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四姓奴”“鳥巡撫”“李草鞋”“浪子宰相”“帶汁諸葛亮”,這些都是古代貪官的“綽號”,或許老百姓已經(jīng)不記得他們的真實姓名了,但這些生動形象的稱呼卻流傳下來。其實不只是在古代,如今官場“老虎”也多有諢名與外號,這些稱號不僅反映了官員的民間口碑,甚至還成為中紀委巡視、斷案的線索。十八大以來59名落馬的省部級高官里至少27人有綽號,這些綽號風格各異,有些令人捧腹,有些則令人憤懣。
粗粗盤點了一下落馬官員的綽號,不完全,卻已然五花八門,涵蓋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為人處世及貪腐特點。從最新曝光的一些腐敗官員中,我們看到一些“老虎”被打掉后,他們的綽號隨之被媒體公布,如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yè)“季挖挖”;安徽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韓先聰“韓大嘴”“韓大錘”;又如,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劉瘋子”;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六百帝”;四川雅安原市委書記徐孟加“徐三多”。從這些落馬官員的綽號中,我們就能一眼辨識他們的執(zhí)政風格和腐敗根源:不是在征地拆遷中權(quán)力尋租,就是對金錢美女的巧取豪奪。
貪官的綽號有些是群眾所取,也有些是官員之間相互稱謂。他們的綽號中不光蘊含著他們的個人行事風格,也突顯他們各自的性格特色與權(quán)力貪欲。比如:湖北天門市原市委書記張二江收受禮金,支持、庇護賭博,生活作風腐化墮落創(chuàng)造了包養(yǎng)情婦107人的“數(shù)量吉尼斯”紀錄,因“吹、賣(官)、嫖、賭、貪”樣樣俱全,獲贈“五毒書記”綽號。這類“綽號”,形象地勾勒出了貪官的特點,惟妙惟肖,令貪官原形畢露。
漢朝張衡在《東京賦》中曾寫道:“今公子茍好勦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為仇也”,也就是說,貪官的倒行逆施定然可催生出民怨。雖說,在現(xiàn)行的官員考核評價體制之下,民怨的定義早已悄然變化。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即民怨就是官員的負口碑,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之所以民間對落馬官員綽號樂此不疲傳誦,它首先不過是民眾在進行一次官員形象的民間評價。幾乎在每個落馬官員綽號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民眾曾經(jīng)一起叫過,甚至參與起名的。從中可見,這些腐敗官員的綽號多是老百姓所取,也折射出群眾對他們惡行的無比痛恨,我們不妨將落馬官員的綽號看做民意的另類表達。
當那些或詼諧或反諷的綽號,輕易顛覆了落馬官員此前道貌岸然的面目,從中不難看出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這些官員綽號常常是由普通百姓所取,然后被認同,繼而私下廣泛流傳;其二,在官員落馬之前,這些綽號常常只是在小范圍內(nèi)和私密場所內(nèi)流傳,一旦官員落馬,它們就馬上會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和報端。同時開始被流傳的,一定還有著與綽號相印證的官員此前種種罄竹難書的惡行。
在官員“東窗事發(fā)”之后,總會飄出關(guān)于他們的諢名綽號,作為一種規(guī)律,這或許會讓我們找到某種“必然案發(fā)”的邏輯。但真正值得追問的是,為何此前只在小范圍內(nèi)或私密場所內(nèi)流傳的“綽號”故事,在官員轟然倒下之后,它們就馬上會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報章?不得不說,這其中既蘊涵著官場權(quán)力運行的規(guī)律,亦折射出社會輿論監(jiān)督機制的疏漏。官員綽號絕不僅僅是一種民間修辭,它蘊涵著更大的治理啟示和價值,各級紀監(jiān)檢察機關(guān)在反腐倡廉時,應正視這種入木三分的民意符號,從路人皆知的“秘密”中破解其“腐敗密碼”,由此入手,順藤摸瓜,降低反腐成本。
圖:付業(yè)興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