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在晚清重臣中,張之洞無疑是有新思想的。他極力推動“洋務運動”,興建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大批工礦企業(yè),還創(chuàng)辦兩江書院等新式學校。他支持“戊戌變法”,并資助過維新派報紙。但有一點無須諱言,張之洞的“新”主要是體現(xiàn)在“用”與“術”上,其“體”其“道”還是“舊”的。有兩個故事頗能說明張之洞基本價值觀之“舊”。
清政府庚子后推行“新政”,向外大批派遣留學生,其中,以留學日本者居多。湖北學生出洋前拜謁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張之洞很高興,告誡說:“生等到西洋,宜努力求學。將來學成歸國,代國家效力,戴紅頂,做大官,可操券而獲!生等其勉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湖南留日學生黃尊三一行六十人四月十二日在武昌拜別時,張之洞要求學生對他行跪見之禮,被學生拒絕。張之洞火冒三丈,當即下令不準放行,致使學生滯留武昌達十日之久。此間,湖南巡撫端方與張之洞反復電商,端方致電威脅學生,如敢對張之洞不敬,將取消他們的留學資格。學生們群情激憤,說寧可不去留學,也不愿犧牲人格。經過博弈,雙方接受了學生對張之洞行鞠躬之禮的方案。接見之日,張之洞大張其威儀,隨從簇擁,戒備森嚴。接見后,張之洞以西餐招待學生,并贈送給每人一本《勸學篇》和《欽定學堂章程》。
兩個故事表面相異,其背后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張之洞非常在乎官員的身份。在他看來,人生的正道是沒做官時盡最大的努力做上官,做了官就應該有做官的“威嚴”。
人是文化的產物。中國有兩千多年處在專制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中,老百姓沒有一點兒人身權利,甚至被看作像牛羊一樣需要看管的動物。中國古代,有一種地方官就叫“某某牧”,充分說明了統(tǒng)治者的心態(tài)。身為飽讀四書五經的封建官員,張之洞雖然比那些認為安裝一段鐵軌就會驚擾祖先靈魂的人開通許多,但其思想的整體框架,不會越出專制倫理道德的范圍。
在皇權時代,官員有著驚人的政治操縱力。官員雖然是皇帝的奴才,在皇帝老兒面前唯唯諾諾,但當他們面對民眾時威風八面,一旦出行,隨從們總是高舉“肅靜”“回避”牌,小民一有觸犯,輕則被責打,重則被抓進牢房。這種威儀,也使張之洞從內心里把官員的身份很當一回事。
張之洞之“新”,反映了其與時俱進的一面;張之洞之“舊”,反映的是在整體的保守文化中個體突圍的艱難。
【選自新浪博客】
插圖 / 張之洞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