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我們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币虼耍鳛榕囵B(yǎng)未來社會人才基礎的小學語文教學,理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目前,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仍然存在重讀說輕聽說,重課堂輕生活,重獨白輕交流的不良傾向,教學評價手段單一。口語交際訓練存在著與新課程標準要求不相協(xié)調(diào),與學生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狀況,基于此,我們探究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素材生活化;目標梯度化;方式多樣化
一、選擇素材生活化——讓學生有話可說
通過觀察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低下、詞不達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缺乏一定的語言儲備,詞匯匱乏,“無話可說”。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交際的語言就會充滿魅力,內(nèi)容豐富多彩,才能給人啟迪,給人智慧,才能使交際活動達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為此,我們強調(diào)多讀書多積累,倡導學生廣泛閱讀各種有益書籍。
(一)重視語言積累。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通過課文的朗讀、背誦、復述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重視語言積累。平時的語文課堂,我們強調(diào)多讀多悟,堅持以朗讀訓練為主線,努力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悟、讀思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這樣既提高了語文教學的實效,也幫助學生積累了規(guī)范的基礎語言。
(二)拓展課外閱讀。魯迅先生曾說過,讀書如蜜蜂采蜜一樣,采各種各樣的花,釀出來的蜜才會香醇可口。為此,重視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一是充分利用好與教材相配套的《親近母語》及《小學語文閱讀新干線》等,每學完一篇課文我們就布置學生閱讀相關類型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二是利用“圖書角”,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圖書帶來相互借閱。三是加強了對課外閱讀的檢查,我們明確要求中高年級學生每人備一本課外閱讀摘抄本,引導學生摘錄好詞佳句,概述讀書心得,定期組織評比,促使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
二、交際目標梯度化——讓學生有話敢說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采用如下的流程達到目標的梯度化: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起學生樂于交際、敢于交際的欲望,就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教學時,注意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交際的主動性。我們通常采用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編寫兒歌、聯(lián)系學生生活、展播錄像節(jié)目等來渲染氣氛,通過看情境表演、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錄音等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接近生活的情境,指導學生帶著情感走進“交際情景”。
(二)小組演練,模擬交際??谡Z交際應重在“交際”,因此在分組操練階段,我們總設計值得交際的話題,引導學生“在交際中學會交際”。如《學會請教別人》,教師請學生自由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設計臺詞,自己設計動作,教室里到處是學生表演的身影。在交際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學會了與人交流要注意禮貌、說話要得體等最基本的交際知識。
(三)多種評價,實現(xiàn)互動。課標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谡Z交際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一個聽方與說方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tài),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在反饋評價的過程中我們想方設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雙向互動,這種互動是多向的,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本互動、生機互動等。
(四)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如在《學會贊美》的教學中,課末教師帶來了兩個生活場景(幻燈片),要求學生選擇最熟悉的場景,進行合作表演:場景一、烈日下,交通警察為了城市的交通,仍在揮汗如雨指揮交通。此時,你會說……場景二、放學時下起了暴雨,媽媽為你送來雨傘。為了不讓你淋雨,媽媽馱起了你,此時你會說……這些學生能經(jīng)常碰到的生活情景,最容易調(diào)動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課堂小結時,教師“讓我們把贊美帶進自己的生活,學會真誠地去贊美更多的人吧”一句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不斷延伸了教學內(nèi)容,其效果已大大超過口語交際本身。
三、實踐方式多樣化——讓學生有話愿說
(一)利用插圖,想象“說”。圖畫是鼓勵學生說話的一種強有力的“催化劑”。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色彩鮮明,形象直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喚起學生觀察、聯(lián)想和說話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表演“說”。游戲表演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教學中可以根據(jù)不同特點的課文,創(chuàng)設游戲或表演的情境,化靜為動,讓學生在特定的場合中體會人物的語言、內(nèi)心,從而產(chǎn)生表達交往的需要。如寫景類文章,我們創(chuàng)設“當導游”的情境,憑借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編導游詞,讓學生分別充當“游客”和“導游”等角色,進行互動交流,既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內(nèi)化,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口語交際訓練;說理性文章,讓學生當“解說員”,依據(jù)文本提供說話、交際的機會;科普類文章,則變換人稱來實現(xiàn)對文本語言的重組建構、吸納傾吐。
(三)續(xù)編課文,補白“說”。學生是編故事的天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設置過多的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四)抓住疑點,辯論“說”。質(zhì)疑、釋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暢所欲言,各自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的教學,既有師生雙向的信息交流,也有生生之間的多元對話,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都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誰也不是天生會“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長久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尋找各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做到想說、敢說、愛說和會說,逐步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時代潮流的跨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