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一、 人與世界之合
叔本華在書中第一句就說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對人來說,他并不認識什么太陽,什么地球,只是因為眼睛看見太陽,才有太陽的存在,只是因為四肢感觸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因此圍繞著人的世界,只是作為人的表象而存在。世界在此刻不再成為了獨立于人類的客觀存在物,而是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命體。就像兩個被上帝孕育的連體嬰,誰也無法拒絕擁抱彼此。
叔本華,一個悲觀主義者,敢于在柏林大學和黑格爾PK的人因此填滿了歷來這個鴻溝。雖然聽課的人寥寥無幾,但就像他說的“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那個時代確實還沒有發(fā)現那樣耀眼星宿的人?!笆澜缇褪俏业谋硐蟆?,一句可以說狂傲不羈的話在很多人看來都太主觀、太唯我主義,可在我看來,這樣的狂傲不羈卻重新嫁接上了人類與世界的窠臼。很多人誤解了叔本華的思想,以為世界就是為我而存在的,把人作為了先決條件,以為自私就是人自我保護的利劍。所以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時,總是不顧及世界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任其踐踏自然。亂砍濫伐、無度地開采自然資源、任意剝奪自然存在的權利。。。。自然世界一時間在這樣的誤解之后成為了滿足自身無度欲望的犧牲品。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人們開始把客觀世界看成是成就自身價值的必需品。所以在不得獲的狀態(tài)下,也就是人們的欲望無法得到外界的滿足之后,人們就會很痛苦很抑郁。在他們看來,痛苦的根源來源于外界。很多人在少年不得志或懷才不遇之后把責任推卸給社會,不是自身沒有才華,而是社會沒有給予他發(fā)揮才華的舞臺。很多犯罪分子在獲罪后的坦白中說出了一番自我冠冕堂皇的話,認為不是自身愿意去犯罪,而是社會中太多的誘惑逼迫他去行罪。他們依舊把社會作為痛苦的根源。雖然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似乎因自身存在為前提,但就像手是人體的一部分一樣,世界依舊是和人相連的。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應該把自然看成是獨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觀存在物,而應該把它看成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不應該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而去限制屬于自然應有的空間范圍。恩格斯在其《自然辨證法》中說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是取得了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傷害自然從而傷害自己。
二、人與人之合
主體認識一切,卻不被任何事物所認識,主體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客體存在的先決條件。作為表象的世界,具有兩面性,它一面是客體,另一面則是主體,這兩面從本質上是不可分的,它們彼此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也因對方的存在而有意義。當然,兩者之間也是有界限的,客體開始處便是主體的終結點。人作為一種存在,既是一種表象又是一種意志。因此,從主客體方面看,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當作為意志的時候,他就是主體,可以直觀任何外在的客觀存在包括自身,當作為表象的時候,他就是一種客體,可以被意志所直觀。人作為認識的主體,同時也作為他人認識的客體,應該與認識對象榮辱與共而不應該彼此分離甚至孤立。認識者和認識對象應該達到融洽和諧的狀態(tài)。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禮儀,講究人情世故。曾一度被稱為禮儀之邦,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也特別宣傳中國的禮儀文化。文化有一種穩(wěn)定性和繼承性。以致在社會逐漸發(fā)展的同時,文化依舊保持獨特的存在方式?,F在人似乎也很講究人情,也特愛好人情往來。人與人之間一直也以這樣的文化紐帶傳遞著彼此的心與心的交流??伤坪醅F在的人情往來穿上了一層虛假的外衣,以致我們看到的這個人與人的世界就好比一個動物世界。除了彼此吞噬沒有別的什么。人與人之間雖然表面上看似融洽和諧,但本質上變得太冷漠。在公司,同事與同事之間不再是那種合作共進的和諧關系,彼此的競爭和猜疑成為了晉升的利器。利益成為了敵友之間的劃分標簽,或許這個時刻他為了某種利益成為了自己的朋友,也或許會在另一個時刻你卻成為了別人作為獲取某種利益的犧牲品。殘酷是必然的,而幻想某種不變的友誼成為了偶然。“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一句讓人心灰意冷的話,但卻使多少幻想家回到現實。所以之后發(fā)生的公司故事就層出不窮了。公司內部似乎成為了彼此調侃彼此嘲笑的娛樂場所,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彼此娛樂的笑柄。如果把自身獨立于那樣的圈子來重視那樣的場景,你就好比像在舞廳戴上隔絕一切噪音的耳塞看著那些狂舞的人群,似乎很滑稽。我們可以把視線移到鄰里之間,看看他們之間的那些人情世故有多么浮華。高樓大廈林立于各個城市的角落,在享受獨立空間的同時,也隔絕了鄰里之間的情誼。住在上樓下樓的、左鄰右舍的鄰居不再上串下串、左顧右看,鄰里之間彼此變成了毫不相識的陌生人,人情逐漸開始淡薄。或許不經意的一句問候、一舉招呼都會成為猜忌的理由,偶爾的一次登門拜訪卻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無事不登三寶殿。防盜門卻成為了自我保護的利盾,以為這樣就能相安無事,殊不知他們卻失去了太多的生活之意。家族之間的人事可以說最和諧最貼心,因為自古中國就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傳統大國。所以血緣為紐帶而建立的人情應該最真最善最美的關系??呻S著市場經濟的來臨,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即使是最純潔的血緣之情都會被忽視被埋沒。親戚與親戚之間不再以感情作為衡量彼此的親近與疏遠,而是把金錢和權勢看成是親疏的標準。哪些親戚能幫助你成就大業(yè)就成為你一生最真的親屬。嫌貧愛富一時成為了一種風尚,成為了一種習慣。縱觀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似乎已經開始糜爛,人與人的情誼已經開始腐化。我們到底該拿什么去拯救我們的人情,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呢?
其實,在隨著這樣一個充滿物質誘惑的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們不應該把身邊的人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客體。在我們眼中,他人或許此刻成為了我們意志的表象。既然是我們意志的表象,那么他們就是我們自身個體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碰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時,我們總不能把別人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從而以為人與人之間是冷漠無情的關系,別人并不是孤立的客觀存在物,在我自身眼中,他們都是自己的表象,因此對待他人應該善待和友好,要有同情心,而不應該報復,因為傷害他人就等于傷害自己。如果把身邊的每個人包括自己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主體,那么彼此就會有一種“有他無他與我無關”的消極思想。我們應該改變這樣的思維方式和做人原則,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關系,而不應該彼此利用、相互孤立的關系。所以,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像動物世界一樣彼此廝殺,而應該相互理解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董建編譯.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