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社科術語的跨語際傳播日趨廣泛、活躍,深化著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該領域的翻譯也日漸成熟。然而,目前人文社科術語翻譯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文化特征上,卻忽略了其時代取向。
【關鍵詞】人文社科術語 翻譯 時代語境
【Abstract】With the extensive and active translingual communication, term transl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fluences the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deeply, and becomes mature. However, most researches focus on its cultural identity but ignore the modernistic context.
【Key word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erm translation; modernistic context
一、人文社科術語的語境
術語作為一個客體,必須從屬于某個學科領域,一旦離開用專門語言描述的特定活動領域,就不可謂術語。因此,所屬領域的語境對于術語的翻譯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書面語來說,語境包含術語在內(nèi)的上下文論述,能夠說明術語的所在領域,并將術語的概念具象化,更容易理解。
人文社科類術語貫穿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這類術語的翻譯影響著社會各界對中國現(xiàn)狀的理解,同時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英漢雙語互譯本來就很難找到對等詞,尋找人文社科術語的對等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該客體存在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來源于豐富的歷史政治文化環(huán)境,有著比其他詞匯更強的穩(wěn)定性,因此,此類術語所處的語境即大時代背景,要透過時代背景找到最合適的翻譯法。
二、人文社科術語的語境變化
漢語匯量隨著中外交流增多而急劇增加,這種變化與中國清末民初時期的西方舶來品不同。很多詞匯混合了英、韓、日等外語,網(wǎng)絡俗語,甚至古漢語等,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人文社科術語處于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諸多文化負載,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的跨文化因素也很多,既要將其作為特定語境中的術語做出準確、規(guī)范、簡潔的譯文,又要考慮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盡量不失去源語言的文化特性。
由于人文社科術語的這種承載性和多元性,官方譯文的必要性才更加凸顯。翻譯是多文化交流的橋梁,譯者是翻譯的主體,譯者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直接影響翻譯過程,因此對語境進行選擇、解讀和適應,對翻譯結(jié)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社科術語官方譯文分析
下文分析2015年“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發(fā)布”中的術語翻譯,透視中央文獻對于人文社科術語翻譯過程中的語境考究。
1.歷史性社科術語?;谥袊鴼v史進程中的社會現(xiàn)狀,逐漸形成并沿用至今的社科術語的翻譯早已約定俗成,如:
扶貧脫貧——alleviate and eliminate poverty
持久戰(zhàn)——protracted war
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
小康社會——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此類社科術語自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用于各等級學校的政治哲學教材以及國家政經(jīng)類文獻,其翻譯也是經(jīng)過數(shù)代翻譯員斟詞酌句而成,我們需要做的是準確使用。
2.比喻義社科術語。對于具有比喻意義的社科術語來說,合理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才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如選擇使用直譯的“攔路虎(tigers in the road)”和“紙老虎(Paper-Tiger)”。
“攔路虎”比喻阻礙前進的事物,意譯成“obstacle”或“stumbling block”足譯出其喻意,而官方譯文明確譯出了“虎”和“路”,給予讀者很強的畫面感,也易于理解其中包含的漢語元素?!凹埨匣ⅰ北扔魍鈴娭懈傻娜?,最初也是毛澤東主席多次的使用才讓這個詞成為社科術語。這個詞的翻譯在維基百科中可以找到相應解釋“Paper tiger is a literal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phrase zhilaohu (紙老虎). The term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seems threatening but is ineffectual and unable to withstand challenge.”,可見該詞早已廣泛應用于世界政治領域,而且譯法也是讓中外讀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而“硬骨頭(tough issue)”卻采用意譯法,如果跟以上兩詞一樣注重該詞的語境化要求,譯成“hard bone”即可,而且從多個電子詞典的搜索結(jié)果來看,這種翻譯的使用率也更高,但可以理解“hard bone”更突出其本意“堅強不屈,毫不讓步的人”,但是官方譯文卻用其表達“困難、難題”的喻意,如“啃硬骨頭”,所以“tough issue”更符合人文社科領域的需要。
3.時代性社科術語。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和時代發(fā)展衍生出諸多富有時代特征的社科術語,翻譯原則也變得開始符合人們對于時代的理解和憧憬,如:
有權(quán)不任性——Power is not to be used arbitrarily
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
綠色出行——green drive
短板——the weakest link
霧霾——smog
以上例子中,與環(huán)境問題相關的“綠色出行”、“霧霾”,與經(jīng)濟相關的“中國制造”、“短板”,以及混合了俗語的“有權(quán)不任性”,它們應時代要求出現(xiàn)在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翻譯的時代取向也清晰可見:官方譯文用的多是簡潔易懂的常用詞匯,而避免了復雜拗口的搭配,這對于更崇尚高效率、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人來說更易于接受。
四、總結(jié)
人文社科術語的更新一直追隨時代進展,翻譯更應該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性,譯者在翻譯和使用此類術語時,除了要充分了解術語的類別屬性和翻譯要素,有較強的術語意識外,不斷總結(jié)前輩的翻譯成果,同時掌握人文社科領域的語境和時代取向,以及目的語讀者所能理解的文化范疇,才能保障人文社科術語的翻譯質(zhì)量和傳播效力。
參考文獻:
[1]Robert Dubuc,Andy Lauriston,Terms and Contexts,Handbook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M].
[2]駱海輝,肖平.從紐馬克翻譯理論談人文社科論文摘要的英譯原則[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12:48-51.
[3]魏向清.國際化與民族化:人文社科術語建設中的翻譯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10,05:116-121.
[4]光明網(wǎng).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發(fā)布.2015.05.
作者簡介:高潔(1988-),女,山東淄博人,MTI碩士生,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