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彬 葛唱
摘要:北宋時期,一批猶太人來到了當時的都城汴京(今開封,以下通稱開封),因其愿意接受中央制約,受到宋朝當局的友好接待,被允準歸依中國,并可保持本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切特批定居于開封。作為猶太民族最重要的傳承即其信仰——猶太教也被允許自我發(fā)展,猶太教作為猶太民族的宗教伴隨猶太人進入中國,其傳入大抵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傳入我國的時間相同。有關史料證明,猶太教一直存在于中國社會,只是其不像佛教那樣大范圍的擴大傳播其教義,因而被“忽視”。開封作為最早的、也是當今僅存的猶太社團活動地,學界對于其起源、發(fā)展以及演變均有較多的研究,如鄭州大學張倩紅教授、河南大學張禮剛教授均有專門的起源考文章,此外,河南大學劉百陸教授在其碩士論文曾就開封猶太碑文進行考證研究,得出很多有益于開封猶太教研究的史料。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僅從開封猶太教和與其他外來教派的交流來嘗試探討猶太教在開封的日常生活變遷方面影響,希望能有所收獲。
關鍵詞:猶太教;一賜樂業(yè)教;開封猶太人;生活習慣
中圖分類號:B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45-02
追根溯源才能去了解猶太人在開封的活動。關于開封猶太人的起源眾說紛紜,史學界主要依據(jù)三塊碑的碑文進行研究,分別是弘治二年碑載:“出自天竺,奉命而來……進貢西洋布于宋,帝曰:歸我華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闭缕吣甑摹蹲鸪绲澜?jīng)寺記》碑講到:“……厥后原教自漢時入居中國。宋孝隆興元年葵未,建祠于汴?!倍诳滴醵瓯谋纳现v:“教起于天竺,周時始傳于中州,建祠于大梁……其寺俺都刺始創(chuàng)于宋孝隆興元年……”雖然這三塊碑記載其“來路”不同,但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點,比如:“來自天竺”、“宋孝隆興元年建祠”等,基本可以確定,開封猶太人是在北宋定居的開封。[1]猶太教作為猶太民族的宗教伴隨猶太人進入中國,其傳入大抵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傳入我國的時間相同,有關史料證明,猶太教一直存在于中國社會,只是其不像佛教那樣大范圍的擴大傳播其教義,因而被“忽視”。解決了開封猶太人的來源問題,我們就很清楚的得到了一條時間軸,那就是從北宋真宗咸平元年開始,直到今天,歷時千年,其教徒逐漸漢化。本文嘗試從在開封的猶太人的變遷和與其他外來教派的交流來探討猶太教在開封的影響變化以及對開封猶太人的轉(zhuǎn)化。
一、開封猶太教的歷史
大批猶太人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境內(nèi),并散居在許多城市,指導北宋時才出現(xiàn)了一定規(guī)模的的開封猶太社團。“此后他們在居住、遷徙、謀業(yè)、就學、土地買賣、宗教信仰、通婚等諸方面均享受與漢人同樣的權(quán)利和待遇,從未受到歧視?!盵2]潘光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開封猶太人從來就享有和漢族或者稱作華夏族相同的權(quán)利,但限于資料,筆者看到開封猶太人的“受重視”是猶太人艾田在同耶穌會士利瑪竇的偶然晤面,并談到一些宗教問題時,“博學的利瑪竇識別出這是一位具有明顯漢文化色彩的猶太人”[3],這引起了利瑪竇的強烈興趣。隨后,關于開封猶太社團的現(xiàn)狀引起了歐洲傳教士們的關注。公元1613年耶穌會士艾儒略到達開封,在調(diào)查當?shù)鬲q太社團的情況的同時,尋求《圣經(jīng)》。這些都證明著,開封猶太教在明清以前與外界傳教士交流較為頻繁。
據(jù)弘治碑記載“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七十姓等,進貢西洋布于宋。”據(jù)魏千志先生考證,七十姓應為十七姓,碑文有誤。這不是政府與政府的交流,而是皇帝與當時猶太人的“個體交流”,古代猶太人因此獲得居住權(quán)。“這一批人于公元1163年建造了猶太會堂,在隨后的的700年余年間,猶太教一直在開封留存和發(fā)展?!盵4]根據(jù)史料記載,19世紀以前,開封猶太教自稱為“一賜樂業(yè)教”,有專職神職人員“以是寺不可無典守者。惟李誠、李實……張浩等,正經(jīng)熟曉,勸人為善,呼為滿刺?!比欢?,其區(qū)別于正統(tǒng)猶太教,“其教道相傳,至今衣冠禮樂,遵行時制,語言動靜,循由舊章,人人遵守成法,而知敬天尊祖,忠君孝親者,皆出其力也?!薄八轮蟹畲竺骰实廴f萬歲牌”可見其已經(jīng)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碑載,開封猶太會堂修葺了十余次,充分的表明在古代開封猶太教社團依然有其自我的信仰,其被同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伴_封猶太教僅在16世紀至17世紀之間就曾培養(yǎng)出拉比近20名?!盵5]專門的宗教場所和專業(yè)的神職人員,開封猶太教社團依據(jù)政府的宗教寬容政策,尤其是元朝時候,開封猶太人被稱為“術忽”回回[6],位居第二等色目人種,可見古代開封猶太人的所受恩寵和優(yōu)待。17世紀時,利瑪竇派人來調(diào)查開封猶太人,發(fā)現(xiàn)其“會堂被稱為清真寺、神職人員被稱為滿刺,這些都留下了回回的痕跡”。[7]
根據(jù)相關記載,筆者發(fā)現(xiàn),古代開封猶太教被稱為挑筋教、一賜樂業(yè)教,他們受到中國傳統(tǒng)政府的認可,借助自身力量,在吸收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同時保留著自己的特色——逾越節(jié)、割禮等宗教形式、會堂等集會場地。但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逐漸的被開封猶太人所接受乃至奉為至理,并且“在開封的猶太會堂……靠猶太人中科舉榜上提名者的發(fā)起和贊助來振興的?!盵8]明清時期,大量的猶太人入仕就是證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趙映乘又利用自己的影響,主次重建猶太清真寺?!壁w映乘是順治年間開封猶太出身的舉人,其實際在當時碑開封猶太人當做楷模。
二、開封猶太教與中國其他外來教的聯(lián)系
在中國,自漢代佛教傳來后,伊斯蘭教、基督教相繼傳來,再加上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均在中國占有一定的地位。探討開封猶太教和中國其他同時期外來教派的聯(lián)系,則必須弄清這幾種教派的當時地位。在傳統(tǒng)帝制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尤其是宋代以后儒家已經(jīng)被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雖然其在元代有所下降,但儒家一直以來均居于統(tǒng)治地位;而道教的發(fā)展是一個“不爭”的過程,據(jù)弘治碑載:“在道有玉皇殿,尊崇三清”,它貫穿整個王朝的興衰之中,必然與開封猶太教有所聯(lián)系;就佛教而言,其也是外來教派,只是在傳入后碑逐漸的漢化,演變的更適應了華夏的文化內(nèi)涵,開封作為古代重要城市,其傳播必然較廣,不可避免的要與開封猶太教有所接觸;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天主教),是正宗的外來宗教,其在演變流傳中,一直扮演著傳教士的角色,因此對同樣是外來宗教的開封猶太教十分的關注。
據(jù)資料記載,開封猶太被歐洲宗教界關注是因為一次偶然,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6月的一天,開封猶太人艾田到北京謀求差事,與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偶遇,利瑪竇在與其交談中發(fā)現(xiàn),開封還存在一群具有漢化特征的猶太社團,并將其轉(zhuǎn)達回歐洲,引起了歐洲宗教界的關注。此后,不僅利瑪竇本人到開封調(diào)查,各時期均有傳教士如艾儒略、郭教士等人也相繼來到開封調(diào)查并訪求《圣經(jīng)》(希伯來文),郭教士在其報告中稱“開封有猶太教寺一……教眾凡二三千人,群呼為挑筋教徒”。[9]此后傳教士的調(diào)查直到康熙五十九年才被迫結(jié)束“當時羅馬教廷在中國禮儀問題上作出了危害我國主權(quán)的決定,所以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堅決抵制,并對傳教士的行動采取了嚴密的控制”。[10]在此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交流才使得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當時開封猶太教的相關情況。比如康熙四十一年,天主教士郭教士在其報告中稱開封猶太人“每安息日則誦經(jīng)禮拜與寺中,其人仍守割禮、逾越構(gòu)廬等節(jié)?!薄爸醒牍┓钊f歲牌”等等信息。兩年后,傳教士駱保祿和蘇霖對開封猶太人遵守律法和典章等狀況坐了比較細致的調(diào)查;康熙六十年,天主教杜教士“手繪之開封一賜樂業(yè)寺圖二幀”。[11]它成為研究中國猶太人的珍品。
開封猶太教和其他外來教派的交流,限于資料筆者只看到了外來者對其的影響,在這些西方人的眼中,開封猶太人被視為其擴大天主教影響的最佳人選、藏有未經(jīng)修改的最古本的《圣經(jīng)》以及可被歐洲學術界挖掘新史料的團體。[12]
此外,開封猶太人和穆斯林的交流不容忽視,其相近的傳入時間、路線以及當時中國傳統(tǒng)帝制對其的大致一樣的政策,“又共同經(jīng)歷了宗教儒化進程”,[13]乃至在開封,他們被主流社會稱為“回回”。而在傳教士的文獻中,開封猶太人因大多帶藍帽,并自稱為“藍帽回回”,以與“白帽回回”(伊斯蘭教徒)相區(qū)別。[14]眾所周知,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禮拜寺名稱,然而開封猶太會堂也叫做清真寺,并賦予“清真”新的內(nèi)涵,即“然道必本于清真禮拜,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禮者,敬而已矣;拜下,禮也?!盵15]雖然中間,開封猶太會堂一度改為“尊崇道經(jīng)寺”、“禮拜寺”,但“至少說明了開封猶太人與穆斯林在文化上的涵化與相互影響?!盵16]雖然在開封猶太人的記載里,很少提及與穆斯林的交往,但據(jù)王一沙先生考證,少數(shù)開封猶太后裔確有與回族通婚的現(xiàn)象。[17]筆者發(fā)現(xiàn),在與穆斯林的交往過程中,開封猶太人或許出于宗教信仰的考慮,很少在史料中記載,但依據(jù)開封的現(xiàn)實情況,兩者作為“近鄰”,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通過比較開封猶太教與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聯(lián)系,我們發(fā)現(xiàn),開封猶太人仍然或者說大部分時候是保存著其宗教的一部分形式和內(nèi)涵的。但是,在中國的大環(huán)境之下,開封猶太教的生活習慣必然發(fā)生著變化,以便于更加融入中國的主流社會。
三、結(jié)語
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社會到來以前,猶太教不僅存在于開封,還存在于我國若干其他城市,如寧波、寧夏、杭州、廣州、泉州、揚州等?!盵18]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封一直是猶太人在中國的中心之一,因而開封猶太教也是中國猶太教的中心之一。開封猶太教的早期,猶太人尚能維持嚴格的宗教形式,遵守猶太教的風俗習慣。但在17世紀以后,中國猶太人開始被同化,部分人熱衷于參加科舉考試,這也是歷史上有那么多猶太人做官的原因,如艾田“從小就全力攻讀中國文學,放棄希伯來語,照猶太教高級神職人員的看法,由于他學習中文,他本人幾乎不配算作希伯來同胞?!盵19]18世紀時,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更是徹底的中斷了開封猶太教于外界的聯(lián)系,加快了同化的步伐,如駱保祿講:“他們的文人和學士們和異教徒一樣,也都尊孔祭祖,并按照漢人的方式保留了靈牌” [20]總體上,此時的猶太社團已出現(xiàn)由盛轉(zhuǎn)衰的趨勢。[21]同樣,我們也應看到,隨著開封猶太被同化的發(fā)展,開封猶太人也越來越融入這個社會,“中國人對開封猶太人認識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深刻,從感性到理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2]
總結(jié)起來,開封猶太人的生活習慣演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開封猶太人被漢文化所同化,他們放棄希伯來文的學習和繼承,轉(zhuǎn)學“尊孔祭祖”的儒家文化;(二)社會價值觀念轉(zhuǎn)變,“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出現(xiàn),開封猶太人在辛亥革命前,基本上不從事商業(yè)活動[23],他們在古代(辛亥革命前),大多數(shù)時間致力于科舉來補貼社團活動,在近代,部分開封猶太人甚至販賣經(jīng)文作為生活資料;(三)隨時間的推移,開封猶太人越來越融入主流社會,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很難找出與周圍人的不同;(四)通婚現(xiàn)象普遍存在,其真正的猶太“血統(tǒng)”越來越稀薄,“在我接觸到的開封猶太人后裔的五十五戶中,男性都取漢族的女性,女性都嫁漢族之男性”[24],無論古代是否也是如此,關乎生計,我們相信通婚是必定存在的。(五)其它方面,猶太教教義在時間的長河中流逝殆盡,挑筋教的傳統(tǒng)不復存在、春節(jié)和漢人一樣貼春聯(lián)甚至不知“割禮”為何,這無不表明著,開封猶太人已經(jīng)融入或者徹底的被漢化。當然,還有其它一些不同存在,限于篇幅和筆者水平,并不能進行完備的描述,但是我也深信:“在歷史上,應該存在的總會存在,應該消亡的,一定會消亡,這是事物存在和演進的規(guī)律。”[25]開封猶太人很難再尋回其原有的“面貌”即猶太教的宗教信仰。
注釋:
[1]這一觀點,魏千志先生在其《中國猶太人定居開封時間考》(史學月刊,1993(05期))上進行了相信的考證,并得出:開封猶太人是于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正月進貢來到東京開封,并提出了留居的要求,得到了宋朝皇帝的恩準。
[2]潘光:《猶太人在中國(上)》【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P13
[3]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P54
[4]徐新:《猶太教在中國》【J】,《世界宗教研究(猶太教研究)》,2000年(02期)
[5]Donald Daniel Leslie:《The Chinese——Hebrew Memorial Bood》【M】, 《Canberra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 1984,P303
[6]白壽彝:《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P176—P177
[7]潘光旦:《中國境內(nèi)猶太人的若干歷史問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2—P12
[8]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P107
[9]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P55
[10]同[9]
[11]陳垣:《開封一賜樂業(yè)教考》【J】,《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一集)》,1980(01)
[12][13]張倩紅:《西方教士視野中的開封猶太社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4]榮振華,李渡南:《中國的猶太人》【M】,耿譯,大象出版社,2005,P130
[15]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記》碑碑文【Z】
[16][17]同[12]
[18]同[4]
[19]利瑪竇,金妮閣(何高濟,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M】,中華書局,2001,P117
[20]榮振華,李渡南:《中國的猶太人》【M】,耿譯,大象出版社,2005,P48
[21]同[12]
[22]張禮剛:《中國人視野中的古代開封猶太人》【D】,《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張倩紅)》,2005年
[23]同[8]
[24]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P117
[25]張綏:《猶太教與中國開封猶太人》【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