師相機給予恰當?shù)闹笇?、評價或鼓勵。
2、教師嫻熟的語文教學基本功和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是構建真正語文課堂的重要因素。我就以支玉恒老師上《匆匆》這一課給我留下的美好回憶和啟示來說明這一觀點。
3、教師的教態(tài)親切和藹,語言樸實無華;學生思維活躍,感情奔放。師生共建一個激情奔放的語文課堂。支老師在課堂上語言親切而富于激情,面帶微笑而富于表情。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用心傾聽,并及時恰當?shù)亟o予評價鼓勵的話語,整堂課無一句文學性的語言。然而給人的感覺就是親切自然,無矯柔造作之嫌。學生在老師親切樸實、富于感染力的評價中,思維變得活躍起來,感情如潮水奔放。
4、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評價、鼓勵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奮發(fā)向上的激情和無盡的表現(xiàn)欲。支老師在課堂上總是用幽默、風趣、詼諧的語言及時恰當?shù)毓膭?、評價每一位學生。
5、注重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點、重點,又是難點。如何才能將朗讀指導落到實處呢?支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生硬的朗讀術語,而是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朗讀課文,每朗讀一次讓學生說出新的收獲,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四、注重實效,不搞花架子,將語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是評價一堂語文課成敗的標志。不管老師在課堂上用什么新穎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沒有收獲,就等于白上,浪費了大家的時間。特別是公開課,更應該多一些實質,少一些形式,這樣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楊再隋教授說:“公開課不一定高于常規(guī)課?!蔽覍@一點深有體會。公開課高于常規(guī)課,還不一定能達到常規(guī)課的效果。如果說公開課純粹是演課,搞一些花拳繡腿,失去了別人借鑒的實用性,這豈不是流于形式,降低了公開課的實質?教師累,學生無收獲。部分學校將公開課引入一個誤區(qū):課件要多要好,老師要富于激情地表演。其實,多媒體課件是用來輔助教學的,要有利于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該使用的地方才使用。老師在課堂上富于激情地上課,這無可厚非,但表演的成份不應該太重。老師按既定的劇本(教案)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在課堂上的某個時間某個地方用什么語言,什么動作,在課前不知要操練多少遍,猶如京劇中的程式化動作,這豈能不讓聽者乏味。況且,如果平時每堂課都這么操練,在實際教學中也不具可行性。
當然,一堂真正的語文課究竟好在何處,也不是我們用語言能完全表達清楚的,猶如嘗味一般,既有酸味,又有甜味;既有咸味,又有麻辣味……到底是什么味,說不清楚,只覺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