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綜合改革”階段性成果,川教函[2011]659號;四川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模式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編號:2014R015Y。
摘 要:校園文化資源是一所學校擁有的最具特色的,并且可以利用與開發(fā)的一種優(yōu)勢資源。它的種類很多,依據(jù)不同的條件可以開發(fā)成不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四川文理學院擁有豐富的校園文化資源,梳理整合優(yōu)勢資源,不僅可以宣傳學校,同時也能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校園文化資源;開發(fā);四川文理學院
作者簡介:胡鄭麗,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3
一、四川文理學院簡介
四川文理學院位于四川省東部的達州市,其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創(chuàng)建于清末的龍山書院。1976年開始舉辦高等教育,當時稱為達縣師范學院,是當時四川省較早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之一。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納入國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的行列,并相繼更名為達縣師范??茖W校、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為四川文理學院,是川東地區(qū)唯一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學院有兩個校區(qū),占地面積近800畝,其中蓮湖校區(qū)692畝,校園建筑面積30萬余平米。全日制在校普通本??茖W生近11000人,其中本科8800余人,是一所以文、理、工學科為主,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1]
二、校園文化資源存量及優(yōu)劣勢分析
(一)文化景觀資源呈現(xiàn)出雷同化趨勢
四川文理學院老校區(qū)依州河而建,樹木郁郁蔥蔥,極具文化典韻。新校區(qū)依山立,建筑現(xiàn)代氣息濃厚,基礎設施完備。學校代表性的文化景觀有很多,步入學校大門,一個展開的圖書樣式的大石頭便映入眼簾,上面刻著學校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再往前走十幾米便是噴泉廣場,這是學校充滿活力的校園景觀之一,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畢業(yè)前都會在此拍照留念?!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石碑位于學校的中軸線上。繼續(xù)往前走過幾百米的階梯就是圖書館,圖書館大門前有“錢學森、陶行知、愛因斯坦、達·芬奇”等名人頭像雕塑,左側是由萬源市人民政府捐贈的“名山名水出名樹 大學大師遇大才”石頭,右側是“學真學善學做人 問古問今問蒼生”石頭。第一教學樓位于圖書館一側,教學樓前門有一塊代表學校精神的“師魂”石頭、“青春”雕塑,右側有“思源”石頭。從教學樓往操場方向去的左側有“同窗三友”(魏傳統(tǒng)、張愛萍、楊超)雕塑,右側翠柳湖有新建的假山亭臺。青春廣場有“明天”雕塑,音樂廣場有“青春之約”、“清風徐徐”雕塑。此外,在藝術與傳媒大樓建成之時,學生還自發(fā)在其周圍的近50塊井蓋上涂鴉作畫,成為了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達州市地處山區(qū),“多山”是其最具特色的地理標志,因此,學校兩座自然形成的小山——龍騰山、鳳翔山成為了學校景觀打造的重點區(qū)域。位于龍騰山的重檐六角亭,高7.2米,外圍由六棵漆紅檐柱組成,亭檐輕靈,翼角高聳,造型活潑秀麗;位于風翔山的重檐組合四角亭,高6.8米,此亭是將兩個相同造型的四角亭復合組合而成,亭頂重檐,琉璃寶頂,翼角高翹,覆以金黃琉璃筒瓦,形態(tài)活潑多姿。兩大古亭建筑皆配以古風圖案,幽芳逸致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圖,配以太白飲酒吟詩圖,體現(xiàn)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的獨特趣旨;龍騰山六角亭亭頂?shù)碾p龍圖,與鳳翔山四角亭亭頂?shù)镍P飛圖遙相呼應,寄以中國傳統(tǒng)龍鳳呈祥、吉祥如意之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在老校區(qū)還有“哺育”雕塑和羅漢廣場等文化景觀資源。學校的這些景觀資源,既給學生提供了幽靜的學習環(huán)境,又為學校增添了文化氛圍。
縱觀學校的文化景觀資源,種類較多,但雷同化趨勢明顯,如以雕塑和石頭方式呈現(xiàn)的景觀資源較多,甚至在學校有兩套一模一樣的“同窗三友”雕塑[2]。再看這些文化景觀,由于缺乏一定的主題性和空間延展性,并沒有將學校的精神內核表現(xiàn)出來。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文化景觀,結合相應的模式轉化成文化資源,促進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
(二)自然景觀資源缺乏大學校園特色
2012年,四川文理學院獲全省高校園林綠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同時,在達州市對學校創(chuàng)建綠化示范單位驗收中,成功創(chuàng)建為達州市綠色示范單位。
據(jù)統(tǒng)計,從2010年至2013年,學校新增綠地面積約90000平方米。綠地率達38%,綠化率達100%,喬灌木種類百余種,林木覆蓋率45%,喬木41879株,胸徑30cm以上的大樹百余棵,并因地適宜栽種古樹名木。[3]目前學校掛牌植物有垂柳、楊柳、蘇鐵、小葉樟、羅漢松、小葉榕、蒲葵、倒槐、銀杏、桂花、金葉女貞、紅花繼木、梅花、楓香、楠木、黃葛樹、鳳尾絲蘭、老人葵、夾竹桃、金桔、石竹、蔥花、白蘭花、山茶花、雪松、紅葉李、廣玉蘭、羊蹄甲、天竺桂等。此外還有深受學生們喜愛的梔子花,此花由于在5、6月盛開,恰逢學生畢業(yè)之際,因此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
學校自然景觀優(yōu)美,但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觀資源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學校自然景觀缺乏特色,二是由于學校沒有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關注學校自然環(huán)境。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梔子花的種植面積較大,分布在學生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因此,學生對學校的梔子花印象較深刻。筆者認為可以利用學生對梔子花的特殊感情,將其打造成我校的?;ǎ⑦@一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產品中,從而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學校的文化資源。武漢大學的櫻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每年三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到武大賞櫻花的游客絡繹不絕,游客最多的時候達到了20萬人,門票收入近100萬元,這些收入不僅可以用在對櫻花的培育和保護上,剩余的收入也可以資助貧困學生,同時也宣傳了武大。此外,學生們利用“櫻花”做文章,開發(fā)了一系列櫻花T恤、書簽、文具等文化衍生品,更立體全面地展現(xiàn)了武大的櫻花文化。
(三)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力度較弱
達州,地處四川東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農業(yè)大市、資源富市、工業(yè)重鎮(zhèn)和交通樞紐,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現(xiàn)在,在達州這片熱土上留下了眾多先烈的足跡,如張愛萍、王維舟、魏傳統(tǒng)等革命前輩的光輝事跡教育著一代又一代達州人民。再加上這些革命前輩曾在青春歲月里就讀我校,這成為學校打造校園景觀的一個出發(fā)點,如“歲寒三友”雕塑的主題正是這三位校友。
但是,學校僅僅抓住了紅色文化資源一個點,并沒有繼續(xù)深入挖掘學校的其他歷史文化資源,且表現(xiàn)方式較為單一,僅僅用雕塑的形式展現(xiàn)。其實,學校還有很多歷史文化資源待開發(fā),如知名校友資源、巴人文化資源以及其他紅色文化資源等,這些資源分散在全國各地,且沒有進行統(tǒng)一的搜集管理工作,整合力度較弱,沒有引起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的定位息息相關,同樣,一所高校的歷史文化資源與高校的定位和外在形象有著更深層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加大力度整合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用景觀化、科技化、集群化等模式開發(fā)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
(四)校園符號資源缺乏核心要素提煉
縱觀國外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很多名校都通過?;?、校訓、校旗、校歌、校慶日、校園宣傳片等形式宣傳或者營銷校園。如哈佛大學的“校訓之爭”,直接提高了相關圖書的銷量,耶魯大學的校園宣傳片《我為什么選擇耶魯》風靡全球,香港大學的校歌《明我以德》打破了傳統(tǒng)校歌的旋律,走紅網絡。
目前,四川文理學院已有?;?、校訓、校園宣傳片,但是校旗、校歌、校慶日等校園文化資源仍然是一片空白,且已有資源的核心要素未得到有效提煉。筆者在調查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盏牧私馍跷?,連基本的形象都無法描繪,更不用說對校徽理念的了解了。此外,有90%的學生并沒有觀看過官方校園宣傳片,看過的學生表示,數(shù)據(jù)多于文化展示,并不能體現(xiàn)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學生主體特征。
三、四川文理學院校園文化資源開發(fā)的模式
“在中國近百年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歷史進程中,很多新思想新文化從高校校園誕生,并通過培養(yǎng)學生和各種傳播工具進入社會,對于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和導向作用,而社會文化又反過來影響校園文化,塑造青年學生,在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重要影響?!盵4]
校園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力量和資源,其開發(fā)利用最終的落腳點在社會公共效應和集體經濟效應上。
(一)文化產品開發(fā)模式
按照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的定義,文化產品包括了文化商品與文化服務。文化商品一般是指那些傳遞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生活消費品。它們是知會性的或娛樂性的,助于構建集體身份和影響文化習慣。作為個人或集體創(chuàng)意的結果,文化商品通過工業(yè)化過程和世界范圍內的分配得復制和推進。書籍、雜志、多媒體產品、軟件、唱片、影片、錄像、視聽節(jié)目、工藝和時尚設計大體為市民建立了多樣化的文化供給。而文化服務是那些旨在滿足文化興趣或需要的活動。
本文所指的文化產品主要是物質產品,以筆者已開發(fā)出的校園文化產品為例。筆者結合校內文化資源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開發(fā)出了三期以四川文理學院校園文化為主題的明信片和書簽。以第一期產品為例,手繪風格明信片共5張,其中1張以校園大學生為原型,設計了從大一到大四的四名大學生形象,反應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心境。另外4張分別是第一教學樓、圖書館、行政樓以及第一教學樓與圖書館之間的階梯景觀。此外,還有11張油畫風格的攝影圖,主要景點為第一教學樓(此圖采用一天不同時間的照片拼接,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的景觀)、學生食堂、人工湖(黑白和彩色)、圖書館內景、校門景觀、彩虹天空操場、心形校園跑道、音樂樓、文理廣場、老校區(qū)拱形藤蔓景觀。明信片盒子以梔子花為主題進行設計,因為梔子花是我校校園景觀中獨具特色且種植面積較大的一種花卉,再加上梔子花盛開的季節(jié)剛好是每年學生畢業(yè)之時,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書簽則是從以上素材中選取了8張并配以相應的文字。
當然,校園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并不止于此,在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后,筆者還擬開發(fā)出其他一系列校園文化產品,如校園文化衫、校園主題筆記本、U盤、校園主題徽章等等。其中,校園徽章由于其成本較低,可作為下一期的開發(fā)對象,筆者初步設想徽章可設計成卡通形象,從學校選取六位代表不同學科的大學生,名稱暫定為思思、川川、聞聞、Lily、雪雪、圓圓,中英文結合更能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大學生的時尚與朝氣,徽章形象名稱一一對應“四川文理學院”名稱。
(二)文化服務開發(fā)模式
廣義的文化產品也包括文化服務,本文所指的文化服務是作為第三方機構的學校為其他組織提供相應的文化需求。如整合學校相關場地,為達州市其他組織提供會議、會展用地。學校音樂廳是一個集演出、會議、講座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廳,平時主要使用對象為校內教師和學生,且使用頻率較低。此外,學校還有類似的會議用地,如行政樓“來一桶”會議廳、新建成的第二教學樓階梯教室等都可以充分利用。
學校可以成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對其實施細化管理,在滿足廣大師生使用的同時,在閑置時間對外出租,不僅可以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宣傳學校。在這一方面,北京大學就做得很好,我們經??梢钥吹揭恍┰诒本┐髮W的講座,其主辦方和承辦方之所以將講座的選擇地點在北大,就是看中了北大的知名度和在公眾當中的地位。
(三)旅游觀光模式
目前,旅游觀光模式主要適用于名校,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以北京大學為例,它是集文化景觀資源、自然景觀資源、師資科研資源、校園符號資源優(yōu)勢于一身的大學。它不僅充分利用了學校所具有的各種優(yōu)勢資源,在校園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又衍生了很多其他文化資源。
針對四川文理學院這樣一所地處四川東部一隅的二本院校,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學校知名度都無法與以上高校相提并論,因為它并不具備吸引全國各地游客旅游觀光的優(yōu)勢。但是我們可以將目標游客的范圍縮小,重新定位其優(yōu)勢。
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如張愛萍、魏傳統(tǒng)、王維舟等革命先烈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優(yōu)勢資源不僅需要學術層面的傳承,更需要借助一些實物載體加以豐富。我們可以積極與達州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將我校作為達州市紅色旅游線路上的一個“點”,與地方文化資源緊密結合,從而可以推動學校與社會的交流與共享。
達州素有“巴國故里”之稱,光輝燦爛的巴人文化可以依托我校巴人文化研究院而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巴人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需要借助校園景觀、紀念館等載體加以呈現(xiàn)。因此,成立巴人文化博物館也是一條不錯的選擇路徑??v觀我國的一些著名的高校,都有著極具特色的博物館。如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吉林大學地質宮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武漢大學生物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博物館。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博物館的成立無不與高校的專業(yè)特色緊密結合。四川文理學院結合巴人文化成立巴人博物館,同時與校內其他資源共同組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可以增強校園文化的氛圍。
此外我校的知名校友也可以成為旅游觀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整合名人資源,找到合適的主題進行開發(fā)和宣傳,力爭從多維度、多文化方面開發(fā)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旅游觀光模式。例如我們可以將張愛萍、王維舟、魏傳統(tǒng)等前輩在學校前身求學時的趣聞整理成冊,然后印刷成旅游小冊子,以供廣大師生或游人免費取閱。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此作為校園宣傳片的一個素材,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等不同平臺宣傳學校。
再如編著了《江姐》《女子特警隊》《特殊使命》等名劇的編劇譚力。我們可以制作一期電視節(jié)目或者廣播節(jié)目,將他請到臺前,讓他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大學對他的影響。這些素材同樣可以用影像資料的形式向廣大師生和游客展示。這樣一來,我校的旅游資源就更立體和多元化了。
(四)新媒體元素植入模式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提升,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越來越依賴電腦、手機媒體等新媒體。2015年,“互聯(lián)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xiàn),隨后一股“互聯(lián)網+”的熱潮也席卷了文化領域,“互聯(lián)網+文化”的組合無疑將為文化產業(yè)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在“互聯(lián)網+”時代,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fā)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與網絡相結合。
目前,以我校名義開通的官方新浪微博數(shù)量已經達到了10個,分別是四川文理學院弧線思維工作室[5]、四川文理學院新聞窗、四川文理學院院團、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四川文理學院大學生藝術團、四川文理學院音樂演播大廳、四川文理學院校學生會、四川文理學院紅燭劇社、文理之聲1976、四川文理學院社團聯(lián)合。微信公眾賬號共9個,分別是四川文理學院、四川文理學院團委、四川文理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教研室、四川文理學院圈、四川文理學院、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文理學院就業(yè)、弧線思維工作室[6]。
在信息網絡化,閱讀“碎片化”時代,互聯(lián)網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再依靠傳統(tǒng)的報紙、電視等媒體,而習慣于從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獲取更及時有效的信息。因此,新媒體元素的植入,無疑是校園文化資源開發(fā)中的重頭戲。從以上的微博和微信所屬類別,我們不難看出,學生自發(fā)組織的社團開通微博或微信的比例較高,其次是學?;蚨墝W院層面的官方媒體。其中二級學院主要集中在藝術類,如傳媒學院和音樂學院,其他文化類二級學院幾乎沒有涉獵新媒體領域。由此可見,這其中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需要在開發(fā)校園文化資源的同時,對其他學院做一定的宣傳,或者提供相應的成長模式。
此外,筆者帶領學生開發(fā)出了我校第一個手機APP——文傳學院,經過前期測試,已經投入使用,后期升級與維護工作同時進行。
這些新媒體元素的植入除了是適應信息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一種不錯的方式。教師和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理論知識,更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宣傳了學校的校園文化。
注釋:
[1]以上資料引自四川文理學院官網http://www.sasu.edu.cn/shownews.asp?id=2506,2015.3.8.
[2]藝術與傳媒大樓一樓大廳擺放了同樣的雕塑.
[3]引自四川省教育廳網站,http://www.scedu.net/news/web/1366879183.shtml,2013-04-26.
[4]張淑東.論大學校園文化與長春城市精神[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11.
[5]該微博是筆者在帶領學生開發(fā)校園文化產品的同時申請的同步微博宣傳、營銷平臺.
[6]該微信公眾賬號是筆者在帶領學生開發(fā)校園文化產品的同時申請的同步微信宣傳、營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