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虹
很早的時候就見過博特羅的雕塑作品,在新加坡,在紐約,甚至在威尼斯彎彎曲曲迷宮一般的小弄堂里。每件作品無論體積大小,無論人物動物,造型都一律是胖胖的。雖然胖,卻不是嬌憨童話的可愛,而是眼神空洞莊嚴無表情,卻又理直氣壯地存在著。不論背景是摩登都市還是古老水鄉(xiāng),作品都很醒目卻不突兀。那時候就很好奇,什么樣的藝術家可以創(chuàng)作出如此具有個人鮮明特色,卻又有包容度,得到全世界認可的作品?
幻想中這位被標注為“全世界最會畫胖子的藝術大師”是一位胖胖的,如他作品中人物一般人畜可親卻又狡黠幽默的老頭,然而博特羅本人卻體態(tài)合宜,英俊非凡,即使已是八十四歲高齡,仍然英氣逼人,帶著威嚴驕傲的精神氣。孕育過他的那片土地,哥倫比亞,也曾孕育過《百年孤獨》。2015年11月20日是中國與哥倫比亞建交35周年,這位哥倫比亞著名藝術家的首個中國個展"博特羅在中國"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1月,在我的翹首期盼中,展覽終于移師上海中華藝術宮。
展覽共分8個部分:拉美生活、馬戲系列、斗牛系列、靜物系列、經典系列、宗教系列、素描系列和大型雕塑,脈絡清晰地展現(xiàn)出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重要主題和藝術歷程。博特羅的人生生涯從地域廣度來說跨越了幾大洲,從童年少年時的哥倫比亞,到青年求學的意大利,再到法國、美國、墨西哥,成名后更是在世界多地有工作室;從時間跨度來說,經歷了風起云涌的當代藝術運動。遵照常理,他的作品內容與風格跟隨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激蕩的時代洪流,即使十年一次更新,也已可集齊彩虹七色了。然而如果看過大師的自述再看大師的作品,就會知道:他沒有畫過一幅家鄉(xiāng)之外的作品?!拔业难豪锶歉鐐惐葋啞!?/p>
如果說,馬爾克斯用《百年孤獨》放飛了我們對拉丁美洲的想象,那么,感謝博特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光來把那些活潑潑,被馬爾克斯描繪成如熱帶植物般倔強旺盛的生命以瑰麗色彩、夸張形態(tài)一一展現(xiàn)。有記者問他:在自述中反復強調的“拉美特征”到底是什么?藝術家認真思考之后答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拉美特性是反‘文明的。在歐洲什么都是井井有條的,人與人之間有距離感,感覺是端著的。拉美人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所有人都自由奔放,充滿想象力,活得有趣,給人以親近感。人們通過音樂、派對交流。”
我想如果博特羅不做藝術家,他應該也會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或者作家。寥寥幾語,就概括了他作品中人物的全部特性。這段話甚至可以直接作為展覽中屬于“拉美生活”部分的作品《樂隊》和《跳舞的人們》的最佳注腳。《樂隊》描繪了幾名正在演出的音樂家,他們的服裝、色彩、樂器和所煥發(fā)出的能量與激情,以及頭頂?shù)牟薀舳际歉鐐惐葋喴沟甑牡湫蛯懻眨绕涫遣┨亓_的家鄉(xiāng)安蒂奧基亞省麥德林市。而伴著樂隊,《跳舞的人們》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典型的哥倫比亞之夜。隔著畫面都能感受到那種抑制不住的歡快在流淌。人物的臉龐熠熠生光,身體內猶如有一枚自帶柔光效果的聚光燈。
《街》是拉美生活系列中最美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的最愛。房屋明艷,街道整潔、群山蔥郁、雞犬相聞,鄰里和諧,生活富足,是一個哥倫比亞版本的武陵桃源。此外,總統(tǒng)、女裁縫,牧師、婚禮、野餐、斗牛、馬戲,哥倫比亞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日常生活或神圣儀式,還有令人心驚的殺戮時刻,無不入畫。拉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面前徐徐展開。半個世紀對拉美生活的不懈描繪之外,博特羅的另一份堅持是個人鮮明獨立的藝術風格。博特羅從沒有追隨過任何一種潮流。即使身處紐約,經歷觀念藝術浪潮,被各處人等嘲笑不合時宜,坐了十年冷板凳,他仍然堅持自己連接的是文藝復興的傳統(tǒng),用色彩對比來構圖,用夸張體積來塑型,追求具象藝術的美感。
博特羅的色彩運用出神入化,跟隨著主題,時而鮮艷地明媚歡快,時而鮮艷地迷茫憂傷,時而又鮮艷地諷刺壓抑。而他對體積的處理更是得心應手,感性、宏偉、可塑性兼具。他在自述中說:“我覺得藝術的語言必須是通用的,因為在我看來,繪畫的主題或許是地域性的,但是繪畫語言必須是通用的,因為作品必須能夠感染到任何地方的觀看者?!倍惺裁?,是比色彩和體積更通用的藝術語言呢?因此,隔著遙遠的太平洋,拉丁美洲的生活突然牽動了我們的心。
欄目主持人: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