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蘭
整個民族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是由單個個體素質的高低決定的,要提高個體的語文素養(yǎng)肯定離不開閱讀經(jīng)典。下面從閱讀的角度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要想語文素養(yǎng)高,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閱讀習慣很重要。每個方塊字不僅好看,更有著獨到的意味,切不可囫圇吞棗。讀書時需要逐字逐句認真揣摩,斟酌文字的分量,才能品味文章的意境。
如帶學生讀《紅樓夢》賈政發(fā)怒要打寶玉的片段,探討原文是否可以簡化成:賈政氣急,發(fā)誓要打死寶玉。學生讀了文章后,認識到“拿寶玉”是打的對象;“拿大棍”是打的工具,強調不是小木棒;“拿索子”是要把寶玉捆起來,不讓掙扎;“把各門都關上”強調所有門都關上,不讓人來救;“有人傳信往里頭去,立刻打死”,這是怕王夫人,特別是賈母來干涉。學生再仔細讀一遍,發(fā)現(xiàn)原著描寫了“喘吁吁滿面淚痕的神態(tài)和直挺挺的坐姿”,刻畫了賈政又急又惱,恨鐵不成鋼的怒氣。學生再靜心咀嚼一番后,發(fā)現(xiàn)原著一連用了五個感嘆號,表達強烈的情感,且五個都是短句,節(jié)奏感很強,寫賈政的暴怒很到位。經(jīng)過這一番琢磨,同學們一致認為,改文簡潔是簡潔,卻缺少了原著豐富的意味。
如讀孫犁的散文《亡人逸事》時,就有學生問:作家是不是也會用字不當???男女第一次相識,女孩子怎么好“盯”男孩子的?我們運用比較法一起品味原文,發(fā)現(xiàn)用字的力量,也品味出女孩子對未婚夫滿滿地中意的情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慢慢開始咀嚼文字了。
學生讀書時有些不懂是很自然的,這就需要老師給予及時的引導和鼓勵,有了收獲,學生的閱讀熱情才會積極高漲。為此學校周一、周五各安排一節(jié)課讓老師解答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有些理科極棒,文科瘸腿的學生總說讀不懂,閱讀《圍城》時,有學生問:方鴻漸為何不拿文憑?我建議他參看《我們仨》中由英國去巴黎的部分,看完后,學生認識到方鴻漸是不屑于拿。受了鼓勵的他接著追問,既然錢鐘書喜歡方鴻漸,為何又讓他好幾次失了業(yè),水平不如他的人反而好好的拿著薪水?班上的同學也一起參與討論,爭論異常激烈,一派認為方鴻漸不懂社會規(guī)則,不懂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一派認為錢鐘書寫《圍城》,其實是借尸還魂,是對社會進行諷刺鞭撻。這次大討論,讓不愛看書的同學也悄悄喜歡上了閱讀。有學生讀了賈大山的《花生》問,小女孩明明說自己吃飽了,看著簸箕里的花生為何又哇哇大哭?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大饑荒,現(xiàn)在的孩子都不熟悉,我就把《豐乳肥臀》介紹給他們看,書中到處都有有關饑餓的描寫,母親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含淚把金童的三個姐姐頸上插根禾草,帶到集市上賣了。通過這些情節(jié)告訴學生,到別人家里做客,有禮節(jié)地吃東西是一種教養(yǎng),學生這才恍然大悟,了解了這些敘述的真實性。
隨著閱讀面的開闊,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我們學校從高二開始讓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閱讀,先是把同一作家內容相近的作品放到一起,以讓學生們對該作家形成系統(tǒng)的印象。比如說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邊城》放到一起讓學生讀,他們接觸到沈從文筆下極富牧歌情調的湘西世界,感知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又如汪曾祺的《大淖記事》、《受戒》一起閱讀,孩子會感受到汪曾祺樸實的文風和唯美空靈健康的人性。高三階段,再把不同作家的相似作品或報刊雜志上的時文編到一起,一周一專題。如魯迅和王小波的雜文放一起,同是諷刺,一個如匕首投槍般義憤填膺,一個輕松詼諧幽默風趣。節(jié)選吳組緗的《箓竹山房》和張愛玲的《金鎖記》,讓學生感受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知道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常常會讓人心靈扭曲,產(chǎn)生種種變態(tài)的言行,感受作品里的華美與凄涼,思考人物靈魂扭曲的原因,在人性的追問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時文選編時,主要選取時事熱點,將觀點對立的文章放到一起構成一個專題,同學們邊讀邊點評,慢慢地就有了些思辨色彩,思維的品質就有了。
當然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引導,更需要學生坐得住板凳,閱讀經(jīng)典時需要一字一句的推敲,用心琢磨。唯有如此,才能讀有所得,學有所成,才能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