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章
上次寫了丁超云老師教我上課,這篇寫他教我寫文章。
丁老師多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是早晨6點多起床,中午稍微休息片刻,晚上12點前才睡覺。后來,我也養(yǎng)成這種習(xí)慣。那時,每天晩上10點前的時間,主要就是備課、上課、改作文,還有看“作繭自縛”的語文其他作業(yè)。10點后,就在丁老師的指導(dǎo)下做屬于“自修”的事了。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他告訴我,寫文章要好好讀《左傳》、學(xué)“左傳筆法”。什么叫左傳筆法?那時的我真的不懂,雖然我會背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zhàn)》,也酷愛選自《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等精彩文章。
那么,什么是左傳筆法呢?他告訴我,它也稱“春秋筆法”。這是孔子首創(chuàng),左丘明繼承發(fā)揚得最好的一種筆法。但這不是靠講可以學(xué)會的,主要是靠讀《左傳》里的文章,然后慢慢地學(xué)習(xí)它的寫法。只讀不寫不行,只寫不讀也不行。當(dāng)然,不管是讀還是寫,都要多動腦子。
我問他,左傳筆法有什么特點。他笑道:“你先讀,多讀幾篇后自己體會,比我講強得多?!?/p>
我知道他的脾氣,不敢再問,就到圖書館借來《左傳選》之類的書去讀。見我很聽話,丁老師感到非常高興。
過了一段時間,不等我問,他就先問我:“怎么樣?你懂得什么叫‘左傳筆法了嗎?”我哪敢說懂,只談了我的幾點體會:一是重視敘述,很少議論;二是文筆簡約,沒廢話;三是好像比其他古文好懂。此外,還說了些啥,忘了。
丁老師聽了挺髙興,說證明我是認真讀了,但我說的都是表面的,還沒體會到這種筆法的精髄。當(dāng)時他用了“微而顯”“志而晦”兩個詞,說這種筆法用語淺顯而含義深微,記載史實而又蘊含弦外之音。通俗一點說,就是在紀實的過程中,暗含褒貶。
我聽了,百分之百的折服了:原來如此!
若干年后,我在讀《左傳》原文之外,還涉獵了一些研究左傳筆法的文章,雖然各家的見解有所不同,但最具共同點的,不外丁老師所說。
此外,他鼓勵我繼續(xù)讀左傳,并讓我學(xué)習(xí)“左傳筆法”。我聽了他的話,慢慢養(yǎng)成了讀書、記筆記與寫文章的習(xí)慣。至于“左傳筆法”,學(xué)倒是學(xué)了,但文章里到底有沒有一點這種筆法的影子,我實在一無所知。
不過,有幾點還是心中有數(shù)的:一是文章既然是給人看的,那就總想著讀者,盡量讓他們看懂,少用點時間;二是文章既然是自己寫的,就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要無病呻吟;三是有些喜怒哀樂之情,如果不便直接表達,那就設(shè)法拐個彎兒或者用某些只讓某些人知道的方法迂回一下。
而這一切,主要是五十多年前丁超云老師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