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瑞
摘 ? 要:無意識理論作為精神分析學兩大命題之一,推翻了源遠流長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而“潛意識-意識”論又是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者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在整個精神分析學中占有基礎且關鍵性的位置。本文結(jié)合弗洛伊德晚年最有影響力的著作《自我與本我》,梳理意識系統(tǒng)的源起、發(fā)展,分析弗氏的無意識理論體系以及涉及到的相關理論。
關鍵詞:弗洛伊德;意識系統(tǒng);本能
中圖分類號:I20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7-0063-01
精神分析學在19世紀末由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以來,是當時心理學領域內(nèi)最大的理論之一。它具有較為明顯的方法論意味,是在探討神經(jīng)病癥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中產(chǎn)生的:用臨床方法觀察病人潛意識中存在的動機、人心理最底層的動機與欲望即無意識的欲望,以尋找解決困擾患者癥狀的途徑,因而“無意識”因而在整個精神分析學中占有基礎且關鍵性的位置。
一、“無意識”概念的啟示
西歐文藝復興以來,理性的批判意識成了壓倒一切的主流思維方式,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近代西方哲學達到了空前高度。然而在德國古典哲學之后,以唯意志主義為代表開始了西方哲學由近代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從認識論上說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動,是對理性的以一次根本揚棄:如叔本華提出“意志”(或“意欲”)的概念,并以此作為理性背后存在的決定理性的東西;赫爾巴特的“意識閾”指出一個觀念要由完全被抑制的狀態(tài)進入現(xiàn)實觀念狀態(tài)的條件;費希納的“冰山理論”更是指出心理有一些觀察不到的力量在對人們的行為發(fā)生作用等等,這在一定意義上給給弗洛伊德“壓抑機制”和“無意識”理論極大地啟示。非理性哲學在對人的認識上深入了一步,但這個階段往往建立在經(jīng)驗觀察基礎上的思辨性假說,是一種理論臆測而非科學理論。
雖然弗洛伊德曾否認叔本華、尼采等人對他的影響,或許他的心理學研究在理論建構時盡量保持獨立,但事實上弗洛伊德早期喜歡看哲學書尤其是尼采的著作,但最終不同于尼采權力意志論的哲學形式,而是回到嚴謹?shù)目茖W式研究中來;他也很熟悉并在許多著作中提到叔本華,但精神分析學畢竟不是叔本華哲學的重復。弗洛伊德的學說尤其是無意識理論是在前人和同時代人研究的基礎上的一種科學性獨創(chuàng),構成了其不可替代的理論地位。
二、無意識理論體系詳述
無意識理論可以說是整個分析學的核心和基礎,將人的心理劃分成意識和無意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意識建立在最直接最可靠的知覺基礎上的純描述性術語,對應人的理性。它的作用是排除那些原始的本能欲望,精神分析學視其為不重要的。但在對患者自由聯(lián)想式的治療中弗發(fā)現(xiàn)人類的意識之外還有一些受到壓抑的心理內(nèi)容,不為人知卻又的確存在,即無意識(unconscious),它代表了人類的本能欲望特別是性欲望,這種欲望如果壓抑過度便是導致精神病的心理依據(jù)。
無意識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zhuǎn)化為意識。無意識的含義可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種是“描述意義”上的,“潛意識”這個詞的最古老的含義也是描述性的。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潛意識分成兩類:一類可以在頻繁發(fā)生的情況下比較容易轉(zhuǎn)變?yōu)橐庾R的東西;另一類的轉(zhuǎn)變則很困難,只有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有希望,甚至根本不可能。”①前一種叫潛意識(preconscious),后一種稱為無意識(也可對應前意識和潛意識)。第二種是“系統(tǒng)意義”,與意識層系統(tǒng)相對并擁有自己的獨特性質(zhì),為避免混亂“在以后的闡述中,當我們在系統(tǒng)意義上使用意識和潛意識時,一般用Cs代表意識,而用Ucs代表潛意識?!雹诘谌N含義是動力學意義,即將無意識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動力。
三、關于本能和欲望
無意識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可概括為本能和欲望,本能是更為基本和深層的東西,欲望可視為本能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中論述本能問題時卻拋開了欲望,便是對本能基本和深層地位的反映。本能可以說是無意識最基本的內(nèi)容,弗氏前期主張人有生本能和性本能兩種基本本能,生本能表現(xiàn)為生物從外界吸取物質(zhì)和能量維持存在,性本能作為生本能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或真正意義上的生本能,以結(jié)合成更高級、延續(xù)生命為目的,并致使生殖細胞相遇。弗氏后期提出死本能假說,為了保持二元對立原則將早起提出的兩種合稱為生本能或愛欲本能,與死本能形成對立。死本能具有惰性和破壞性,要求恢復到有機體所源出的無機狀態(tài);生本能則是建設性的,它導致繁殖和新生命的誕生。死本能的發(fā)現(xiàn)源于強迫重復原則的發(fā)現(xiàn),這超越早期提出的唯樂原則。
弗氏指出:“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心理事件經(jīng)歷的過程是受唯樂原則自動調(diào)節(jié)的”, ③以此避免產(chǎn)生不愉快的結(jié)果。但“嚴格的說唯樂原則支配著心理活動整個過程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雹芩岢鰞煞N典型的不愉快體驗:一是在自我保存本能的影響下,唯實原則對快樂原則的取代;二是壓抑會使一種活得愉快的可能變成某種不愉快的根源。強迫重復要求回到以前的狀態(tài),而這股促成強迫的內(nèi)在最豐富的來源就是所謂的有機體的“本能”。
注釋:
①②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543,472.
③④弗洛伊德(奧).林塵,等(譯).自我與本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