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范如海(1963-),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人,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中等職業(yè)教育中心教師,中教一級,從事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1
在身邊隨處都可以感受很多學生想要表述自己的想法時,總是抓耳撓腮、吞吞吐吐、詞不達意,文字書寫歪歪扭扭,語文素養(yǎng)很低。其實生活中無時不刻離不開語文,處處是學習語文的機會。
一、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好處
(一)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其實語文是來源于生活的,本來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由于死板的教學模式,過于機械的教學程序,使學生學習情緒低落,甚至有的學生一上語文課就困。如果在生活中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產生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需求,需求就會產生興趣,那么學生就能夠自覺自愿、情緒高漲、精神愉悅、積極主動投入學習。
(二)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利于教師潤物細無聲。
當學生意識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你的教育是失敗的。為了達到相同的教育目的和效果,換個角度,換個說法,換個做法,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生活中學習,學生有了需求,產生了興趣,教師因勢利導,教無痕跡,從而達到教師才情涌動,學生踴躍積極。
(三)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利于學生擴大視野,關注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若沒有半生壯麗河山的漫游,就不可能寫出奇情異彩的詩篇;杜甫若沒有幾十年顛沛流離的漂泊,也就不可能譜出感人心懷的“樂章”。走進生活,讓語文教學有了生命和靈氣,讓語文回到真正的語文,讓語文教學回到它真實的本身。語文教學扎根在生活這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果,促進學生擴大視野,關注生活。
(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利于保障學習質量。
對語文的學習是出于滿足自身對語文的需要,大腦就處于興奮狀態(tài)容易接受信息。為了滿足這一需要,對語文的學習就會自主探究并有一種不畏困難的精神,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學習勇氣。這樣所得到的學習質量比那些對語文一點興趣也沒有,但逼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學習語文的學習質量高的多。學生在有興趣的學習中能得到身心的愉悅,這樣的學習質量能不好嗎?
二、用什么方法捕捉生活中的機會,挖掘學習資源,我嘗試了下列活動:
(一)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開展“一日班長”角色實踐活動。一日班長要在早會說明今日班級學習生活計劃,放學前總結班級一日情況。引導學生注意計劃、總結的格式和語言的準確性。
(二)學科跨越:例如利用做數學題中的審題環(huán)節(jié)突出語文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挖掘字里行間隱含的條件,聯系上下文梳理信息間的相互聯系,最終用準確的語言將心中所想準確無誤表述出來。
(三)聯想訓練:例如,落葉的聯想。通過觀察落葉,從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出發(fā)展開的聯想,感情最是真摯,語言最是賦予感染。
(四)情景模擬:例如進行廣告策劃,為某種產品書寫廣告詞。要求廣告詞既能突出產品的性能優(yōu)勢,又能打動消費者,短而內涵深厚。
三、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但是不能偏離語文學科特點,始終要貫穿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學習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開展的,是為了有效完成學習當前知識的任務。
(二)生活中“不經意”的學習機會,應是教師精心捕捉、費力設計的為有目的訓練服務的環(huán)節(jié),變換的是形式,內涵始終沒變。
(三)學習語文是個慢功夫,必須依靠語言積累和語感沉淀。
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建立體系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認識它,了解它,理解它,運用它,再認識它,掌握它,從感性到理性。這樣就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使知識儲存有秩序,并相互聯系,易于知識的調用。
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與感悟的最后落腳點應該是什么?落腳點應該是文章的內容、主題與思想、表達方式、言語智慧。將知識體系作為理解和感悟的基礎,這樣才能夠知道如何理解、如何感悟,才能知道理解和感悟什么。有了一定的語言和語感的積累,對知識系統的理解將會更深刻,運用更自然。
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目的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和語感能力,因此利于此目的的語文知識要多講,以易懂好用為準則,做到大教無痕。